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六大難題,秦升益以沙漠中的沙子為研究切入點,原創性發明了280多項發明成果,并自主產業化,創造性地形成了“以砂精鑄、以砂興水、以砂增油、以砂治沙、以砂建筑、以砂興農”為代表的問題解決方案,是以“用沙”為標志的戰略性新興工業型“砂產業”開拓者。
再過幾天,秦升益即將迎來他的五十歲生日。在中國古代有一種說法,人到了五十歲就要一心一意地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可逆天而行,俗稱“知天命”。事實上,從秦升益開創的“砂產業”來看,早在30年前他就與沙結緣結情,并一直為之奮斗至今,從未移情。
30年的摸爬滾打,秦升益飽嘗了追夢者的種種辛酸,但是回頭看看,一路走來也是榮譽無數,風光無限。29歲那年,秦升益就榮獲機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30歲時榮獲國家發明獎;32歲時被國務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3歲時被破格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37歲那年榮獲“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業獎”稱號;41歲那年榮獲“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稱號;42歲那年獲中國發明專利金獎;45歲時被授予“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47歲時被授予“科技奧運先進個人”稱號;48歲時被授予“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而所有這些榮譽皆因“沙”而起。沙漠中的沙子,制成的硅砂濾水磚,鋪進了中南海,鋪進了科技部,鋪進了水立方,鋪進了世博園……從安徽大別山區走出來的秦升益向世人證明了一個嶄新產業——“砂產業”的存在與興起。
30年來,秦升益沉浸在廣闊的“沙世界”中,致力于點“沙”成金,造福人類。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了“沙產業”的重要論述,構想在沙漠戈壁發展農林生產。以陽光為直接能源,靠植物光合作用產出物質產品的農業生產過程,被稱為“第六次產業革命”。在錢學森科學精神的鼓舞和“沙產業”偉大構想的啟發下,秦升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另辟蹊徑變“沙”為“砂”,開創出以“用沙”為標志的戰略性新興“砂產業”,實現了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
秦升益的創新之舉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譽。就在今年9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深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就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進行調研。在仁創科技集團展臺,李長春對企業通過自主研發積極發展“砂產業”的實踐表示贊許,并高度贊揚企業取得的創新成果,希望企業始終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努力做到生產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儲備一代,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早日躋身世界一流企業行列。而更早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仁創科技集團的自主創新成果也大為贊賞。
吹盡黃沙始到金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沙漠化不斷擴展造成的土地日益減少,水資源日益匱乏,石化能源日益枯竭已成為“三大世界性難題”。
在沙漠這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地區,世界各國都期望把看似“取之不盡”的“沙子”變成為人類帶來福祉的資源。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都在尋求解決之道。多年來,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在傳統防沙治沙的同時,也在沙子的工業化利用方面做了許多研究,例如用沙子制造纖維、制作人工大理石,還有其他國家嘗試用作建筑、環保、防護材料等等,但都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我國在用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以沙為原料的工業化利用仍是擺在中國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從“沙產業”到“砂產業”的演進,秦升益走著一條不平凡的路。
秦升益說他是一個“連做夢都會夢見沙子”的人。每天都在和沙子打交道的他,笑稱自己一生都將圍繞著沙子轉。
提起與沙子的最初情緣,秦升益告訴記者,“那是30年前的事?!?981年,秦升益一畢業便被分配到了濟南鑄造鍛壓研究所,在琢磨專業的過程中,鑄造用的原料沙子引起了秦升益的興趣。他發現沙子是一個奇妙的世界。在鑄造業中,很多精密儀器的制造,需要用沙子做的模具來完成,比如說汽車的發動機。但30年前,我國鑄造業并不發達,不僅精密儀器的技術、設備需要進口,就連做模具用的沙子都要從澳大利亞進口。這讓秦升益暗自發誓一定要改變我國鑄造業的窘狀。
經過4年的鉆研,1985年,秦升益大膽地提出用我國內蒙古沙漠上的風積沙取代從澳大利亞進口的鋯英砂做精密鑄造材料。他算了一筆經濟賬,當時進口的鋯英砂大約7000元/噸,而內蒙古荒漠上的石英砂只要10元/噸?!耙坏┭芯砍晒?,可為國家節約大量資金”。
不過,用廉價、儲量豐富的天然沙代替昂貴的鋯英砂的設想,一經提出便立刻被外界澆了一頭冷水。理由是“石英砂膨脹率是鋯英砂的3倍,加熱后容易變形”。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秦升益是在做夢,連美國那樣發達的國家都要從澳大利亞進口鋯英砂,何況中國呢?
