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當個體主觀上認為自身無法把握或預測外部條件變化時,他擔心自身付出的努力可能無法獲得預期收益,于是就可能會從心理上產生少付出、甚至不付出努力的“混日子”思想。企業組織內如果存在大量的“混日子”員工,那么組織內各類資源和大量時間將被無謂地消耗,卻無法產生預期效益;長此以往,還可能產生人浮于事、推諉扯皮“混日子”的灰色企業文化,致使企業組織陷入泥潭,員工工作熱忱及企業市場競爭力將被嚴重受挫。那么怎樣消除員工“混日子”的思想根源和錯誤心態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制定長短期結合的員工激勵機制,以制度激勵消除“混日子”員工的生存土壤。圍繞企業當前戰略、各階段生產經營目標及部門具體職責范圍,制定詳細的員工績效考核指標,分解落實日常工作職責,主管領導富于建設性地與員工保持溝通并給予情感和精神激勵,并輔以及時、公平的獎罰措施,鼓勵員工不斷優化及提升自身工作績效;讓員工對自身工作要求、工作目標及預期收益都能保持較為清晰的掌控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以制度激勵消除“混日子”員工的生存土壤,切實提升員工工作執行力。
另一方面,企業根據實際和員工不同崗位及職責,制定滿足員工職業成長需求的“長、家、匠、特”等成才通道;鼓勵員工結合企業成才通道,制定符合個人發展實際的中、長期職業規劃。以績效考核為短期激勵手段,以職業規劃為中長期激勵目標,全方位激勵員工的工作熱忱,使員工整個職業生涯都能夠保持敬業熱情。
樹立員工正確的工作價值觀,以踏實進取的態度價值觀取代“混日子”員工的消極心理觀念。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維克托#8226;E#8226;弗蘭克爾說,人的價值體系一般分為創造價值、體驗價值和態度價值三種。研發創新、生產制造屬于創造價值;欣賞繪畫、小說、影視,或者欣賞研發成功的新品、新設計的圖紙等屬于體驗價值;而在平時工作、生活中,或在自身無法預測或把握外部環境下,你所采取的工作生活態度及整體人生態度則屬于態度價值。弗蘭克爾曾遭遇二戰集中營關押那種極端惡劣的生存環境,他認為在當時那種幾乎被剝奪人的一切權利和自由的極端環境下,個體依然擁有選擇態度價值的尊嚴和自由。
在“混日子”員工看來,一旦外部工作條件或預期收益不符合主觀期望,為避免付出努力而回報落空,于是以消極怠工“混”的心理姿態來應對工作,這種心態不管對個體和對企業組織都是極端有害的。員工個體也許無法把握外部工作環境和回報收益,但至少可以把握自身工作態度。奉行嚴謹專業、踏實進取態度價值的員工,與奉行唯我利益至上的“混日子”員工相比,他們真正取得的成就、獲得的價值體驗(包括創造價值、體驗價值、態度價值及自我實現價值)都是有著天壤之別的。“混日子”員工越是在乎個體利益,越是精心計算個體付出與得失的方程式,越可能是在作繭自縛。
徹底拋棄“混日子”、害怕白白付出的錯誤觀念,只有堅信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才可能收獲工作和人生的美好。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說,每一天都竭盡全力、拼命工作,是企業經營中最重要的事情。想要擁有美好的人生,想成功地經營企業,前提條件就是要“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付出可能會讓你得不到預期收益甚至遭遇失敗、挫折,但是不付出則肯定會一事無成。彼得#8226;德魯克說:“人所取得的所有成果都呈現在外面,內心所有的只是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時過境遷、韶華易逝,沒有人會后悔年輕時的努力付出和大膽嘗試,而所有人都會后悔渾渾噩噩過一生。世上有成功英雄,有失敗英雄,但從來沒有“混日子”的英雄。每個人的生命和個性都是獨一無二的,為何不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和生命力來努力創造價值、體驗價值和形成態度價值,而偏偏要把美好時光浪費在錯誤的“混日子”之中呢?美國心理學家歐文#8226;亞隆指出,有些人為了避免人生失望,不敢對人生付出過多熱情。他說的也許就是“混日子”的那些人吧。
(責任編輯: 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