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聽了1年級幾位教師《早操》一課的教學,感觸頗深。《早操》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1年級上冊第7單元的一篇課文,這首優美的兒歌是這樣的:“小露珠起得早,滾來滾去在綠葉上做操,小鳥起得早,跳來跳去在樹枝上做操,小蜜蜂起得早,飛來飛去在花朵上做操,小學生起得早,跑來跑去在陽光下做操。”教師組織學生用多種形式讀,讀中感悟之后,進一步啟發學生進行拓展:同學們,你們還知道誰起得早,能像這樣說一說嗎?隨即用出示“________起得早,______來______去,在_______做操。”看誰能比課文中說得還好。孩子們顯得異常興奮,想了一會兒,有的高高舉起小手:“老師,我能說:啄木鳥起得早,啄來啄去,在大樹上做操。”在這樣的對話場景里,在教師飽含真情的鼓勵中,學生從束縛、禁錮和依附中超越出來。接下來的回答更是充滿了童趣:“小青蛙起得早,跳來跳去在池塘里做操”;“小螞蟻起得早,爬來爬去在泥土里做操”;“媽媽起得早,走來走去在廚房里做操”;“老師起得早,講來講去在教室里做操”;“農民伯伯起得早,干來干去在土地上做操”;“清潔工起得早,掃來掃去在街道上做操”……雖然有的詞語還用得不是十分恰當,但這句句兒歌確是從孩子們的心底中流淌出來的,對1年級學生來說,這難道不是充滿童真的創造嗎?
這個課例不禁使我回憶起我在當班主任時上《糶米》一課的情景。當時講讀課的第二課時已接近尾聲,突然有個學生冒出這樣一個問題:“老師,課文最后為什么用省略號?”再細看課文,在最后一句話的句號后面赫然一個省略號,可我備課時卻視而不見。我來不及自責,邊迅速思索邊對同學說:“最后一句話后面是句號,說明這句的意思已經表達完了。那么句號后面再用一個省略號,就絕不是省略了詞語、省略了某些成分那么簡單了。究竟省略了哪些內容呢,請大家好好想想。”就這樣總算把問題“踢”給了學生。教室里鴉雀無聲,一個女同學的回答打破了教室的寧靜。她說:“我認為這個省略號省略的是農民廉價賣米后詛咒米商的話。”這話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接著說:“我認為是省略了農民糶米后搖船而歸的那種垂頭喪氣的樣子。”還有的作總結性發言:“一句話,是省略了農民們今后更加悲慘的生活!”這些精彩的回答令我激動不已。當時我還不知道寫課后反思,只是作為課后記把這一真實的場景記錄了下來,而且至今難忘。
從以上兩個案例中,我們感受到了教學真正是一種課程開發的過程,體驗到教師“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截然不同。同時昭示我們,無論是在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開放的動態過程中,教師還學生一片藍天,學生就會展翅飛翔;還學生一片碧海,學生就會盡情遨游;教師撒給學生一抹自信的陽光,學生就會回報耀眼的燦爛!
有朝一日,待到我們的學生用智慧的杠桿撬起地球時,我們會自豪地說:“是我們給了他們一個支點!”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淮河小學)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