然而秦升益卻有著一股不認輸的韌勁兒。他買來《化工大字典》當枕頭,想到什么需要什么就查什么。有時候看到的詞條連名字都叫不上來,但一看性能正是自己所要的,就把名字抄下來,騎著自行車去買回來做試驗。
在對于膨脹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日常所讀的《周易》令秦升益受到了啟發。他感覺其中名言的涵義與自己的發明之道有著某些聯系。最后他終于恍然徹悟:“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如果把沙粒的膨脹視為‘陽’,那么它的對立面‘陰’,就可視為收縮。膨脹力與收縮力之間一平衡,問題的癥結不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在隨后的3年里,秦升益做了6000余次試驗,用了9000多公斤沙子,終于研制出了“耐高溫覆膜砂”。
1988年春天,秦升益背著50公斤覆膜砂到石家莊水泵廠進行中試。結果十幾個鑄造件試驗全部成功,比“洋砂”還要理想。當對方以3500元/噸的價格購買秦升益的覆膜砂時,業界不由驚呼:“砂子竟然賣出了鋼鐵價”。
秦升益的這一重大科研成果讓他一夜成名,各種榮譽接踵而至。1990年,秦升益榮獲機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年,榮獲國家發明獎;1993年,被國務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同樣是在1993年,頂著無數光環的秦升益做出了人生重大的一次抉擇。那一年,他懷揣著借來的3.5萬元錢,只身一人來到北京中關村創業,創立“北京市長城鑄造新技術開發公司”,即仁創科技集團的前身——三間平房,一口大鍋,便是公司的雛形。
在秦升益的帶領下,仁創科技集團發展得蒸蒸日上。僅就覆膜砂而言,如今97%以上的國產化汽車發動機關鍵鑄件就是用覆膜砂技術制造而成的。而覆膜砂產業化后,培育了年產值達35億元的鑄造材料市場。
旗開得勝后,秦升益又率領團隊成功研發了“孚盛砂”。這一利用“蛋殼原理”的原創性發明,成功解決了美國、俄羅斯10多年來未攻克的“透油與阻水”技術難題。經大慶、吉林和中石化華東分公司等油田的批量應用,平均單井日石油產量提高2.3噸。而孚盛砂產業化后,可望培育出年產值高達100億元的市場。此外,還有環保領域系列技術——生泰砂及生態防水材料的產業化,可望培育出年產值超千億元的巨大砂產品市場。
一個龐大的砂業帝國已展現在世人面前!據悉,在全球范圍內,真正實現工業型“砂產業”的企業,目前只有仁創科技集團一家,它同時還是全國首批被批準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民營中小企業。
創新為本仁為人
一踏進仁創科技集團大門,“您的需要,我的創造”幾個大字便映入記者眼簾。平時,秦升益也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我的理念就是,分析社會潛在需要,并以此為研發目標,創新后迅速產業化,以滿足社會需求,形成良性互動。”
在仁創科技集團的諸多科研成果中,“生泰硅砂濾水磚”得到建材市場的廣泛認可。這種表面看似普通的硅砂濾水磚,如果鋪在路面上,可將降落下來的大量雨水全部吸收,然后滲透給雨水收集系統,經過濾、凈化處理得以重復利用。在不足3年的時間內,生泰硅砂濾水磚已在300多個工程中得到應用,數量達到100萬平方米。特別是奧運水立方、奧林匹克公園景觀大道、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萬人廣場等標志性重大工程等,都使用了生泰砂基透水建材產品。尤其是18000平方米的水立方場館,室外地面鋪設的全為生泰硅砂濾水磚,實現了“下雨灑水地不濕,滲水回收再利用”的神奇效果。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到水立方參觀。羅格充分肯定了這種風靡奧運場館建設的生泰砂基透水磚的優良品質。當場驚呼:“My god!”
與其說羅格是對仁創科技集團的產品大加贊賞,倒不如說是對仁創科技集團創新精神的褒獎。事實上,每一款新產品的問世,都飽含著以秦升益為領頭羊的仁創人的創新思維。
反思自己的創新過程,秦升益認為雖有偶然性,但不可否認其中的必然性。他說:“《易經》是傳統文化的本源,而《易經》最關鍵的是‘大道至簡’。人世萬物紛繁復雜,提煉到最后就是陰和陽。我二十多年的實踐總結就是:把《易經》的原理變為創新的方法,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創新規律,形成創新思維方法,構建創新體系模式。”
秦升益喜歡創新,并勇于創新。而像他這樣能將《易經》的原理與創新相結合的思辨方式,在當代眾多企業家中似乎為數不多。為此,秦升益也被冠以了“儒商”的稱號。
“用《易經》思想來說,我的創新就是從‘象—數—理’到‘理—數—象’。即:認識事物是‘象—數—理’,而發明創造是‘理—數—象’;‘象’即形狀,‘數’是結構,‘理’為功能?!鼻厣嫦蛴浾哧U述了他的創新思想,“譬如,我們認識杯子時,首先看到的是形狀,然后認識到的是結構,最后使用的是功能。但發明時則相反,首先要明確所需功能,再分析確定相應的結構,結構確定下來后,再加以審美要求就形成了最終形狀。這就是認識杯子從‘象—數—理’,到發明杯子從‘理—數—象’的過程?!?/p>
