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出示例2:先按3∶1的比畫出長方形放大后的圖形,再按1∶2的比畫出長方形縮小后的圖形。放大后的圖形長、寬各是幾格?縮小后的圖形呢?(學生畫圖。)
師:把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1:放大后圖形的長是原來長的3倍,寬也是原來的3倍。
生2:放大后圖形的長、寬與原來圖形長、寬的比是3∶1。
師指著縮小圖形: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生:放大后圖形的面積與原來圖形面積的比是9∶1。
師:(有點出乎意料)這個結論你是怎樣得出的?
生:放大后長方形的長是12格,寬是6格,所以面積就是12×6=72;原來圖形的長是4格,寬是2格,面積就是4×2=8。72∶8=9∶1。
師:不簡單!
生:縮小后圖形的面積與原來的比是(1×2)∶(4×2)=1∶4。
師:好,你能舉一反三,也不簡單。
生:老師,我還發(fā)現(xiàn)放大或縮小后圖形的面積與原來面積的比值,正好是原來比值的平方。
師:那么,說明放大、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面積大小變了。
師:面積大小變了,什么沒有變呀?
生:面積的大小雖然變了,但形狀沒變。
分析:
在前兩個學生說出放大后的圖形與原圖形的關系后,教師原想引導學生說出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圖形的關系,可學生卻跳出教師的預設,直接指出放大后的圖形與原圖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換言之,原來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僅僅是讓學生觀察并體會圖形放大和縮小后“面積大小變了,形狀不變”。至于面積變化的具體規(guī)律,則是在本單元最后安排的“實踐與綜合應用”中引導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的。
【片段二】
出示:“試一試”:按2∶1的比畫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圖形。

(在教師投影展示正確的畫法后。)
生1:老師,我的畫法與他不一樣。(如下圖。)

師:這種畫法對嗎?(多數(shù)學生異口同聲:不對。)
師:誰愿意來把他的畫法修正一下。
一個學生改成下圖:

師:為什么這樣修改?說說你的看法。
生:剛才只是把底放大了2倍,高也應該放大2倍,這樣面積才是原來的4倍。
師:(略有所悟)哦,是這個原因。
生2:我的畫法與他們都不一樣。

師:你怎么想到這樣畫?說說你的理由。
生2:我沒有把底放大,把底放大的這2倍給了高,高就放大4倍,這樣面積還是原來的4倍。
師:(果真如此)同學們,想一想,他們這樣畫,符合我們剛才所講的圖形放大的要求嗎?
生:不符合。它們的形狀已經(jīng)改變了。
分析:
本以為,有了例1的認識以及平移和旋轉的畫圖基礎,“試一試”的畫圖應該百分之百沒問題。但是學生之所以畫成那樣,是有“道理”的,它的面積也都是原圖形面積的4倍。很顯然,學生抓住了圖形放大時“面積大小變了”這一規(guī)律,卻丟掉了與此不可分割的另一本質(zhì)特征“形狀不變”,從而錯誤地認為圖形放大只要“等積變形”就可以了。這樣看來,這些錯誤的產(chǎn)生,與片段一中的“精彩生成”──“放大或縮小后的面積與原來面積的比值,正好是原來比值的平方”有很大關系。
反思:
“教學從本質(zhì)上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其中‘對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那么在“對話”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個體所具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智能傾向的差異,必然有一部分學生能發(fā)現(xiàn)別人所未能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或結果,出現(xiàn)教師預設之外的精彩生成。但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關注精彩生成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對于一些精彩生成如果處理不當,也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在為精彩生成喝彩的同時,也要冷靜面對精彩生成。
第一,要考慮精彩生成對全體學生開展有效學習是否有負面影響。在教學“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正確的學生觀,首先要避免與個別尖子生面對面的“訪談”,而使其他多數(shù)學生成為可有可無的看客;其次要避免課堂教學被少數(shù)尖子生的所謂精彩生成牽著鼻子走,從而影響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效果。
第二,要考慮精彩生成對學生后面學習是否有負面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所學內(nèi)容的本質(zhì)特征,避免非本質(zhì)特征的干擾。對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精彩生成,要考慮這樣的生成是否適合現(xiàn)在利用和開發(fā)?對后續(xù)的教學是否會有某種程度上的消極影響?也就是說,教師對精彩生成的適度利用和開發(fā)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但同時也要警惕對學生從整體上掌握學習內(nèi)容所帶來的一些“副作用”。對一些不適合在當前教學環(huán)境下引入的精彩生成,教師要舍得放棄,敢于放棄。當然,教師也可以運用一定的教學機智和智慧──“這里的奧秘留到后面的學習中繼續(xù)探討”,從而避免由此所帶來的一些可能的負面影響。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