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學生分成兩組,做同樣的數學題。對第一組的學生,每做對一題獎一朵花,而對第二組的學生,不管做對做錯都不給予獎勵。結果第一組的學生做得又快又好。實驗結束后,有一段空閑的時間,學生喜歡做什么,就做什么。在這種情況下,第二組做題的學生會更多,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過多的外在表揚和獎勵,不利于培養學生自發的、內在而持久的學習興趣。
在今天的小學課堂上,我們的教師仍然會不時地下達諸如“表揚他”的口令,于是,教室里就會爆發出“棒、棒、你真棒”之類的口號式表揚語。誠然,作為一個社會人,大家喜歡并接受表揚和獎勵。但是,我們是否反思過這些表揚和獎勵帶來的一些負面作用。
不管在誰的課堂上,也不管在什么樣的班級群體中,總歸有人比較出色。他們反應敏捷,思考更加周全,表現更加活躍。于是這些人就會更多地受到老師的表揚和獎勵,而另外的那部分人呢?本身與這些“受青睞者”存在著差距,在羨慕他們的同時,感受到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暗示:“你并不出色,你不值得重視”,實際上,恰恰是這一群體的人,才最需要教師的關愛和幫助。
課堂上,老師夸大其詞地贊揚:“你比老師讀得還要好!”“你將來肯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有思考能力的學生,對老師這樣的語言評價會持何種態度呢?違心的表揚降低的不是語言的價值,更為糟糕的是破壞師生之間誠實、坦蕩的心靈交往。因此對學生評價既要適時適機,也要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