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閃婚族”燒掉青春換文憑
《科學時報》10月14日報道,與異性“對上眼”,迅速結為夫妻,人們對此并不陌生。由此也催生出一個新的人群——閃婚族。但在每年浩浩蕩蕩的考研大軍中,同樣存在著一群另類的考研閃婚族??佳虚W婚族,指以前從未做過與所考專業相關的事情,卻決定要讀該新專業,與新專業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考生。據教育數據咨詢公司麥可思發布的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0屆考研學生讀研轉變專業比例為30%,其中信息與計算科學高達75%,旅游管理占66%。超過1/3的調查者有“考研閃婚”的打算。教育問題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為了戶口考研主要是社會制度造成的問題,考生有很大的無奈成分。中央民族大學研招辦主任龔東林告誡隨大溜的考研閃婚族,即便考上研究生,也有一定風險。研究生教育有入學要求、中期考查、畢業要求,每年都有各種原因無法順利畢業的學生。熊丙奇分析,往往是就業能力不強的人考研,他們當中多數人沒有分析自己的就業競爭力,也沒有反思自身所缺的能力。尤其是考上一個不太熟悉的專業,缺乏角色轉變、目標定位,本科生就業難的問題會在研究生層面重復上演。據悉,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專業碩士比例繼續增大,預計2012年將占碩士生招生總數的35%左右。國家大力支持高學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重學歷輕能力的時代正在瓦解。如何引導考生理性考研,未來的改革并非無事可做。
北大推薦生制以孝設檻
據《北京晨報》報道,北大近日公布了明年“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實施細則,和去年公布的遴選要求相比,今年細化了很多,還列出了不得被推薦的四條“高壓線”,其中第一條就是“不孝敬父母”。不孝就沒有資格被推薦上北大,消息一出爭議隨之而來,多數公眾表示支持,他們認為,孝是人應有的基本素質,在孝敬父母意識趨于淡化的社會背景下,北大此項新規,是社會責任感的表現;反對者則認為,既然是選拔人才,就不必苛求于道德細節,包容仍應是北大的首要宗旨;而且是否孝順實難考察,卻易于造假。對父母的孝敬,源于感恩。人生在世,其實應是一個不斷感恩的過程。唯有時時處處心存對父母、進而對他人、對社會的感恩感激之心,才可能對他人、對國家以及對社會做有益的事情。也因此,既是擇優推薦,不孝敬父母的學生不得推薦理所當然。此次北大規定“不孝敬父母”不得推薦,是對素質推薦要求的細化,也是對推薦要求的完善和補充。如何建立公允的素質評價機制,如何程序透明、評價公開、引入社會監督,如何遠離暗箱操作、官僚腐敗等,則是“素質推薦”成功與否的關鍵。因而,“不孝敬父母不得推薦”上北大仍然要“好事多磨”。
多地學生被要求入紅十字會并繳會費
據中國廣播網報道,沈陽、濟南、西安等地的聽眾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熱線400-800-0088打來電話反映,他們的孩子正在讀小學,近日學校要求孩子加入紅十字會,并要繳納會費。反映問題的家長的孩子都是小學生,小的上二年級,大一點的上六年級。同樣是要入紅十字會,但是各地的情況有些差異。沈陽的一位家長,他的孩子是在沈陽蘇家屯區紅菱鎮九年一貫制學校上二年級,晚上學生就拿回了一張入會的申請表,要求家長幫著孩子填了這個表,還要家長簽字。湖北荊州沙十五中的一些中學生,學校正在收紅十字的會費是由老師口頭通知大家的。要加入紅十字會,以后每年都要交納紅十字會的會費,同學們說他們去問過學校,學校是在2009年年底的時候成立了沙十五中的紅十字會,相當于一個分支機構,所以學校就說每年要交5塊錢的會費。有的學生表示,如果不交,就會挨罵。對此,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表示:中國紅十字會《章程》和《會費管理辦法》規定,“在校學生加入紅十字會的為紅十字青少年會員”,“入會由本人自愿申請”,“其會費數額不限,按自愿原則繳納”。收取會費目的是增強會員意識,所繳會費將全部用于為會員提供服務以及開展與紅十字會宗旨相一致的各項活動。
