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地方來說,都不僅是其品位的標記和靈魂的載體,而且更是其內在潛力和發展動力的根基和源泉。
文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地方來說,都不僅是其品位的標記和靈魂的載體,而且更是其內在潛力和發展動力的根基和源泉。城市作為人類最偉大的創造,城市文化是這偉大創造的一顆璀璨明珠,不僅鐫刻著人類共同的記憶,還見證著城市的生命歷程。
北京作為薊、燕、遼、金、元、明、清、民國和當今九朝古都,可謂文化集大成者。名勝古跡星羅棋布,人文傳說源遠流長。海淀區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懷抱美山麗水,金章宗欽定“八大水院”,有七處辟設于斯,清代200多年經營不息的皇家園林“三山五園”也在這里,文化積淀尤顯得博大精深。
民間文學作為文化的一種,包括民間故事、民間傳說、野史軼聞種種。許多流傳悠久、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最早都屬于民間故事,如嫦娥奔月、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先生一部聞名中外的《聊齋》,可謂是民間鬼狐故事的結集。由于兩千年來中國封建專制的盛行,中國的民間文學其實應是中國正統文化和歷史的重要補充,甚至可能更接近真實。
近年來,以民間傳說為代表的民間文學,被稱之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上至聯合國下至各級政府的重視。海淀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從上世紀80年代起,便組織作家收集、整理、編撰、出版了數千篇文章和數十部相關著作。2005年起,申報的《頤和園的傳說》、《圓明園的傳說》、《香山的傳說》、《鳳凰嶺的傳說》、《曹雪芹在香山的傳說》等,先后名列國家、北京市非遺項目前三甲。新創刊的《海淀民間文學》,還是沿著這一思路,希冀傳承海淀和首都的歷史文化“香火”,使之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和海淀區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添一亮色。在此之前,海淀區文聯已于上世紀90年代起相繼創辦了《稻香湖》詩刊、《海淀》文藝和《中關村》雜志。《稻香湖》詩刊薈萃國內外詩人佳作,已在全國詩界流傳有“南泉北湖”之說,“南泉”是湖南《湘泉》詩刊。《中關村》雜志依托中關村這一中國自主創新的制高點和策源地,堅持“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化”的辦刊方向,在2010年第三屆中國傳媒大會上,與《半月談》、《讀者》、《時尚》等一起被評為“中國期刊品牌10強”。
《海淀民間文學》創刊伊始,適逢專題研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中央六中全會剛剛落幕。雖值深秋,卻讓人感覺到又一個文化春天來臨了。的確,文化的作用和價值至關重要。文化產業作為極少消耗能源的綠色產業,發展空間很大,發展前景看好,更是人類的終極享受。 誠如聯合國所說:“發展可以最終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發展是發展的最高目標。”
有志于挖掘、從事、支持民間文學、文學藝術和城市文化的同仁同道,應該說是路途還很漫長。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中關村》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此文為《海淀民間文學》創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