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愛孩子;作為一名班主任,我要為孩子的成長與未來負責任。2000年以前,我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因為那時候,評價孩子的標準主要是考試成績。我所教的班級畢業時考出了平均分學年第一的好成績。于是皆大歡喜。2000年,對于教育界來說,與新世紀同來的還有新的課程標準——減負。小組學習、多元評價、口語交際等一系列新名詞一股腦涌入了我們的生活。我恍然大悟——原來這才是為師的責任??!于是把實現素質教育定為終生從教的目標。然而,“左右為難”的日子便從此開始了。
開始,我排除一切雜念,閱讀關于素質教育的書籍、學習心理學、向教育專家請教,然后把新理論在班級中嘗試;組織學習小組、為學生建立了評價檔案、帶學生到圖書館讀書、進行演講和辯論;放寬標準,不再勉強學困生做大量的練習;多元評價,鼓勵孩子們在學校學習之余花大力氣發展自己的業余愛好……一段時間以后,班級的氣象真是煥然一新:學生樂學愛學、意氣風發、師生關系和諧。很多孩子在交際能力、組織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都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
然而不久,我忽然發現,雖然在各種會議與活動中講的是素質教育,但考試并沒有減少,而且周圍的許多老師仍舊按從前的習慣,以應試為主安排每天的教育教學工作。我們班考不過人家,我仍在堅持著。但學生家長們漸漸不滿意了,而且這種情緒影響了學生,大家開始對這種重素質輕應試的培養方式產生懷疑。
在良心與現實之間糾結,走素質教育的路,要尊重學生,學會等待,盡可能地豐富學生的課內外生活,重視過程,多元評價,這些無疑都是對學生未來有益的。但當下學生要面對的是什么呢?是頻繁的考試,頻繁到區級組織的統一考試每半年一次,學校組織的每月一次,班級組織的每周都有若干次。無論這些考試是以防止教師教學出現失誤的名義還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情況以便及時補救調整教學計劃的名義組織的,最終目的都還是為了下一次考試,為了那有名次區別的、以分數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的人生大考——“中考”和“高考”。由此帶來的是什么呢?是父母、兄妹和所有的親戚,甚至那些不太熟悉的大人們的同事、朋友都會反復不停地問孩子“最近學習怎么樣啊?”“打多少分???”“在班級中排在什么水平???”不夸張地說,一學期中,一個孩子被問到類似內容的機會絕不會少于一千次。但有人會關心他們是怎么學過來嗎?有幾個人會問如下的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你找到樂趣了嗎?”“你和同伴合作了嗎?”“你發現今天比昨天在哪些地方進步了嗎?”……又有哪些大人愿意不問成績,而是靜靜地等待或者欣喜地看著孩子在考試以外的各個方面的提高呢?更不用說積極地想辦法創造條件讓孩子做許多與考試無關的事,幫助他們在身體素質、自我磨練、人際交往、探索未知等各方面不斷進步!
這不是一所學校的問題,不是一個地區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的問題,是一個民族歷史和現實的問題。孩子如此弱小,豈能置大環境于不顧,另辟蹊徑,自我發展?他們只有兩條路,要么排除一切私心雜念義無反顧地為考試而學下去,直至最后一次考試結束;要么中途放棄。有趣的是,不管選擇走其中的哪一條,總會有一個共同的結果,只要最后一次考試結束,就幾乎不會有人再提你從前考試的事了。不管你曾經榮辱成敗,曾經忍受了多少年的煎熬,都不會有人再提了。仿佛那一二十年的學習經歷只是沙漠中的漫長公路——不同的人走在不同的路段卻只會看到相同的風景。大家都知道,就不必再提了,提了也不過是茶余飯后的點綴而已,和付出那般巨大的精力、漫長的時間相比,唉……
更有趣的是,到那時所有的人都會發現,他們太需要一件曾經放棄的東西了,那就是“素質”。不過這時的“素質”后面沒了“教育”兩個字。當然也就不可能再從學校、老師那里獲得了。
和孩子們比起來,教師的選擇就沒那么有趣了:“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
教師要對學生負責,也要對自己負責,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家長負責,對學校、領導、社會、國家、民族及歷史和未來負責。不知在各行各業中就工作責任而言能與教師相比的可否用鳳毛麟角來形容?責任如此重大,你能輕易決定自己每一天該干什么嗎?
教師不是評價鏈中的最高級,通常僅比學生高一級。所有評價學生的人都可以評價教師,而評價教師的最重要依據即是他的學生們如何。大家通過什么評價學生,前文已述,又怎會不依此評價老師呢?有人會說:“這不簡單了,就選應試教育唄!”但此君也許忽略了——可以評價老師的還有一類人——他的學生。絕大多數矢志不渝堅持做教師的人最在意的都不是別人的評價,而是他的學生。學生也許會忘了老師,但隨時隨地也可能會想起。他們用一生的時間在評價自己的老師,而且越來越準確、越來越深刻。試想,孩子在最后一次考試之后說:“我的老師就教我怎么應付考試了,別的什么也沒教?!苯處焸冊撊绾蚊鎸Γ?/p>
還有一種答案是“應試”“素質”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應該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是難度相當之大。其一,時間分配是道難解的題?!皯嚒币埠?,“素質”也罷,想培養出結果都非一日之功。君不見學生習題堆如山,整年補習,休息沒時間;君不見外國孩子從小玩到大,長大當個工人也不怕。想要達到各自的目的,不傾全力,用數年數十年的時間是不行的。折中主義,平均分配時間必然兩手抓兩手都不硬。只有一個辦法可解決。那就是合理安排先后順序。學習初期側重素質教育,培養興趣、能力、習慣,中后期逐漸加強應試,水到渠成,“魚和熊掌”兼得。但這樣會帶來第二個難題,即承擔學習初期工作的教師如果重素質,輕應試會被評價為“差”。目前的情況是,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在學小學生課程、考試排名,而且受到家長的廣泛認可。因為大多數人沒有“學習初期”的認識,在他們的心目中只要學了就要見成績,拿不出成績的哪怕是為未來做了奠基恐怕也是難被認可的。
“教生一日,念生一世”,做教師的即使面對再復雜的局面和再“尖銳”的矛盾,也不可只看眼前得失,不顧學生終身發展,這是職業的良心??墒窍胱寣W生受益,你得先有機會繼續做老師才行,保住自己是個大前提。所以,我們這些小學老師——學習初期的責任人在期待著考試制度發生改變的同時,一邊還要能應付各種考試。對待那些考試吃力的孩子,多給予一些寬容,幫助他們應該,但絕不能因他們慢就此判斷其不行。我們的畢業生里不是有很多學生時代應試不理想,而長大后成了很了不起的成功人士嗎?如果還有余力,就應多放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上,多指導孩子讀一些書,給他們留一點時間進行戶外活動,多組織一些校園內外的課余活動……也不枉這些孩子跟我們學習了一場。
因個人能力有限,我目前能想到的辦法只能是這樣了。期待著有識之士給我們這些想做個好老師的人一些更好的答案。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