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知識,廣博的經驗,敏銳的知覺,及對患者的同情,是醫生的四德。”這是印度醫書《妙聞集》對醫生醫德的要求。“正確的知識”擺在首位,也間接強調了文本的意義——書籍對于承載、傳播知識的重要性,這一重要性不僅僅是對醫學而言。
一、讀書的重要性:讀書好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經數千年之久還在延續著。這都是因為我們的文化特質——“和”。這種平和的文化特質就是我們文明得以延續的根本原因,而借助于書籍,這種文化一直延續著——《詩經》泱泱,抒古朝悠悠民風;《史記》浩蕩,記三千載王朝“古今之變”;老莊睿智,傳一世哲學思想……
人活一世,躬耕山野或者城市,始終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己的生活經歷固然可以獲得一定的直接經驗,但那些間接經驗的獲得才能完善一個人的心靈。如果沒有書本,如何知道那些間接經驗?試著想一想,江南的你會想念漠北的孤煙和風霜,塞北的你會想念江南的燕子和云水,如果一生都走不出去,單單從書本里知道自己的世界之外還有這樣可去的所在,可念想的所在,聊以慰藉,不也是一種心靈的安頓?又或者,當你高考失利,無緣高等學府,但只要自己有追求,看相關書籍,雖未登大學殿堂,未睹大師之貌,未身臨課堂接受面授,但小卷入手,如聆賢達雋語,是否也是一種得到與怡然?
盛世之中,也需要俠義理念的熏陶。并非借讀書逃避現實,而是需要在人情淡漠的現實中借助閱讀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撐。看那俠客柔情,看那紅顏聰敏,揚眉立馬,縱情江湖,讀書之樂,也在于這樣的快意吧!
又比如“人情練達即文章”,反過來通過讀這樣的文章練達人情。人總是以自己的固有經驗來判斷并接受某種似曾相識的事物。生活經歷、閱讀經歷影響著人的思維,影響著人的判斷。看什么樣的書,獲得什么樣的世界,從書本里獲得的經驗固定自己的理想世界,而這樣的世界將輔助增強你的內心力量,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
二、讀書的環境:好讀書
家祠曾有位舉人,感“囊螢映雪”曾給家祠起名“映雪堂”。父親說,本來是要給我叫“映雪”的,但命理缺木缺火故而作罷。從此對那河畔翩翩的輕螢多了莫名的親切,對那梅樹上簌簌的冷雪多了莫名的好感。
想想我們的先祖,沒有燈火,卻又不想浪費時間,為了功名,為了自我內心的強大,或者就是出于對知識的渴望,在大自然的幫助下,“螢入疏囊” “雪映窗紗”,孜孜不倦地閱讀。無論是功利性地閱讀(有時候有目的的閱讀都稱為“功利性”,不僅出于對功名的追求,也泛泛指修身養性的追求),還是快意閱讀,不管怎么說,古人的刻苦值得我們學習,這就是中國人想要強大的動力——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否定自己,在否定中獲得新的認知,用新知改變現狀。
何時不可讀書?何處不可讀書?為什么南京地鐵、北京地鐵要舉辦地鐵線路詩歌展,在每一個握桿上展示獲獎詩歌?不還是為了讓匆忙行走的人群可以有這么一瞬的凝神,感受閱讀的快樂嗎!在熱鬧的地方如此,更安靜的是在家里,于世間一隅,伏案夜讀,會賢達之師,交豪邁之友,雖身在而神游,不可不謂人間賞心之樂事了。
“身在閑處品妙文,心于靜中賞雅書。”我曾經給自己寫下的勉勵,即便身處鬧處,只要心靜,哪里都是平和。靜中靜,非真靜。當然,本意還是強調閱讀的寧靜,白天忙碌學習,于寂靜的夜里,適合做一些思索性的閱讀。河流已被污染,現在的我們到哪去尋找一片寧靜的螢光呢?到處是鋼鐵森林,現在的我們又去哪里“鑿壁偷光”呢?缺乏了螢光,缺乏了“壁”,可同時我們比古人有更廣泛的閱讀來源,有著燈光,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利用時光閱讀呢!
夜讀書,一首小詩,寫我的一時感受,但用在此處也很恰當,請君共賞:
一枚火,
半片借了屋內燈光,
半片來自案上書籍,
我用它照亮這漆黑的夜。
三、讀什么樣的書:讀好書
我一直以為,我也算是個讀書人了,當了這么多年的學生,念了十幾年的書,但當我看到北大教授朱青生《十九札》之“關于思考閱讀”的時候,我忽然發現,我讀的書,有很多是無關緊要的,因為“思考閱讀不是為了讀取被讀物,而是借助讀書過程以形成、發展、砥礪、堅定自己的思想。”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一味地閱讀而不知道吸納為己用,如果一味地盲從而不形成自己的見解,還不如不讀書。朱教授談道: “讀圣賢書,當知先賢都是向道之人,與你是同路,本應事事相析,多所辯駁,才能同道,所以自己的心胸有定見,每讀一書,并非吸收他的思想,而是與他交談,補充和修正自己的見識、自己的思想。”
讀書不僅是休閑,須知善道而行,讀書應當是為了砥礪自己的思想。那么,當下閱讀是什么情況?文化的多元、商業化的渲染、現代情緒漫延滋長、要求“快感閱讀”,哪種最吸引眼球就閱讀哪種。快感文化的侵襲,使得當下輕小說潮流日盛,人們雖然還在閱讀,但越讀越憂傷,人在這熱鬧中日益感到孤獨,陷入了更大的浮躁。當然了,當下閱讀需求也可窺視出某種文化蘊意,這種文化蘊意很大程度上受出版方、寫作者的影響。
國民精神的培養有賴于好書的熏陶,當作者動筆的時候,應該想一想,所創作的這件作品會給社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有的作家寫作有筆名,我想其實他們也知道從頭開始很難,之所以用一個人們陌生的名字發表作品,除了想試試一個“新面孔”對讀者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還是堅信文本的力量勝過一個熟悉的名字積累的數量。
作家和寫手不同。在我看來,作家是傳統的,寫作從自我的內心照見人類的思想,可以永恒;而寫手只是文字的游戲者,只能混得一時,卻不能永恒。隨著電腦普及網絡興起,涌現了一批網絡文學寫手。有一個20歲的男生冷冷地說:“我在網絡上寫作是免費給大家看的,我絕不出版,因為我討厭出版!浪費書號!浪費紙張!”他一直在網絡上讀雜七雜八的東西,他交流的那個圈子人物都是所謂的網絡寫手,沒有觸摸過真實的經過時間篩選的經典書籍,所以他以自己的經歷認定書籍都是不堪一讀的。
那么,怎樣的書籍值得反復研磨?這樣又回到本文開頭“正確的知識”了,天下書海浩蕩,一個人窮盡一生也不能讀遍所有的書,這就需要我們選擇讀怎么樣的書,獲得怎樣的知識了。
有人解讀“好書”時說:“好書是那些能夠給人以感染和力量的書,讓人了解大學問家的思想和風范的書,特別是那些震撼人的靈魂的書,激發人的斗志的書。”
這些震撼你的心靈、帶動你思索自我的書籍,就是好書!我們需要讀好書!
(作者單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