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76-01
摘要:目前留守兒童成為我國農村的普遍現象。在留守家庭中,家庭教育職能弱化,親子情感互動欠缺,隔代教養、親朋監護、無人監護,給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如:生活問題、安全問題、道德問題、心理問題、學習問題等。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的,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 家庭教育 教育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人口的快速流動成為轉型期社會的一大特征。農村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的社會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根據全國婦聯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2000萬人,并呈繼續增長趨勢。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占當地兒童總數的比例已高達18%至22%。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忙于工作,導致他們忽略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家庭教育,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進而引發一系列的個人發展中的問題。
一、農村留守家庭的類型
1、“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親或母親一人單獨撫養的孩子,從某種角度講可以成為“單親家庭”孩子。
2、隔代撫養的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的孩子,從而形成了隔代撫養的現象,這種情況占農村留守兒童的絕大多數。
3、親友照管的留守兒童。親友照管就是把孩子托付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照顧。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情感教育缺失,心理發展不良
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能在身邊,而監管人對他們的關注又不足,致使孩子在心理上感覺被遺忘了,因此非常渴望得到大人們的關注與愛護,而大人們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忽視了他們的需求。久而久之,有些孩子可能就由此越來越封閉,越來越內向、孤僻;而另一些孩子對于這種情況可能就會采取一些極端的方法,其目的很單純,也僅僅在于引起大人們對他們的關愛,重視他們。而一旦他們出現了這種情況,大人們的反應多是震驚、生氣,繼而可能就是打罵,而很少會想到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關愛,給他們以親情的撫慰。而孩子得不到所需之后,可能會做出更加出格的事來,大人們則更加震驚生氣,由此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長此以往,對于孩子的發展非常不利。
2、學習習慣較差,學業成績不佳
由于父母沒有足夠的時間呆在子女身邊,一旦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在學校還可以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在家只能獨自思考,又由于監護人受教育程度較低或其他原因難以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難題,使他們感到無助,這導致了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甚至是逃學或輟學。
3、生活態度隨意,安全無法保障
由于留守兒童得不到雙親的精心呵護,極易引起安全隱患:一些留守女童可能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一些人販子了解到某些家庭孩子的父母到外地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的情況下,有時往往破門而入,抱起孩子就跑,而老人的防范、防護能力弱,無法阻止這一情況的發生,留兒童成了受害的最大群體。
4、道德教育突出、問題行為頻現
留守兒童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期。由于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家庭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道德行為指標:經常有課堂違紀行為的13.7%,有抽煙等不良行為的27.7%,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的28.9%,經常撒謊欺騙師長的15.4%。通過留守兒童道德行為指標可以看出留守兒童道德行為偏差,近年來,留守兒童違法案件層出不窮。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幾方的共同努力去推動問題的有效解決。
1、家庭
有父母參與的家庭教育才是最優的家庭教育模式。然而,留守兒童父母為進城務工不得不離開孩子,人為地割裂親子關系。首先就要讓為人父母者樹立高度的家庭責任感,要通過大力宣傳教育使父母轉變觀念,改變那種“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也是自己辛苦打工價值的體現”的錯誤片面觀念,要充分重視子女情感求和人格的健康發展。即使沒有能力將孩子帶到城市,也應留下一位專門負責他們的學習與生活,以保持親子關系的存在與完整。此外,父母偶爾回家和孩子相處時也要注意言傳身教,在孩子面前應樹立良好形象,切不可行動魯莽或語言粗俗。在關注孩子的成長方面,父母不能只關注學習,更不能只看考試成績,而應多關心孩子的道德發展和人格完善,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
2、學校
首先,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不僅要關注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更要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的培養。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孩子身邊,教師要多奉獻份愛心去關愛孩子的成長,填補父母缺失的親情。
其次,教師要加強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指導,讓某些家長意識到關心孩子的心理、學習和行為習慣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最后,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的溝通、交流,掌握孩子的成長情況。有的學校還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以便掌握留守兒童成長中的發展變化情況。
3、社會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情況,廣大熱心的教育工作者和熱衷于農村教育的人士在留守兒童集中地區適當地建立了一些青少年活動中心、留守兒童活動站、兒童樂園等作為社會教育活動基地,培養孩子自信、自強和合作的人生態度,給留守兒童以生活、心理及學習上更多的關愛以此補償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總而言之,社會應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想方設法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
總之,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不僅關系著留守兒童本人的健康成長、家庭的和睦與發展,也關系著廣大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將對我國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要解決好西部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不僅需要每個家庭作出努力,還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各個方面動員起來,建構適宜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教育網絡,堅持以人為本,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賈淑芳.親子關系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的影響及調適方法[J].山東省團校學報,2008 (1).
[2]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課題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
[3]周宗奎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4]葉峰.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M].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6(7)
[5]葉峰,周誼.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家庭教育,200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