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020-01
摘要:《機械設計基礎》概念原理多、內容抽象、實踐性強,若實訓設備不足,技能訓練不到位,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是專業教師最為關注的話題。本文是探討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既強調學生必要的理論知識學習,又要培養學生實際的動手能力,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關鍵詞:教學改革 教學理念 工學結合
《機械設計基礎》是普通高等教育工科類院校機械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其內容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和普遍性,一般涵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零件”四門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不僅要求學生能掌握一般機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還要求學生會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一些常規機械設計和處理一些常規機械中的實際問題。它與生產實際結合緊密,而目前的課程教學沿用過去的傳統教學方法,學生的專業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因此,對于機械類專業的學生來說,本課程學習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后面專業課的學習及將來從事本專業的實際工作能力。
一、《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教學模式陳舊,重講輕練。許多教師甚至教授在課堂教學中常常過分強調知識的全面性,在課堂上講得過多過細,與學生的互動少甚至沒有,沒有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思維的空間和時間,沒有足夠地關注學生的“學”。例如在講普通V帶傳動的設計時,往往是一節課詳細地講有關V帶設計知識點,大半節課講例題,練習要拖到課后完成。由于帶傳動設計的步驟和細節較多,而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許多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最后導致了課后小部分學生做練習,大部分學生抄練習,這樣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多數學生的設計能力的提高和創造思維的形成。
2.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參與率低。據伯洛菲等人研究證明,學生的學習動機大小由三因素決定:(1)期望,指學生對自己成功的希望。(2)價值,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有用性和有效性地認識。(3)氣氛,指學生所感受的教學氣氛。此外,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成功的體驗也影響學習動機。學生學習動機不強的原因首先是不能正確認識該課程的價值。導致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累得慌,學生閑得慌”。
3.教育對象不研究,教材內容不整合。現在的學生在專業理論和專業實踐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缺乏課程設計的經驗和知識系統化的能力。而《機械設計基礎》教材從結構上看存在分散、孤立地介紹平面四桿機構設計,凸輪設計,帶傳動設計,齒輪傳動設計,軸的設計,軸承的設計,螺紋聯接,聯軸器,離合器,彈簧等各種機械零件和設計方法的現象。缺乏從機械系統的角度講授機械設計的共同規律和相互關系,不利于培養三本學生總體設計的思維和能力。
4.記憶性教學太多,理解性教學太少。機械類課程為什么枯燥?大多機械類教師都知道是需要記憶的知識多。至于為什么,有什么用,講得少,即使講也常常是紙上談兵,沒有實踐的支撐。同樣,在《機械設計基礎》課堂教學上部分教師也是眾多的機構名稱、繁雜的零件類型,獨立的設計步驟等記憶性知識一大堆,不能承前啟后,不能有效地運用其他學科知識或者具體的實踐運用來幫助學生學習,而是一味地說“就是這樣,記住了”。學生很多的課堂時間花在知識的識記,學得苦,學得累,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二、《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根據國家目前對高等教育中基礎理論教學提出的要求,即:以教學大綱為依據,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規范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的原則,針對上述弊端,結合我院三本學生實際,我所作的一些嘗試,以供探討。
1、更新教學理念,明確教學目標,緊跟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企業的用人機制越來越完善,就業的競爭日趨激烈,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已基本被確定為生產第一線勞動者,或者說基層。,這樣培養目標就要完全由原來學歷教育上一部分轉到提高勞動力素質教育上,這就要求在教學中,無論在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式上,都要圍繞培養既懂一定理論又能動手操作的“應用型人才”這一中心而進行。
2、《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特點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如工程制圖、機械零件和機加工工藝裝備等。同時又要求學生具有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材料、新工藝不斷出現,傳統的加工制造方法被現代工藝所取代。
3、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相結合應該說是一種挑戰,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這種教學方法提供了可能。多媒體網絡的建立為這提供了技術支持。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運用網絡教學資源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大傳播教學信息量,更好地體現教學效果的直觀性。通過建立虛擬網絡實驗室,使得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這種教學模式由傳統的學生的被動接受知識和教師“靜態”教學轉變為一種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和教師“動態”的教學。通過這種交流,使師生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
4、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加強針對性教學。目前三本學校所招學生大多素質較差,且學習基礎層次不齊,加上各人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各不相同,而教師授課又是從學生的平均情況出發施以相同的教學,因此學生的個體差異難以兼顧,這樣學生的成績差異就會越來越大,而加強課外輔導對貫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則,提高教學質量就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5、增加學生實驗、實訓、實習類得課程環節,通過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方式,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例如:裝拆時首先遇到的是螺紋的連接,分析螺紋連接的類型、螺紋的防松方法、預緊力大小的控制及各種普通扳手和測力扳手的使用;在發動機拆卸中學習凸輪機構、曲柄滑塊機構、曲軸、滑動軸承及潤滑、V帶傳動及張緊方法,在底盤拆卸中學習輪系(變速箱)、聯軸器、離合器、制動器、軸上零件的固定、鍵連接、滾動軸承、斜齒輪、錐齒輪、蝸桿渦輪等。汽車就是《機械設計基礎》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汽車的裝拆,學生不僅掌握了《機械設計基礎》內容,而且學習了汽車的構造,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活力,其快樂和效果與單純理論教學是無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