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時代的挑戰,我國也將文化創意作為產業列在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但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這就需要一些地區率先發展,進而引領全國文化創意產業升級。在城市方面,京津滬渝四個直轄市無疑成了領軍者。
近年來,在全球化的維度下,經濟日趨一體化,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形成了麥克盧漢所說的“地球村”。這使得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經常采取“拿來主義”將其他國家的文化經典進行美國化的包裝和制作。比如電影《臥虎藏龍》完全是中國的故事,卻是在好萊塢制作,《花木蘭》是迪士尼拍的。我們只能眼看著自己的文化被“盜版”。
當今世界,文化創意產業有著巨大經濟效益的直接現實。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并以5%的速度遞增。一些國家增長的速度更快,美國14%,英國為12%。
面對時代的挑戰,我國也將文化創意作為產業列在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但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仍處于探索階段,還談不上整體進步。原因就在于我國文化體制自身結構存在問題。
2011年10月12日,由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承辦的2011’京津滬渝直轄市文化區宣傳文化發展交流會召開。北京市海淀區區委書記關成啟,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彥來與上海市徐匯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章衛民,重慶市沙壩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林平,天津市南開區宣傳部副部長王永山等數十位宣傳文化界的負責人共聚一堂,以“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題,結合我國當前文化創意產業面臨的問題,建言獻策,引發思考,并結合各自區域特色做了經驗交流。
天津市南開區:突出特色、
完善功能、打造亮點、
提升檔次
天津市南開區是天津的發祥地,素有“津門故里”之稱。南開區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有天后宮、鼓樓、玉皇閣、文廟、廣東會館、官銀號等10余處天津地標式歷史文物古跡。南開區還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重要發祥地,享有盛名的南開中學培養出兩位共和國總理和一大批國家棟梁。
南開區充分發揮城市文明發祥地、近代文化前沿、現代都市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的獨特優勢,以媽祖文化為原點,以“老城津韻”民俗文化為支撐,以都市休閑體育文化為亮點,以科技創意產業文化為代表的文化品牌,使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
在著力打造文化產業聚集區的基礎上,南開區還精心組織了一系列頗具影響力的文化活動,用優質高效項目帶動文化產業發展。近年來,南開區每年都推出10-20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在這些項目建設中,南開區還注意好中選優,著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附加值高的文化產業項目。改造提升了包括天后宮和戲樓官場、文化小城、古玩城、商業廣場、風情水畔商貿區為主題的古文化街;還提升了天津市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規格最高的古建筑群天津莊王府,等等。
多年來,南開區還大力實施文化項目帶動戰略,把發展文化產業具體落實在抓項目建設上,初步形成了具有南開獨特魅力的文化產業體系。并以觀念創新為引領,探索運用市場經濟手段發展文化產業的新路子。比如,為了整合工業資源,南開區在長江道C92創意產業園區建設中全部由民營資本投資運作。這項工程還保留了老廠房的風貌,巧妙地融廠房文化與創意建筑元素于一體,使老廠房煥發出新的升級和活力。
天津莊王府古建筑群修繕提升之后,還打造天津首個清朝王府主題影視基地和王府文化展示基地。在接納影視劇拍攝的同時,還向商業慶典、文物拍賣、文化賽事、民俗婚禮承辦等多領域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成為天津文化旅游產業以一個業態多樣、特色濃郁、文化附加值高且富有創新活力的新亮點,探索企業融資的市場化途徑。
上海市徐匯區:
著力五個突破,
提升文化產業能級
今后5年,徐匯區文化產業要在理順機制、制定規劃、落實政策、產業布局、整合資源上有所突破。
2011年3月,徐匯區調整和建立了文化產業推進領導小組,建立了聯系會議、評估決策、日常工作等相關機制。對加強本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產業空間布局的統籌,加強文化產業政策的研究與制定,加大文化產業公共平臺建設和重大項目的扶持力度,加強市區之間、部門之間、條塊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聯動合作等方面,形成了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推進機制。
徐匯區還制定出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戰略布局。例如,明確徐匯區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進一步強化文化產業的集聚發展;提出文化產業載體(園區)建設目標,細化今后5年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設子規劃,并對載體、用地、用房、用人等方面,給予明確的政策扶持。
在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方面,徐匯區將對新注冊的文化企業,視其對區域經濟社會的貢獻,給予一定的租賃或裝修補貼;對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給予項目總投資一定比例的補貼;對原創性文化項目給予一定的補貼或獎勵;對展覽展示性文化項目給予一定補貼;對品牌文化項目,經認定,給予一定補貼。
根據徐匯區現有文化產業資源賦存情況,近中期將重點圍繞濱江地區、徐家匯、龍華和歷史風貌保護區4個區域,推進文化產業發展。
“十二五”期間,徐匯區將通過盤活文化產業潛在資源,提高產業發展水平,放大文化資源的效用,整合提升文化產業能級,增強文化產業發展后勁。這就要加強對文化產業存量、增量資源的整合;建立市區二級文化資源的聯動機制,以及需要政府和企業形成合力。
重慶市沙坪壩區:
多部門聯動,加大
“開放力”,提升“軟實力”
重慶市沙坪壩區是享譽中外的科教文化名區,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戰文化、紅巖文化于一爐,匯聚了重慶市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中小學,擁有國家級的重慶大學科技園和重慶大學城。
