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優(yōu)秀教育系統(tǒng)應該重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并引導學生把學習視作一件終身的事情
為學生做評估,在學校里司空見慣;為學生做國際評估,這可是件新鮮事!
這種學術名稱為“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的PISA評估項目是由著名的國際教育家安德烈亞斯·施萊克爾博士帶入我國,并于金秋時節(jié)在北大附中召開了一場以“世界一流教育體系的特色,中國和世界的比較”為題的教育交流會,它不但吸引了眾多專家教師,連中學生也倍感好奇,北大附中高中部的學生劉一凝,利用課間晨讀的機會前往交流會現(xiàn)場,她想對這種新的評估考試多了解一點。
通過旁聽會議劉一凝了解到,這種國際學生評估并不需要在考前死記硬背,考試時只要求真實發(fā)揮,考完以后更不用算分數(shù)排名次,因為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性考試,它的研究宗旨是評估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學生,測試他們是否擁有將來走入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并提供一個國際范圍內(nèi)不同國家之間進行對比的機會。
施萊克爾博士在交流中談到,好的教育體系應當是資源分配比較合理、有效果的教育體系,不僅重視畢業(yè)率,更要重視其畢業(yè)后在社會上成功的能力,他認為在這方面芬蘭就做得不錯。參會的專家教師們與施萊克爾博士交流時了解到:當今世界教育的發(fā)展極為迅速,處于一種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態(tài)勢,以前學校旨在給學生們提供知識儲備,因為這些知識在學生們畢業(yè)后依然適用;但在當今的社會中,科技讓知識變得觸手可得,用電腦、手機等工具查詢起來,非常方便,怎樣使學生的能力高過“智能手機”便是當今教育所面對的新的問題,因此,當今的優(yōu)秀教育系統(tǒng)應該不只停留在知識囤積的層面,而應該重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并引導學生把學習視作一件終身的事情,這也是國際學生評估PISA項目的重點評估內(nèi)容。主持此次交流會的北大附中校長王錚還進一步對其補充說明: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考試機構,而是一種教育戰(zhàn)略發(fā)展的研究,它是三年做一個測試,一個測試偏重于一個方面,因為它要花很長時間來研究評估項目。
在和施萊克爾博士交流時,北大附中副校長陳偉聰說:“我們更多的關注就是如何提升學生的能力,如何學會合作,所以大家關注的問題我覺得跟教授所講的是一致的。”北大附中一位年輕教師也認為:如果有的學校想提高自己的PISA評估成績,那么應該是根本上改變或者進一步提高教育水準,而非只是復習PISA考試,因為評估實際上考察學校本身的教育基本水準。
除了和參會的專家教師們探討教育體系的優(yōu)劣勢,國際學生評估項目負責人施萊克爾博士還對北大附中實行的課程改革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學生們向施萊克爾介紹了走課選課制度,以讀書、討論為主的英文課設置以及學校對學生自主管理時間的要求,施萊克爾博士對課改項目表示了肯定。
施萊克爾博士對以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寫作能力的英文課程尤為感興趣。同學們也向他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從而對PISA項目有了更多了解。最后施萊克爾和學生們對有關學習動力、怎樣選課、社會對什么能力需求最大等話題進行了討論。一位全程參與的北大附中學生在送走施萊克爾博士后興奮地說:通過我的了解我明白了,施萊克爾博士的國際評估要重點測試的是學生的能力,在畢業(yè)后有沒有個人技能的提高,有沒有生存的能力。
鏈接:
PISA是國際經(jīng)合組織開展的評量全世界學生的學業(yè)表現(xiàn)的計劃。安德烈亞斯·施萊克爾博士是PISA的創(chuàng)始人及總負責人。PISA自1997年開展以來,截至2009年,已有68個OECD成員國與伙伴國(地區(qū))參與該計劃,有超過一百萬名學生接受評量,大致涵蓋了87%的世界經(jīng)濟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