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究竟是什么?字典里的解釋是達成預期目標,每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觀念不一樣,預期的“目標”不一樣,導致了成功的概念也千差萬別。
當今所謂的“成功學”對“成功”庸俗而又過分簡單化的定義,在成功學的邏輯中,如果你沒有賺到“豪宅、名車、年入百萬”,如果你沒有成為他人艷羨的成功人士,就證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陳先生,安東尼羅賓,大家除了知道他們講述成功學因此而致富出名外,他還有哪方面成功了?雖然每個人都給自己造了一個光環和特殊的經歷,例如自己以前如何不名一文,學了成功學以后,就突然暴富,然后不忍心獨吞這種經驗。于是,給大家分享。可是誰聽說過李嘉誠、比爾蓋茨講成功學。成功學里面除了口水話、口號和故事外、除了虛幻的承諾,助你“實現人生價值”“開發個人潛能”“三個月賺到一百萬”“有車有房”“三十五歲以前退休”,成功學泛濫于職場和網絡,使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課程和短期培訓班里,成功學大師滿天飛,成功學培訓蔚為大觀,成了朝陽產業,成功真是能培訓出來的嗎?
當成功上升為絕對真理般的、人人趨之若鶩的主流價值觀時,成功學就是一粒毒藥,而信奉成功學的人就淪為犧牲品。
也許很多經濟學家都不明白GDP在生命體體系里面到底有什么用處。生命意義到底何在?人生的價值如何體現?這個問題沒弄明白,任何的成功都是自欺欺人。
反過來看我們的祖先、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看大自然、看生命,他們追求精神,道德的提升,慈悲的救度,這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永恒所在,富可敵國不一定是成功的人生。
古人的成功觀
古人認為一個人的成功要作到五福俱全。“財、福、祿、壽、考。財就是擁有財富、就是現代人眼中的房子、車子、票子。福就是要有家庭之福,兒女之福,朋友之福。祿就是地位,你要有道德、良心,要得到社會的尊重,認可。壽就是要身體好,要活得健康長壽,最后一個就是考,如喪考妣,就是要死得好,死的時候沒有痛苦,想死就死,生死自在。有大慈善的人才能作到,作到了這樣,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
《左傳》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為不朽”。 德是道德,功是功業,作為,言是言論、思維,在傳統的中國社會里,在人們的思想意識的深處,架構不朽的事業,就是要立德、立功、立言,而德是居第一位的。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階層是“士農工商”,“士”是傳統的知識人物,即在各種不同地位的學人,“大夫”本是久遠歷史中的下層的官僚,士往往是與大夫相關聯的,既是后世所謂的“士大夫”,他們是傳統道德的承擔者,繼承者,傳播者。知識分子階層可以“出將入相”左右權柄,居于廟堂;低可為鄉村教館,過著耕讀的生活。知識分子在鄉間起到了一種道德標桿的作用。傳統社會的知識分子很大部分是在踐行著“立德、立功、立言”的要求,因為他們有自己的道德理想與追求。他們在為構建當時的和諧社會作到了自己的努力。
“立德、立功、立言”就是要努力不懈,不斷追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對人生的覺悟,是為了展現人生價值觀、道德觀最理想生活的狀態。
編輯/書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