沙坪壩區從“開放力”和“軟實力”的高度認識文化創意產業。不論是招商引資,還是扶持本地文化創意產業,都有一種長遠的、發展的眼光。在發展新興文化創意產業上,沙壩區還發動多部門聯動,形成合力推進文化創意產業。
沙坪壩區傳統文化產業中,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業相對較為突出。僅重慶大學出版社,年產值就超過2億元,還將在新建的虎溪校區拿出1萬平方米用于文化創意及動漫企業孵化。
在新興文化產業中,又以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最為突出。其中磁器口古鎮年收入1.5億元,上繳利稅1000萬元,拉動GDP增長500萬元。動漫產業也成為沙坪壩區近年來重點抓的新興文化產業突破口。
沙坪壩區制定了“政策引導、項目推進、整合資源、重點扶持”的工作方針,規劃了東中西發展戰略,即東部城區主要發展傳統文化產業,中部以歌樂山、山洞一線發展抗戰文化旅游業,西部依托重慶西部新城的建設,培育新的時尚文化消費市場,大力推進全區文化產業發展。
北京市海淀區:
力爭打造全球化的創意策源地與聚集地
北京市海淀區作為國內外知名的高校技術產業區和教育科研區,具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諸多優勢。這里文化資源密集,擁有以清華、北大為代表的數十所高校,有以“中國硅谷”之稱的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有以“三山五園”為代表的皇家園林,有大量的文物古跡,有林立的圖書館,有眾多的新聞媒體,有門類齊全的藝術院團,還匯聚了一大批國內乃至世界著名的藝術家和文化名人。海淀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的密集程度和多樣性,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少有的。
2010年,地區規模以上文化創意企業2840家,從業人員37.4萬,企業資產總額4103.9億元,實現總收入2842.8億元。并形成了五大主導產業,貢獻了九成的產值。其中,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業獨占鰲頭,占全區總收入的六成多;廣播電影電視業、新聞出版業、設計服務業和廣告會展業等貢獻了近三成。海淀還擁有眾多文化創意行業領軍企業,在互聯網、動漫游戲、數字出版、影視傳播等細分領域,先后培育和成長起了百度、新浪、搜狐、神州數碼、完美時空、光宇華夏、麒麟網、水晶石、漢王科技、北大方正、愛國者等眾多民族領軍企業。
海淀將在發展定位、產業空間、政策體系、服務平臺等方面積極探索,加快形成體質機制創新突破,核心產業領先發展、企業實力雄厚、品牌影響深遠、人才競相集聚的良好局面。
在產業門類的選擇上,前瞻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大趨勢,發揮優勢,搭建具有首都和海淀特色、同步全球的產業體系,實施“1+4”產業布局:即全力發展數字內容和數字裝備這一核心產業,重點發展數字影視、數字出版、數字演繹和工業設計等四個戰略產業。
在物理空間的提供上,海淀區將全區43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分為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中部研發、技術服務和高端要素聚集區,西北部高端休閑旅游區及南部高端商務服務和文化創意產業區等四大功能區。
在重點企業的打造上,將繼續秉承“扶大、扶優、扶原創”的思路,實施億元企業打造工程和創業創新扶持工程。
在政策措施的保障上,海淀區將借鑒中關村“1+6”政策,吸納國際發展經驗,適時出臺人才服務政策、文化金融扶持政策等措施,進一步降低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門檻,激發和釋放企業的生產力、人才的創造力。
在未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進程中,海淀將堅持走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之路,堅持走國際化、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的發展之路,力爭建設成為能夠代表北京、引領全國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之區,力爭打造成為未來全球最重要的創意策源地與聚集地。
關于我國文化創意產業
發展中的思考
在交流會上,四個直轄市文化區的同志就當前文化發展中的諸多深層次問題展開了討論。
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最為明顯的問題是,文化、創意之間的體質分隔及其所造成的部門、行業資源分離。比如,文化產業由文化的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創意產業由經濟的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文化產業在利用城市老工業遺產方面存在間隔,創意產業在利用城市文化資源方面存在間隔,兩者可以聯合做強做大的部分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而兩者交叉部分的發展成果歸屬也一直存在爭議。
這就要求政府相關部門對文化及創意產業在宏觀協調體制上作重大的調整,主要是統籌協調現有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兩大板塊的行政、政策及相關資源,這是理順文化及創意產業體制的重大舉措。
其次,國內各大城市都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從另一個側面可以看出整個文化創意產業的融資還比較困難。
第三,國內各大城市都根據自己的特色提出了相應的發展目標,建立大量的基地、園區,但由于缺乏指導和規劃,以至于出現了規劃和園區的同質化傾向比較嚴重,政府應該更加注重對本地區產業的指導和定位。
第四,從國內各大城市都對動漫和游戲情有獨鐘,可以看出動漫和游戲產業的虛熱以及我國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鏈。
中國想要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速度,趕超國外,仍需要完善一些細節。
以上海為例,上海創意產業如火如荼地發展,得益于諸多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允許老工業地產不經過政府“招、拍、掛”土地出讓環節,即可直接用以建設創意產業園區。但由于缺乏與此相關的老工業地產利用配套政策,導致創意產業園區在發展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
比如,政府以低價格將老工業地產租賃給特定的投資經營者,這些投資經營者往往憑借獨特渠道得到這些老工業地產的轉租權,使得部分老工業地產成為謀利工具。再如,創意園區不斷抬升租金價格,致使真正的創意群體租不起、留不住、難持續,大量創意群體成為“遷移群體”,不斷從中心地段遷移至邊緣地區,甚至到其他城市。
基于此狀,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一些地區率先發展,進而引領全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