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也說:“足國之道,節用裕民”。這是說,使國家富足的根本方法,在于節省國家行政費用,而使人民富裕起來。國家要把節省的費用,用來改善民生。西漢政論家賈誼則說:“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這是說,統治者要把人民富裕安樂作為治國的功績,把使人民貧困痛苦作為為政的罪過。
“民富”與“國富”是不能分開的統一體。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等,都說:“國無九年之蓄,謂之不足”。這是說,國家沒有幾年的積蓄,是說不上富國裕民的。但是,治理國家,卻不能出現國富民窮的局面。正如荀子所說:“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這是說,田野荒蕪而官倉糧足,百姓貧困而官倉財盈,這才是真正國家快垮了。簡言之,如果國富民窮,那么國家政權就要被人民推翻。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也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即是說,只有民富,君才能富;同樣的道理,只有民富,才能國富。
至于如何使民富而國也富呢?戰國時期思想家慎子說:“善為國者移謀身之心而謀國,移富國之術而富民”。這是說,善于治理國家的人,把謀私利之心放到為國家謀利上,把使國家富足的方法用在使百姓富足上。
春秋時期思想家晏子說:“權有無,均貧富”。這是說,為政者,治理國家的時候,要調節富有者和不富者,縮小貧富差距。《呂氏春秋·孝行覽》中說:“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后末”。這里所說的“務本”,于今天來說,就是以人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就是“務本”。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安定、和諧,才能民富國富。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