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128-01
摘要:高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具有哪些責任呢?我以為應該為學生把握正確的方向,培養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創新,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
關鍵詞:高中 語文教師 課題 教學 責任 方向 興趣 創新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而所謂語文教學語言藝術,就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和審美性原則,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把語文知識和信息正確有效地傳遞給學生的語言技能活動。把課堂交給學生時可改的內容。那么,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有哪些責任呢?
一、把握方向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首先要正確、熟練掌握《語文教學大綱》的內容,把握住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向。在引導和點撥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讓學生隨意發揮,要符合教學的目的要求。有的老師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氣氛,鋪陳出許多問題,為的是更多地鼓勵學生。然而老師多是片面地運用了以肯定為主的教學原則。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會被一些熱情的稱贊搪塞過去,這無疑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造成消極影響。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應不離題太遠,而應言之有物,論之有實,并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已學知識與未學內容聯系起來,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意識地穿插有關教學內容,做到言之有物,每舉中的。思維規律告訴我們,思維啟動往往以驚奇和疑問開始。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其學習的內動力,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多為學生制造懸念和創設意境,使學生不單純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解決,這樣就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渴望,使他們融會貫通的掌握知識并發展智力。
二、培養興趣
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講授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語文教師的語言應當規范、準確、形象、生動、流暢、合乎邏輯,饒有情趣,寓莊于諧,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語文教師自己有較好的語言基本功和廣闊的求知興趣,才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消除教學中師生的疲勞,改善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的心智,促使學生深入鉆研問題,并使課堂氣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亂,嚴而不死。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作為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啟發和激發學生的學習 興趣,而啟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根據學生的好奇、好勝,喜歡探究新異事物的特點來求新意,教師如果動了“情”,學生才能有“趣”。
三、鼓勵創新
優化課堂教學,在賞識中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創新。 托爾斯泰指出:\"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做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他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寫。\"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中必須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創新。教師要將語文課堂變成創新的課堂 ,創造教育是開發人的創造能力、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教育。創新能力是21世紀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質。實施創造教育是現時代 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他們敢于標新立異、別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規,敢于想象猜測,不要把自己束縛在一個狹小框框內。
四、培養情感
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講課不能是一種簡單的灌輸,而應該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真正做到理中蘊情,通情達理。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講課,做到情動于衷,形諸于外,教師還要善于創設情境,以形象為手段,以美育為突破口,以情感為紐帶,激生情,啟其疑,引其思,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在講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把滲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結合學生的實際,水乳交融地闡發出來,并通過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從而把知識教育、文藝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地統一起來,對學生起到積極的思想教育作用。積極鼓勵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幫助那些還處于自我封閉狀態的學生從情感的天地中走出來。讓學生在講、讀、寫、說中成為更加樂觀,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廣泛同情心的人,從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質。
另外,人們彼此之間傳輸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聲的口頭語言和無聲的書面語言外,還可以借助人們的表情、體態、動作。這些體態語,能很好地輔助有聲語言,增強表達效果,更好地突出重點。如教師講授感情成分濃厚的觀點和事件或課文時,假如能在情感、語氣、語調、語速變化的同時,再輔之以或憎惡、鄙睨,或興奮、喜悅的面部表情,或輔之以相應的手勢動作,則能加強語文教師情感信息的發射和傳遞,加深學生對教師有聲語言內涵的理解。
總之,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就是要徹底改變 “教師中心 ”的專制型教學機制,把教師能夠扮演的各種角色,靈活地運用到各種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