七成孩子希望謀個
“一官半職”
《長沙晚報》報道,10月份,是學校少先隊大隊委員和班干部的換屆選舉高峰期。相比以往班主任推薦、老師指定的定員方式,現在倡導民主、公平的競選方式在校園已成主流。大隊干部、班級干部被視為學生“官”,是大隊活動、班級管理中老師的重要副手,而外界對“官”概念的多樣化理解,延展到對小學生的“官”生活的各種推測。孩子們的“官癮”還是十足,有近七成小學生希望謀個“一官半職”,但孩子們的想法并不像坊間推測的那樣功利和勢利。而老師們也注重對于孩子們“官念”的正確引導,讓孩子們形成一種自信、向上、完善的進取心理。想不想當學生干部?就這一問題,記者在3所學校詢問了30名孩子的答案。七成孩子的答案是“想”,其中有部分孩子坦言,家長想,所以他們也想了。接受采訪的大隊輔導員說,小學生并沒有十分明確的“官”概念,家庭和社會的引導與學校的引導一致了,讓孩子們知道當學生“官”是干什么,孩子自然不會染上“官癮”。
科研工作者與記者攜手預防公共
衛生危機
近年來,政府在公共衛生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大,然而,“陰滋病”、疫苗事件、“謠鹽”危機等事件仍然多發,媒體報道難以有效化解謠言。在健康衛生類媒體和記者的呼吁下,一種科研工作者與記者互換角色的培訓項目應運而生。10月23日上午,科學媒介中心攜手北京市朝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等單位,邀請9名專業記者和9名科研人員加入,在北京正式啟動“醫學/健康工作者-記者角色交換”示范性項目。據該項目的發起人、科學媒介中心執行主任賈鶴鵬介紹,這一項目旨在促進科學家、醫生以及工程師等科技工作者對新聞報道的重視與理解,并提升記者科學報道的能力,最終促使媒體與科技界達成共識、形成默契,消除科學報道的偏差和誤解。其中,9名從事與生命科學和衛生健康領域相關的科研和臨床專業人員主動體驗記者角色。他們到知名媒體,擔任實習記者,深切體會媒體工作者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科研發現等轉換為大眾讀者喜聞樂見的內容。與此同時,來自包括上述媒體在內的多家主流媒體的9名記者,則先后走進北京市朝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清華大學醫學物理與工程研究所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擔任實習科研助理,參與傳染病、地方病日常防控、世界艾滋病日系列宣傳等各項工作,體會科研和公共衛生工作的嚴肅、挑戰和實際壓力,提升科學報道的專業嚴謹程度。
青少年法制教育缺位敲警鐘
近日,《南方日報》報道,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廣州市教育局啟動“法制教育進校園”活動。這個旨在增強中學生法治觀念的活動,卻給眾多老師和法官上了一課。參加活動的法官們結合目前的少年犯問題提出建議,“國民的法律素質不可能與生俱來,要提升素質教育,能否從中學就開設法律課?”未成年人犯罪率高,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們缺乏對法律的敬畏感。一個國家的國民法律意識從來不是天生的,中學法律啟蒙教育將影響一代人的素質?!胺墒且婚T應用性知識,同時又是一門做人和行事的基礎知識,法律課程應當列入中學教育的主要課程。”廣州市中院的法官感言,廣州二中長期進行普法教育,校園安全和學生素質都比較高。但當前并不是所有的中學都注重法制教育,一些學校的校園安全堪憂,學校只重視應試教育,忽略了法律與安全意識的培養。法官建議,要解決這一現狀,只靠一兩所學校普法不行,希望能從課程設置入手,將法律課程納入主要科目。“一個國家的國民法律意識,從來不是天生的,長遠來看,中學法律啟蒙教育將影響一代人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