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蕾,小學高級教師。從事幼兒教育14年來,先后獲得黑龍江省模范教師、“巾幗建功”標兵、幼兒教育教學能手,大慶市教學工作先進個人、骨干教師、學前教育優秀教師、大慶市優秀教師、電化教育先進個人,大慶市讓胡路區優秀教師,大慶石油管理局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有30多篇論文在國家省市級獲獎,多次組織幼兒參與全國幼兒書畫大賽并獲得園丁獎。
見到馮蕾時,她剛剛從幼兒園匆忙趕來。瘦弱的身軀,淡而清秀的五官,一種積淀的聰慧從回眸中閃爍,興奮而又謙遜的表情通過掛在嘴角的微笑淺淺透露。
她仿佛有種與生俱來的氣場,站在你旁邊,就會給人一種溫暖、踏實、可信之感。這種感覺像是與好久不見的老友相聚,不由得讓人從內心生出一種喜悅。
“我們的幼兒園在那邊,距離這里有半個小時的路程,現在孩子還沒有到點入園,一會兒咱們就可以看到孩子了。”馮蕾似乎忘記了筆者來的目的,講起幼兒園和她的學生眉飛色舞,一種真誠的歡喜從內心散發出來,居然也感染到了我。
“愛孩子,要像她們媽媽一樣。”
這是馮蕾的口頭禪,同樣她也是這么做的。在工作中,她把自己的愛和微笑輸送給每個孩子,每天清晨當孩子入園時,她定會給孩子一個親切的擁抱,讓孩子感受到媽媽一樣的愛意。當孩子在睡前想媽媽時,她會走到孩子的床前邊摸著孩子的頭邊輕聲地說:“老師最喜歡你了!”讓孩子感受到關懷與溫暖。
帶小班是整個幼教階段中,最讓教師頭疼的。新入園的孩子小,總是大聲哭鬧,一個孩子哭,往往帶動全班的孩子一起哭。這個局面控制不了會影響家長工作,會影響這個幼兒園的正常教學秩序。這也容易導致孩子害怕入園,不愿入園的現象出現。
馮蕾解決這個問題,有自己的獨特做法。她認為要掌握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引導孩子健康發展,首先的工作就是進行家訪。在幼兒入園前2周,馮蕾就和配班教師利用周末和下班時間對幼兒進行家訪,通常在每一家都要停留兩三個小時。除了向家長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習慣外,還要和孩子做一些互動,讓他們熟悉帶班的教師,增加幼兒與教師的熟識感,從而減少入園時的分離焦慮。為此,每到新生入園前的半個月,馮蕾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全部放在了家訪工作上。
在新生入園期間,馮蕾中午經常不休息,懷里總是抱著一個哭鬧不肯入睡的孩子。曾有一個叫小策的小男孩,每次睡覺只能大人站著抱著他睡(家訪中了解到孩子在家時養成的習慣),他要頭枕著大人的肩膀,同時還要抱他的人不停地走動才能入睡。每次中午把班里的孩子哄睡后,馮蕾的胳膊都酸得抬不起來,手握不住筆。就這樣,到了入園第二周的時候,馮蕾班級的孩子入園幾乎沒有了哭鬧的現象,中午也由抱著睡轉變成“老師在我旁邊就行啦”。
每個孩子對幼兒園來說,是百分之一,可是對家庭來說,就是百分之百,馮蕾總是用媽媽的胸懷、賞識的目光,采取激勵的教育方法,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馮蕾曾經帶過一個名叫飛飛的孩子,他是一個因受其他幼兒園師生歧視而轉園的智障孩子。他特別膽小,平常不大說話,而且口齒不清。最初的日子里,他天天尿褲子,亂用小朋友的杯子和毛巾,還常常齜牙咧嘴,大哭大鬧,高興時則在地上、床上爬來爬去,爬進爬出。孩子媽媽每次送孩子入園時眼神里總是流露出對正常孩子的羨慕并摻雜一點自卑。但馮蕾能夠深切地感受到飛飛媽媽對飛飛那濃濃的愛。于是,馮蕾以母親般的胸懷接納了飛飛,照看他的衣食起居,關心他的一舉一動,并以各種形式和活動發動全班小朋友關心他、愛護他。最重要的是不歧視他,和他一起玩、一起笑。同時,耐心地教會他自理生活的能力。游戲時,主動牽他的小手,摸摸他的頭。對他的點滴進步,總會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揚。功夫不負有心人,飛飛從開始時的不太會說話到會唱歌、會念兒歌,從開始的生活幾乎不能自理到會自己穿衣、吃飯,而且還會做一些簡單的手工作品。現在飛飛上了小學5年級,飛飛的媽媽每次看到馮蕾,都會抓住她的手,嘴里說著已經說了無數次的感激的話。
馮蕾用愛心和耐心,幫助孩子在最短的時間里適應了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換來了家長的放心和安心。同為天下父母,馮蕾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把愛給予了更需要關愛的寶寶。當忙于工作的家長不能及時來接孩子,馮蕾便主動把孩子送回家里,交到家人手中;當天氣轉涼,粗心的年輕父母忘記了給孩子的鞋里墊鞋墊兒,馮蕾便自費買來鞋墊兒給孩子墊上;個別家長在換季時不能及時給孩子添置衣物,馮蕾便利用午休時間幫家長跑商店,給孩子買衣褲;有的老人不在身邊,遇到急事,爸爸媽媽分身乏術,馮蕾得知后,便主動請纓,將孩子帶回自己的家里住上一夜……這一切的舉動,發自內心,源于真誠,更凝聚責任。不是因為要從孩子那里索取什么,只是馮蕾覺得她是孩子的老師、是孩子們的媽媽,“愛孩子,要像媽媽一樣”。
