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的源泉。戰國時期,諸子皆以“水”為喻體闡述自家學說。
老子曰:“上善若水,夫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道德經》)。“善”即水之美德,誠如老子所言:處世若水之謙卑,存心若水之親善,言談若水之真誠,為政若水之條理,辦事若水之圓通,行動若水之自然,人品若水之純清。如此,生命便進入了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老子闡明了“無為而治”的圣人至理。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斯”代詞,指流水,比喻過去了的歲月與事物,孔子以此勸勉弟子要珍惜時間。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善”(《孟子·告子》)。主張“性善論”的孟子,很好地利用了那個民間俗語:“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把人民比作“水”,既可以“載舟”,也能夠“覆舟”,荀子是中國最早提出民主思想的人。
孫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取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也,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法·虛實》)。這里的水勢被喻為兵形,說明了軍事布陣的重要原理。
呂不韋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氏春秋》)。流水猶如生命,他闡明了“生命在于運動”這樣一個哲理。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