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語文課程之一的口語交際,是構成良好語文素養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幾年的實踐與努力中,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行為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改變。但教師還都在嘗試、摸索中前行,很難見到既成熟又成功的模式。現本人就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做些粗淺的分析,希望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
一、對口語交際教學地位的重視程度不夠
從當前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由于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一直存在嚴重的重文輕語現象,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教學囿于形式,甚至被閱讀、寫作課。現代社會是合作的社會,只要合作就離不開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語交際是最基本、最通用的交流手段。因此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極其重要的。作為低年級的教師,對學生口語交際的訓練更是任重道遠。
從小學中高年級開始,教材常將口語交際與習作設計為同一個專題,單純的口語交際練習逐漸減少。教材的編寫出發點是好的,希望能自然地從口語過渡到寫作,但問題出在教師的重心偏離。在傳統觀念上,教師本來就比較重視寫作,加上教材這樣安排,他們就認為口語訓練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寫作而進行的準備工作,只是為了讓學生“有話可寫”的一個程序而已。他們認為,由于課時有限,而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上又必須多花時間,所以就從口語交際課上省時間,常常只是提問了幾個成績好的學生,就接著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了。
這些客觀或主觀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口語交際專門訓練的重要性,導致了口語交際課的時間被大大擠壓,無法保證足夠的訓練量。
二、口語交際課氣氛沉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仍偏向傳統的單純教學,在情境的營造上功夫欠佳,課堂氣氛嚴肅沉悶,無法引起學生的交際興趣。情境類似于生活,要把生活搬進課堂。當學生真正進入情境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有表達的欲望。因為在生活中,學生們總是有說不完的話。我曾經擔心隨著學生年齡增長,明顯屬于虛構的情境將難以打動學生的心,但是在教學實際中我們卻發現,盡管高年級學生比較成熟,但只要老師設置的情境隨之調整變化,學生仍然會入情入境。
三、口語交際課收效不足
課堂教學中的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教學目標下展開的。一些教師在教學中能把課堂弄得很“熱鬧”,課堂氣氛也很融洽,學生們也能積極地參與,但是一節課下來,學生們除了興致高昂地進行了活動之外,什么也沒弄懂,只是為了活動而活動。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發展的地方,即使現在我們強調在學習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過程,使課堂開放而有活力,但若教師總是任學生“自由發揮”,忽略、偏離原先制定的訓練目標,遠離預定話題,再多的“學習過程”也收效甚微。
四、評價手段和方法不當
教師的評價觀念比較陳舊,評價方法單一,且缺乏具體的激勵策略的引導。大部分課堂上還是以教師評價學生為主,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還沒得到真正體現。教師的講解性評價、學生的討論式評價很難結合運用。學生間的互評也有片面性:學生會簡單地從自己的好惡出發去評價同學;學生不一定敢于說真話,使評價失去真實性;學生參與評價,不易控制,很難規范語言。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面:在評價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發言時,多數學生會把他批評得一無是處,這樣不但不利于其改正缺點,反而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時候還需要教師及時給予引導,使學生懂得如何去評價別人,如何善意地與他們進行交流。
(作者單位:訥河市實驗小學)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