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筆者在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鎮觀看了浙江省余姚藝術劇院演出的現代姚劇《五月楊梅紅》,這已經是該劇在這個劇場的第六場演出,當天晚上、天下著大雨,但是劇場內觀眾上座率還是很高。在當下都市戲劇市場略顯萎靡的大環境下,該劇在當地掀起了一股熱潮,可謂是叫好又叫座。能夠贏得觀眾的認可、究其根本、是該劇成功抓住了戲劇演出的兩個要點:別致的故事和精彩的表演。
戲劇演出要吸引觀眾,首先要有別致的故事。《五月楊梅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鄉鎮林管員丁亮收養了一個嬰兒,女友杜鵑無法理解憤然離去。三年后,丁亮在媒人的介紹下陰差陽錯地娶了嬰兒的母親春梅為妻,新婚之夜卻發現春梅因慘遭丈夫拋棄精神失常,善良的丁亮經過一番糾結后決定照顧母女二人。十年過去了,當年拋棄春梅母女的王泉林突然回家,春梅的病情也意外地有了好轉,王泉林提出與妻女重新生活。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丁亮選擇了成人之美,而之前遠走的杜鵑在此時也重新回到了他的懷抱。五月楊梅正紅時,兩個家庭最終得以團聚。劇本的故事取自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編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藝術虛構,從選材的角度講,這個故事貼近現實生活,比較準確地反映了當代農村生活的面貌。
該劇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十三年,主線十分清晰,圍繞丁亮這一核心人物的行動展開,激烈的矛盾沖突增添了故事的生動性。《五月楊梅紅》的外部;中突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丁亮收養女嬰后與杜鵑的沖突;丁亮與欲接回春梅母女的王泉林之間的沖突。這兩個沖突分別出現在該劇的開端和高潮階段,對于中問的發展階段,編劇以加入丁亮娶春梅進門這一事件作為銜接,然后在戲的三個段落中,讓沖突步步地被激化。從戀人之間再到夫妻之間最后到兩個家庭之間,隨著沖突的激化,觀眾的情緒也逐漸緊張起來。其次是內在沖突,外部沖突可以吸引觀眾關注情節,內在沖突則讓觀眾關注人物的內心。在該劇中,依托于外在沖突而形成的內心沖突更為緊張。《五月楊梅紅》自始至終把主人公丁亮置身于一個兩難的境地,從最開始該不該收養嬰兒,到中間該不該娶瘋了的春梅,到最后該不該把春梅母女歸還給王泉林,每一次的選擇對丁亮來說都是一場煎熬,而且一次比一次艱難。正是面對這一道道難解的選擇題,丁亮的內心世界一層層地展開,那種自我掙扎是該劇最具看點也是最有深度的沖突。
然而營造沖突的目的是為了塑造人物,人物的性格往往是隨著沖突的展開而逐漸展露的。戲的開始,丁亮作為未婚男青年決定收養女嬰后與父親和戀人產生沖突,但丁亮并未因此改變主意,在情感和道義面前必須作出取舍之際,還是毅然決定收養女嬰,這源于他善良的本性。而新婚之夜面對瘋了的春梅,雖說發現真相的丁亮百般痛苦,命運似乎跟他開了個玩笑,他本可以拒絕這樁婚事,甚至可以將收養的孩子這一“負擔”歸還給春梅,不過丁亮權衡之后還是接受了這看起來有些荒唐的婚姻。常人似乎很難理解丁亮的這一行為,但正是丁亮極度矛盾的心理掙扎讓我們看到了這一人物的特性——在自我利益與他人利益之間,永遠是顧全他人犧牲自己。后來王泉林前來討人、是該劇外部沖突與內心沖突的頂點,春梅病情突然好轉,全然不記得十三年來所發生的事情,而含辛茹苦撫養了十三年的女兒也要回到親生父親身邊。眼看著照顧了十幾年的兩個人就要離開,丁亮自然是痛苦萬分。于是留與不留,對丁亮來說成了很嚴峻的問題,但丁亮最終選擇成全他人,再一次犧牲了自己的利益。編劇在戲中連續營造的這三個;中突,將丁亮這一人物的性格表現了出來:他敢于擔當,樂于助人、甘于奉獻,重情重義,在個人幸福和他人幸福之間發生沖突時懂得舍棄自己的幸福來成全他人。最為可貴的是,編劇沒有刻意在戲中空喊口號來美化主人公,而是讓人物自己行動,讓觀眾自己判斷,令丁亮這一人物身上少了說教的成分,尤其顯得真實可信。
除劇本外,演員們精湛的表演也是《五月楊梅紅》能夠成功的有力保障。丁亮是該劇的核心人物,戲份最多,扮演這一角色需要認真揣摩人物的心理狀態,否則流于形式,人物就會顯得呆板,很難在舞臺上立得住。所以在戲里,扮演者首先要體驗到這一角色內心所處情感掙扎的狀態,然后以合理的動作和語言表現,才能令角色具有真實性。丁亮的扮演者景潔豐很好地把握住了這點,表演時自然流暢,對人物個性的塑造十分準確。
春梅娘在戲中的戲份相對較少,但這一人物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如果這個戲的情節用一波三折來概括的話,那春梅娘無疑是該戲最重要的推波助瀾者,因此對扮演她的演員來說要求很高。可喜的是,擅長扮演母親角色的柯東琴,她所扮演的春梅娘情感細致而不乏爆發力,將最初送走孩子時的無奈和嫁女兒時的不舍,均很好地傳達給了觀眾。尤其在王泉林回家這場戲里,面對瘋了十三年的女兒突然清醒,兩個女婿又同時出現在眼前,對那種一瞬間涌上心頭悲喜交加、復雜的情感,柯東琴并沒有用夸張的動作和語言來表現,而是以極其細致的動作來表演,可謂四兩撥千斤。由此看來,優秀的演員扮演好一個角色,對整臺戲的演出起著決定作用。
王育紅的表演可圈可點。在戲里,王育紅扮演的春梅既是母親,又是女兒,還是妻子,并且要表現瘋的狀態。飾演瘋女人本身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對王育紅來說,扮演瘋女人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表現這個人物從“瘋”到“正常”的轉變,琢磨導致這種轉變的根本原因,找到了“病根”,塑造人物時才可對癥下藥。春梅的丈夫負債外逃,拋下了她與剛出生的雙胞胎,這個驟變讓春梅陷入恐慌,比追債人更令她恐懼的還有丈夫的出走,在雙重精神壓力下,春梅的瘋是個悲劇。但丈夫歸來后,用一種比較怪誕的方式治好了她的病,令她又從多年的精神困境中走了出來,是重新歸來的親情與關懷喚醒了春梅內心深處的自我意識,這個角色身上體現出命運的多變性和不可預知性。從悲到喜的命運轉變,需要演員準確地捕捉這一人物內心反應的點點滴滴,表演的角色才能博得觀眾的同情和認可。王育紅在塑造這一人物時,憑借扎實的表演功底,舉手投足,一笑一顰,將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拿捏得十分準確。
另外,黃飛的表演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相比較其他角色而言,她扮演的杜鵑外形靚麗、性格單純、愛憎分明,而且前后變化最為明顯。她在表演時很準確地把握住了這一人物形象的前后心理變化,不矯揉造作,本色自然,可以說是舞臺上十分艷麗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