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障礙常常導致言語和語言障礙,及至心理障礙,極大地妨礙著聽力障礙兒童潛在的智能發展。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只有培養聽覺障礙兒童的語言交往能力,才能使聽覺障礙兒童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興趣是聽覺障礙兒童學好語言的催化劑
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直接推動聽覺障礙兒童主動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創設良好語文課堂的前提條件。只有當聽覺障礙兒童自身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激活整個認識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以獲取更佳的教學效果。
1.在游戲中安排語言活動。
兒童大都愛玩、好動,喜愛游戲。如果將語言活動安排在游戲之中,讓他感覺在玩耍,他就會樂此不疲,百說不厭。在游戲中,聽覺障礙兒童可扮演聽說雙方的各種角色;可模仿各種現實活動,安排相應的交際內容;可以在實景之中進行,也可以設置虛擬情境;可以利用各種實物或教具,多側面多角度地演示,模擬在不同的情況下說不同的話,讓聽覺障礙兒童在嬉戲中不知不覺地學會理解、表達和應用。
2.為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
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順應兒童好表現的特點,使他們感到自信而樂意大膽、主動地說話。如:我在教學生學習生字新詞發音時,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以“開火車”的形式,逐一進行發音。當學生發音準確時,我會微笑地點頭,并示意下一位學生抓緊時間重復這個字(詞),學生們都非常重視這個機會,并努力使自己做好。當有的學生發音不標準時,我不會責怪他,而會馬上變一種表情,這時這位學生會意識到自己的失誤,會隨著我的口型重復,直到看到我滿意的神態,才放心地坐下。這種方法使學生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如何“發好音”上,他們會隨著我的微笑而微笑,隨著我的疑惑而自省。整個課堂氣氛都是緊張、愉快的。
3.提供豐富的客觀環境。
兒童本來就會對一切新鮮事物感到好奇,在教學活動中,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也是一種培養學習興趣的好方法。教師應經常帶他們出去跑跑、玩玩、看看,多與自然界接觸,與各種人接觸,這樣能使聽覺障礙兒童興趣盎然、視野開闊、產生聯想,愿說、愛學。我發現有很多聽覺障礙兒童在學校時的語言基礎并不好,可一但融入社會后,在發音和口形方面會有很大的進步。因此,許多語言知識是在課外才得以真正掌握,為聽覺障礙兒童提供豐富的客觀環境對于他們的語言交際發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保持愉快的情緒體驗。
愛聽夸獎、追求成功是兒童的天性。一次表揚、一個獎品、一次成功的體驗,都能給聽覺障礙兒童帶來莫大的滿足和鼓舞,促使他們尋找機會,以便再次享受這種愉悅。所以,這也是培養聽覺障礙兒童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之一。
提高聽覺障礙兒童語言交往能力
聽覺障礙兒童由于聽覺障礙等因素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教師要創設良好的語文課堂環境,提高教學效果。聽覺障礙兒童語文學業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是如何運用語言的,因此教師要利用聽覺障礙兒童殘余的語言能力為其創設豐富多彩的語言環境,提供適當的語言刺激和反饋等,打造聽覺障礙兒童的語言能力。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口語為主,以手語為輔”的教學方式。并不斷提倡在聽障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也要處處書聲瑯瑯、議論紛紛、高潮迭起、讀讀寫寫這樣的思想。并向學生滲透讀中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讀書,向學生傳授學法,使學生感知生活中的語文,從而善于觀察生活,熱愛生活。
聽障兒童語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性的工程。文人們在寫文章的時候,總是把聾啞人說話與鐵樹開花”聯系在一起。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培養一個聾孩子的困難程度。幼小的孩子怎么會知道,語言對于他們今后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在與他們口語對話訓練時,他們常常是精神不集中、貪玩、淘氣、不與教師或家長配合。在此情況下,教師的信心與耐心尤為重要。例如,有時在教學生說話時,他突然把從家里帶來的玩具拿出來擺弄,在這個時候,教師不能強迫學生以大人的意志為轉移,要求他的注意力馬上回到課堂中來。必須因勢利導地在玩具上作文章,比如:問他玩具是誰買來的,在哪兒買的,是什么顏色的,是大的還是小的……如此,就會讓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語言環境中了。這樣反復多次,語言交往就會成為習慣,久之就積累了能力。
總之,在語文課堂中通過各種教學方法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們動腦、動口、動手,全身心投入到老師引導的學習過程中,為聽障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繼續學習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北安市特殊教育學校)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