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最新的亮點,也是課程改革實施中的難點。我們堅持不懈地從基礎理論研究入手,以課題牽動作為突破口,精心組織,科學規劃,明確思路,重點推進,經過近10年的實踐與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們建立了一支教師隊伍,構建了常態化教學模式,研究了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策略,完善了課程的制度化建設,探索了校本研究和團隊式教研活動的模式,創編整合了學生用的基本教育資源,努力把專家們的美好愿景變成了一線教師可操作的措施,推動了教師專業化發展。
回顧走過的道路,我們充分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不僅關系到新的課程體系能否得到全面貫徹落實,關系到廣大教師的課程觀和教學觀能否真正更新,同時也關系到全體學生的學習方式能否發生根本轉變,更重要的是這一課程的全面推廣,將有效地帶動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改變,意義重大而深遠。基于這種認識,我們以全新的思路總體推進課程:以課題牽動為載體,以案例研究為引領,以區域推進為支撐,以骨干教師培養為重點,以常態化實施為著眼點,以大多數教師參與研究為目的,努力形成哈爾濱市綜合實踐活動“點、線、面、體”的活動格局。
在這種思路的指揮下,我們有步驟、分階段、鼓勵參與、廣泛宣傳、循序漸進、扎實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為了課程的深入開展,我們有意識地為教師搭建國家、省、市、區各類教學展示平臺,讓課堂成為教師教學研究的比武場,提高了教師的研究能力、執教能力。實踐中教師形成多層合作,人人參與研究的氛圍,為一線教師提供了鮮活可觸摸的“樣板”。
我們積極開展交流,開放成果,開展校際間、區域間的研討活動,把立足點放在團隊化建設上,把團隊化改進策略作為頭等大事來抓。我們建立了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型團隊61個,教研工作室6個,全區教師均衡分配在各個團隊中,每個團隊都由骨干教師牽頭,發揮其中堅和骨干的力量,并建立了骨干教師教研博客,引領教師參與研究,表達意見,搭建各種交流分享的平臺,有效實現博采眾長,礪煉真知卓見。
為使教師能力提升并內化在教學行為之中,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形成自下而上有廣泛群體基礎的常態化教研,我們在哈爾濱市區建立了一支以名師、骨干為主的課堂教學觀察合作體,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我們借助QQ、UC、BBS、教研工作室來解決教師自身教學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的團隊式研究避免了教研活動的隨意性、盲目性和低效性,大大提高了教研活動的有效性。
我們先后對谷麗、劉穎、劉佰玲、常陽等老師的課進行系統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研究,采取合理的有效觀察研究策略,來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結構性實施。我們建立了課堂教學觀察體:課前與上課教師集中備課,掌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及其主要的教學環節,提煉出重點觀察教學問題,并制定觀察的量化表,對教師教學引導與學生的活動情況,進行數據分析和統計。課后與上課教師進行現場互動交流,提出想法見解。課堂教學觀察體的建立不僅解決了教學中的問題,而且梳理了實踐中典型經驗和做法,構建了符合哈爾濱市各層面、各區域學校實際的團隊教研模式策略,形成一整套具有操作性和實效性的團隊式研究體系。這樣一種團隊式研究形式多次在全國、省國培現場、市研討會議上展示交流,得到專家和教師的認可,在推進教師專業發展,構建新的教研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為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我們開展了教師崗位練兵、教師素養大賽活動,通過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我們在2010年10月26日~28日召開首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素養大賽,組織了19個參賽團隊,95名參賽選手,200多名教師參加觀摩。素養大賽競技內容的豐富性、表現形式新穎性、競賽模式公開性、平等性、獎勵機制高度人性化的設計構思使教師們傾情投入。這樣的活動有效地提高了教師駕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能力和水平。
同時,我們加強了對骨干教師的培養,讓從事這門課程的教師看到希望,保證隊伍的穩定性,確保課程可持續發展。我們希望引導更多能力強,水平高的教師積極投入到這門課程研究中,不滿足星星點點,追求萬紫千紅,拓寬“師”路,努力在實踐中發現和培植教師,為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積極尋找路徑。目前,哈爾濱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專職教師達260多人,兼職教師420人左右,其中省級教學能手21人,市級學科帶頭人14人,市級骨干教師36人,區、縣骨干教師53名,有一批像谷麗、劉穎、樊金娜、白薇、張冬菊、劉佰玲、魏麗麗、李瑞玲等熱愛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骨干教師。她們能研善鉆,一直活躍在國家、省、市的教學平臺上,為我們一次次提供經典課例和研究成果。哈爾濱市綜合實踐活動的師資已初具規模,并成為全國隊伍建設最具有特色的典型。
我們群策群力,積極探索開展教學研究加強教學指導。一方面指導各課題實驗區域采用行動研究和案例研究的辦法,探討“常態化”教學基本方法。另一方面作為國家課程改革先進實驗區,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為滿足教師對課程“常態化”教學發展要求,初步總結出哈爾濱市綜合實踐活動“三步驟八環節”的基本活動模式,保證了學生的“全面拓展參與”與“深度體驗”,積累了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寶貴經驗。這一課程模式的開發較早地歸納總結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基本步驟與方法,對推動哈爾濱市綜合實踐活動向縱深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實踐中,我們感到如果活動一律采用 “大主題、長周期”的活動課題研究方法,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教學中一律以 “開題——實施——交流”三步驟活動模式,模式單一,會將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形式化、成人化,弱化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因此,我們提出“課題要小,教師易導,學生愛學,效果實在”的教學策略,努力把綜合實踐活動基本理念變成一線教師可操作的策略。這一策略得到國家、省有關專家、領導的認可。
為保證教師活動目標明確,便于操作,我們對現有的課程資源進行了整合,采取“區域通用系統性資源與校本資源開發相結合”的思路,依托學科教師團隊力量,特別是具有較強科研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科研團隊的力量,采用研究人員與名師相結合的辦法,精選實踐研究的典型主題,積極總結和吸納一線教師的優秀的課程開發成果,系列化、系統性地為學生編寫綜合實踐活動主題設計。在遵循學生年齡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教師的需要,我們創編了設計制作、科學探索、文化探究、技能訓練、探究與體驗、思維訓練等若干主題類型的活動作為基本活動。目前,我們開發出3至6年級義務教育資源與評價《綜合實踐活動主題設計》8本輔助教材,并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為教師開展課程實施難提供了有利的支撐,也為教師整體性、遞進性實施課程提供有力的保障。
展望前景,我們欣喜地看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打破了以學科課程一統天下的課程體系,形成互補的課程結構,是符合中國教育的現實的。雖然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有許多問題始終困擾著廣大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成為阻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發展的瓶頸。“歡欣與困惑同在,挑戰與機遇共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是一個極其復雜、極其艱巨的過程,但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堅冰已被打破,道路已被開通,昭蘇萬物春風里,我們即將迎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杏園春色!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