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個細分產業促進實施方案出籠,將有力推動中關村科學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2011年10月18日,中關村創新平臺在裕惠大廈召開《中關村科學城發展規劃《2011-2015)》(以下簡稱《規劃》)媒體通氣會。會議由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主持,中關村創新平臺常務副主任、科學城工作組組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副主任梁勝介紹了《規劃》出臺背景、主要內容等有關情況,科學城工作組副組長、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李石柱和參與《規劃》編制的王德祿、王志良、吳達成、范士明、徐國洪、蘭寶石、黃序等部分專家一同參會。
會議現場氣氛頗為熱烈,記者提問踴躍。因為這塊舉國矚目的區域聚集了大量的知識密集型的高校、科研機構、創新型企業以及大型央企等。對這塊土地的進一步規劃,會牽動學術、科研和企業的多方面關注。
大協作模式促進產業聚集
目前被劃定中關村科學城區域,是指以中關村大街、知春路和學院路為軸線,東至原八達嶺高速和新街口外大街,南至西北二環、西外大街和紫竹院路,西至西三環、蘇州街和萬泉河快速路,北至北五環及小營西路以南的區域,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正如中關村科學城工作組組長梁勝所指出的,這個城區和別的地方不大一樣,各個單位隸屬于不同的行政級別,各單位之間有院落、圍墻進行了區隔,對這一區域進行整體規劃并建設一個創新的高地,需要諸多部門和機構的協作。據悉,此次《規劃》于2011年初啟動,有200多人參與了科學城的規劃,規劃時間長達半年多,可見其并非一件簡單的工作。
本次規劃由市經信委會同中關村管委會、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國土局、市規劃委、市交通委、市商務委、市金融局、海淀區政府等相關部門共同進行,采取“政府+龍頭企業+戰略科學家+行業中介”的大協作模式,由產業鏈龍頭企業牽頭和科學家參與,編制了42個細分產業促進實施方案。并在此基礎上編制形成了《規劃》,編制過程中廣泛征求了專家、有關部門和區縣的意見,確保了規劃的可操作性和可實施性。
北京科技大學王志良教授告訴記者,科學城的建設其實滿足了政府和大學雙方面的需求。科學城說起來是一個概念,它其實是落實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個具體步驟。我們國家下一代的產業發展將以創新為標志,要占領創新制高點,走的模式必然是政府引領的產學研協同發展。對于新興產業而言,越集約化,效率越高。中關村地區的圍墻雖然不高,但體制的區隔還是多少束縛了產學研之間的合作,所以,打破圍墻有助于我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和發展。而對大學來講,他們也希望能盡快轉化自己的科技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用大協作的方法建設科學城,就應需而生了。
北京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的王德祿稱贊了42個細分產業促進實施方案的出籠。他稱自己一直呼吁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而中關村科學城此次的規劃能做到那么細,可以說是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助力。
目標明確,配套全面
《規劃》共分為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發展路徑和保障措施五個部分。《規劃》提出的中關村科學城發展目標是:要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科技與金融融合、科技與文化融合,在“十二五”末實現“三個提升、四個一流”。力爭用5-10年時間,把中關村科學城打造成為世界高端科技人才集聚、企業研發總部云集、高技術服務業發達、科技創新創業和國際科技交流活躍的現代科學新城,鞏固提升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龍頭地位。到2015年,中關村科學城技工貿總收入超過1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
其中“三個提升”是指:一是原創能力顯著提升,年專利授權量達1萬件以上,年均增長30%;二是成果轉化能力大幅提升,年技術交易額達到2000億元,技術交易額占到全國25%左右;三是輻射帶動能力顯著提升,在首都經濟圈和全國其他地區輻射帶動一批專業產業基地發展。
“四個一流”是指:一是聚集3萬名左右全球一流的高端人才;二是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三是培育國際一流的高技術龍頭企業,培育形成4-6家規模超過千億元的大企業,孵化壯大上萬家“專、精、特、新”中小型科技企業;四是打造一批行業一流的特色產業園,聚集企業總部及研發機構。
《規劃》重點部署了三大任務,一是承接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項目,取得一批世界級的原始創新科技成果,建成世界一流的科研高地;二是承接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863計劃,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科技企業總部運營、研發設計、技術服務等高端環節,帶動國家和北京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三是以國家在中關村開展的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和高技術服務業基地建設為契機,做強做大研發設計服務、工程技術服務、科技中介服務、信息服務等高技術服務產業。為了實現這三大任務,《規劃》明確了科學城的發展路徑,要圍繞機制體制創新,依托中關村創新平臺,打造人才集聚平臺、資本配置平臺、特色產業園、產業技術研究院、平臺型大企業、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等七大類平臺,把相對稀缺的空間資源盤活利用起來,把相對封閉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起來,把密集的創新要素與產業發展對接起來,實現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業轉化、輻射發展等創新環節有機銜接互動,政府、企業和高校院所資源共享、協同創新的新局面。
搭建平臺,開放發展
顯然,科學城作為全國科技創新的戰略高地,其牽涉面不會局限于中關村,甚至也不會局限于北京市。因此,《規劃》規定將重點統籌四個關系,即統籌好國家發展和北京建設的關系;統籌好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與中關村科學城發展的關系;統籌好中關村科學城創新資源隸屬主體間的關系;統籌好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環節、制造環節和服務環節在不同區域布局的關系。《規劃》將秉持合作發展、開放發展理念,在布局上立足但不局限于現有區域,引導研發設計機構和高科技企業總部在科學城內布局,引導中試轉化和生產基地主要在首都經濟圈及全國其他區域合理布局,形成對外輻射發展格局。在產業選擇上,當前選定了42個重點細分領域,今后將根據發展情況不斷增加完善。
《規劃》的組織實施,將緊緊圍繞“搭建平臺、整合資源”的戰略思想,立足區域擁有的豐富科技資源,把夯實基礎研究與加強前沿技術開發作為立足點,把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切入點,把大力發展高技術服務業作為落腳點,進一步釋放中關村科學城創新活力,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改造升級現有老城區,盤活利用相對稀缺的空間資源,開放共享相對封閉的科技資源,推動高校院所、企業和地方政府實現資源共享、協同創新,發揮對首都和國家創新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現在,已經有一些高校參與到科學城的產業培育計劃中來,比如北京科技大學已搭建了主要用于云計算產業發展的辦公大樓,對外開放招租,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