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在法國留學,畢業(yè)后在一家銀行上班,這次趁休假回國,我要在酒店為他接風。不料,這小子說就喜歡吃我燒的菜,一定要在家里吃。我只好扎起圍裙上陣,昏天黑地忙了一天,總算也整出了一桌像模像樣的飯菜。
吃完飯,我把廚房里的垃圾裝好,正要拎到樓下去,表弟驚訝地說:“你這垃圾分好類了嗎?哪個袋子里是可回收的,哪個是不可回收的?”我無奈地說:“我們小區(qū)沒有分類垃圾箱,只能倒在一起。”表弟搖搖頭說:“這樣扔垃圾可真的太不環(huán)保,比法國落后太多了!”
原來,法國對環(huán)境保護非常重視,他們對生活垃圾有著嚴格的管理辦法。表弟和同事一起租房,有時候難免搬家,每到一個新的地方,他們第一件要趕快弄清楚的事情,就是這個地方每周的哪一天收垃圾,需要用什么顏色的垃圾袋,垃圾桶在哪兒,又是什么樣子的。
人們在扔垃圾時,需要分成三類,保證它們各歸其位。廚房和衛(wèi)生間的垃圾放到一起,可以回收的瓶子之類放到一起,它們分別是不同顏色的垃圾袋。至于廢舊的報紙一類,則要用繩子扎起來放到垃圾筒旁邊。
法國衛(wèi)生部門規(guī)定,每周只有特定的一個上午,會專門派車上門收垃圾,如果你一時粗心大意,忘了把垃圾整理好,那就只好讓它們在家里多呆一周的時間了。這樣一來,到了收垃圾的前一天,不管多晚回家,也不管有多累,表弟他們都會打起精神來收拾垃圾,把它們放到指定的地方。
為了鼓勵人們分類放垃圾,法國的專用垃圾袋是不收費的,在超市里就可以領到。垃圾筒也是統(tǒng)一發(fā)放,每年只象征性收一點使用費。
正因為有了這些嚴格的措施,法國的每個城市總是那么干凈,人們在享受環(huán)保帶來的好處時,也會更加積極地將垃圾分類,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huán),這種回收垃圾的辦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