秦升益還認為,任何結果都是行為的結果,而結果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又是受文化影響的,即“結果—行為—思想—文化”,因此,對于創新來說,創新的結果只是末,而創新文化是本、是關鍵?!拔抑越裉炷軌虬l明出一些成果,能夠從一個領域拓展到這么多領域,能夠從無到有開發一個人類新興產業,就基于這種邏輯認識”。
“仁創自主創新模式”帶來了“加速度”效應。自主創新科研成果由原來“幾年一項”到“一年幾項”,再到如今“幾天一項”。如今已原創性發明280多項成果,形成了“以人為本,人人創新,造福人人”的創新氛圍。
以“仁創”為核心的這種創新文化,形成了獨有的創新模式,即“創意—試驗—中試—產品化—產業化—市場化”,首先是創意,第二步試驗,第三步中試,第四步產品化,第五步產業化,第六步市場化。通過創意到市場化,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秦升益頗為感慨地說:“我們辦企業的目的首先是以自己發明創造的產品滿足社會需求,解決社會難題,企業也需要利潤,但利潤的來源是有效滿足社會需求的回報,獲取利潤只是手段,是為了使自己生存發展得更好,以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內進行新的創新,以滿足社會更大的需求,解決社會更大的難題。”
源頭活水濟世民
從大別山褶皺里走出來的秦升益是一位仁者,他愛山的堅韌;但他更是一位智者,他創造的“仁創泉”把水留在了山里,流進了村民的心里。
武隆縣地處重慶市東南邊緣,烏江下游,武陵山與大婁山結合部位。該縣以山地為主,自然概貌為八分山,半分地,半分水,因此是個名副其實的山區縣。武隆縣年降水量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季節性分布不均,又因為該縣大部分地區是“漏斗型”喀斯特地質,蓄水保水力差,降水大多從溶洞縫隙溜走,因此工程性缺水嚴重,百姓還是喝不上水。近些年來,武隆一直是四省交界的全國貧困幫扶地區。
2010年歲末的一個午后,北京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牛有成到武隆考察后直接給秦升益撥通了電話:“你能不能解決重慶武隆喀斯特地貌村民的蓄水用水問題?”秦升益略加思索后,果斷地回答道:“可以解決”。放下電話后,秦升益便立即組織攻關。
對于秦升益來說,他一直希望自己做一個山一樣的男人。山是穩定的,可信賴的,它始終矗立不變,包容萬物,是最可靠的支持。仁者樂山、不可動搖、一諾千金,不辭勞苦的創新與創造,為的是兌現自己一個莊嚴的承諾,更為的是造福一方百姓。經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秦升益和他的科研隊伍終于拿出了解決木根村人飲水問題的成熟方案——“仁創泉”方案。
方案出來的第二天,他來不及歇息就親自帶隊去了重慶武隆縣木根村。當時正值2月初,天寒地凍,大雪封山,人們還沉浸在春節的喜慶之中,秦升益卻在風雪中開始選址。
秦升益每天和工人一起同吃同住,解決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從方案的構思到實施,從實施的規劃到具體的選址,以及在動工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秦升益無不關注。他生怕細節的疏忽會導致工程的全盤坍塌,更重要的是,那么多人的飲水問題還不能得到妥善解決。那是與我們一樣的生靈?。∽匀粭l件的不利使他們生活困頓,那就要設法用人為的創造來彌補,如果因我們的失職而導致工程失敗,這便有虧于一個企業家的良知!這是秦升益當時最本真的想法。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秦升益和他的團隊終于沒有辜負牛部長的重托,也沒有辜負企業家的良知。他們的儲水工程在2011年2月動工,6月完工,占地2.1畝,容積1500立方米,日供水300立方米,可解決木根村及周邊等地1000余人的飲水問題。
終于在6月18日,這三套“仁創泉”砂基飲用水利系統全面竣工并舉行了捐贈儀式。工程竣工的時刻,北京市政府戴衛副秘書長來了,武隆縣長郭忠亮來了,聞訊的老百姓來了……在熱烈歡騰的氣憤中,表達最多的就是“喜悅”和“感謝”。
“我也是一個從大別山區里走出來的農民的兒子,我愿意把這三套價值350萬的‘仁創泉’免費捐贈給武隆山區的百姓”。當秦升益看到木根村百姓能用到清潔的水源,并用充溢著欣喜和感激的眼神凝望他時,他做了這樣一個決定。
這項飲水工程建成之后,不僅解決了當地村民的飲水問題,更能帶動當地旅游業?!叭蕜撊睂⒃谡麄€武陵山區進行推廣,給當地百姓送去更多的實惠。
秦升益是一個民營企業家,然而他不是一個簡單的企業管理者,在他身上總是體現出一種抱負和超越。他把他的企業命名為“仁創”,就源于對傳統文化的青睞和創造性詮釋。仁者,愛人,生生不已;創者,進取,新新不滯。這既是他對企業的管理理念,也是他對生活和生命的一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