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腦愈來愈離不開電腦的現在,只要隨便打開一家中文網站的搜索引擎搜索“食品”或“吃”等字詞,結果與之最多的關聯詞便是“安全”和“中毒”,這對素以美食大國自負的國人不能不說是一種反諷。即就是當年曾斷言:“我中國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的民族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若泉下有知,也會惴惴不安的。
帶著百姓日常飲食與食品安全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黑龍江省八一農墾大學食品科學專家湯華成教授。
記者:現代工業社會替代了古代的農耕社會,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然而卻出現了食品安全的社會問題?能從專業的角度解釋一下嗎?
湯華成:追本還得溯源,過去是自產自食,自己對自己負責,這是一種自然境界。而今社會結構和形態發生了變化,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帶來的就是快餐文化。
我們經濟總量很高,但人均經濟總量并不高,對高檔的食品消費還沒有達到需求點,更多的是低層次的食品需求。還有就是不良的食品生產循環。食品無論生產環節,還是銷售環節都存在許多安隱患。如《食品衛生法》僅對104種農藥在糧食、水果、蔬菜、肉等45種食品中規定了允許的殘留量,總含291個指標;而國際食品法典則對176種農藥在世界范圍內75種食品中規定了2439條農藥殘留標準,這是食品源頭生產上的差距,生產加工上的差距就更大了。
記者:這與我們的生活生產習慣有關,那怎樣改進呢?
湯成華:當然源頭的事還得從源頭做起,從農產品、畜產品的種植、養殖抓起。比如美國的農業是有植物醫生的,農作物有什么病需要診斷,對癥下藥;我們國家一旦農作物發生病蟲害,大多數農民則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去治療,這種藥不行,則再換,這樣既沒有標準,也沒有規范的操作方法,致使大量的藥物殘留。再如俄羅斯,對農藥的限制極其嚴格,種莊稼的時候,很少用農藥。
因為我們人口原因,必須先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保證人們的日常生活,之后才是食品安全的問題。要想解決這個食品安全的問題從三個方面入手:加強政府法制監管、引導百姓改變飲食觀念和習慣、提升社會公民道德素養。
記者:您能解釋一下如何改變百姓的飲食觀念,養成新的科學的飲食習慣呢?
湯成華:簡單談一談飲食習慣:幾千年來中國人非常的重視飲食,一位資深法國營養專家說:“一個民族的命運,要看他們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中國人重視的是食品的色香味形,還有“不時不食”,不吃非時令的食物。這種習慣是很好的,如果加入科學的營養飲食,注意營養標準的應用,還有就是回歸廚房,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盡管我們講究食療、食補、食養,重視以飲食來養生強身,但我們的烹調術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性要求,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于加工過程中。而西方人于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準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它副作用。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
那我們的生活習慣如何依從于古人的習慣,營養吸收于于西方的科學營養。于是我們從現代的我們出發,打造出現代的科學營養中國式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