執著、創新、智慧的好老師
2002年,馮蕾所在的幼兒園引入了蒙臺梭利教育法。為了更早更好的掌握這個教育方法,馮蕾主動請纓參加北京的培訓。臨走前把一歲多的孩子送到了媽媽家。北京一去就是二十多天,白天馮蕾虛心向老師請教,晚上常常想到孩子可愛的笑臉,就拼命看書、操作教具。為了不影響同伴們休息,她常打著手電讀著一本本蒙臺梭利的著作,用整理筆記來忘卻對孩子的思念。
為了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馮蕾先后參加東北師范大學本科學習、英語教育、計算機等級考試、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等培訓。由于她苦心鉆研蒙臺梭利教學,不斷地探索與研究。在學習、實踐與反思中,使馮蕾的教學水平迅速提升。她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教學實踐,做到學習、教學兩不誤,學教相長。漸漸地馮蕾逐漸形成了自己“生動活潑、扎實創新、聲情并茂”的教學特色,并探索出一條“關愛—自主—創新—游戲”的幼兒教學活動模式,成為托幼中心的蒙臺梭利教育中的佼佼者。
馮蕾在托幼中心里是出了名愛琢磨事情的創新老師。2004年,馮蕾提出,3歲入園的小朋友,從入園開始就每天給他們錄像,等到他們畢業時制作成光盤,發給孩子,見證他們的成長歲月。這個建議實施后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與贊賞。
幼兒習慣養成的關鍵是家園合一,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但有時候,由于溝通不暢,兩者形不成合力。于是,馮蕾在家園溝通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那幾年,網絡剛剛普及,博客剛剛興起。馮蕾率先提倡利用網絡在網上和家長溝通。通過博客、QQ群的網絡渠道,為家長提供教學引導服務,解決了家長因老人接送孩子無法了解班級教學內容、無法與教師溝通以及教育理念落后的三難情況。每當新學期伊始,為了使家長能及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園的生活學習情況,馮蕾每天利用晚上時間,在幼兒園的網站和班級博客上,把孩子們一日生活中的情景通過這個平臺展示出來。一張張鮮活的照片和生動的視頻配上一段段真摯的話語,無時無刻不吸引家長們的關注。班級網絡平臺的開啟,拉近了家園間的距離,也讓家長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孩子的成長,也知道了如何與幼兒園配合。
此外,馮蕾還不斷創新各種方式與家長取得溝通,如利用家園互動品行表、小小值日臺、紅絲帶小明星等方法來促進幼兒習慣養成。利用家訪和電話、千紙鶴傳遞等多種形式和家長溝通,真正做到家園共育,通過一次次家訪、一個個短信、一只只紙鶴,增進了與家長的相互溝通與信任,從而進一步了解了每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就說這一只只小小的紙鶴吧,馮蕾總是仔細的折好每一只,細心的記下每一個孩子的閃光與不足,她認真地閱讀家長反饋的信息,并常常會被家長們那真摯的話語所感動,為孩子在家中的進步而熱淚盈眶。這只小小的紙鶴不僅是馮蕾與家長聯系的紐帶,而且還記載孩子們成長過程的點點滴滴。
家長助教,又是馮蕾在工作中率先提出來的。按照馮蕾的話說,往大了講,時代的發展進步,教育社會化是幼兒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大教育觀的體現。往小里說,家長身上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只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這些資源,定會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家長助教這個想法源于馮蕾的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在教學孩子認識牙齒活動中,就要掌握一些齲齒預防的知識。認識身體活動,對于骨骼和內臟器官認識,就需要一些模型和相關的知識。而幼兒園沒有相關的教學材料。但是,一些家長卻可以解決相關的問題。比如,有的家長是牙科醫生,他們既有專業知識又有相關模型設備可用。
就這樣,家長助教活動就逐步開展起來。小朋友在學學、玩玩中,學習了很多的本領,家長在參與的過程中也體會到了幼兒園教育的特殊與不易,更進一步增進了親子感情,學會聆聽孩子,了解孩子所思、所想。
馮蕾就是這樣一位老師:智慧、執著、善于創新。采訪結束后,筆者腦海中依稀還是馮蕾和她的孩子們,做馮蕾老師的學生是幸福的,因為她讓幸福縈繞在每個孩子左右。
讓幸福縈繞孩子左右,就是馮蕾的標簽!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