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家里的獨生子,陶金榮小時候在家里極受寵愛,但父母對他實行的是封閉式的教育,很嚴格,不想卻養(yǎng)成他比較孤僻的性格。正式進入小學讀書后,他的悶聲不響引起了老師的注意。老師覺得他比女孩還女孩,這樣發(fā)展下去將來是要出問題的,于是建議他多過集體生活。1959年上海戲曲學校招生,陶金榮的同學在報紙上看到了招考的訊息,招考條件十分優(yōu)厚,就約了陶金榮一起去考。沒想到,所有的招考老師都認為陶金榮條件好,就把他錄取了,他的同學卻落榜了。
因為家里沒有人是吃開口飯的,父母一開始強烈反對他去學昆曲,后來想到老師的建議,就勉強同意了,認為就權當給他一些集體生活的歷練吧,先去了再說。
陶金榮扮相漂亮,身段漂亮,嗓子也好,年齡最小,并且長得很像沈傳芷老師,所以盡管陶金榮對唱戲沒什么熱情,但沈傳芷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包庇”他,使他免于成為甄別的對象。到了1965年,陶金榮突然開竅了,他開始思考未來,再這樣混下去以后怎么辦呢?于是,他主動找到沈傳芷老師要求改行,沈老師同意了。隨后,陶金榮改行搞起了燈光,同時還兼管音響。
1966年,陶金榮從戲校正式畢業(yè),進入了《沙家浜》劇組,正式搞起了音響。陶金榮從小就喜歡擺弄各種電子設備,像礦石機之類的,平時父母給的零用錢他從不亂花,都拿來買一些與電子有關的書。如今陶金榮找到了工作的興致與樂趣,改為從事音效工作,看來算是真正地對工對行了。這樣,從《沙家浜》劇組到1978年進上海昆劇團,再到2008年退休,陶金榮就在音效師的崗位上扎了根。
陶金榮很善于動腦筋,在實際工作中研發(fā)了不少音效設備,解決了實際工作中的很多問題。昆團剛成立那會兒,一切都很簡陋,音響也不行,再加上沒有錢,陶金榮就自力更生買來喇叭自己做,沒想到出來效果挺好。慢慢地,陶金榮把昆劇團有限的演出音響設備“擴張”成了兩套,保證了“昆大班”、“昆二班”兩個演出隊分別在兩地演出。后來,陶金榮又開始自己嘗試做“小蜜蜂”,那時買一路“小蜜蜂”要6000元,而自己做呢,成本價只要100元,陶金榮做的“小蜜蜂”既實用,又節(jié)約了開銷。1993年,團里準備創(chuàng)排《上靈山》,領導提出來音響要用環(huán)繞立體聲,可是要購買一套現(xiàn)成的設備,花銷很大。于是,陶金榮就又給自己設立了難題,自己做。其實做一套環(huán)繞立體聲音響就相當于自己做一套電腦系統(tǒng)。當時電腦并不普及,他就一邊看書一邊學,一邊搞實驗,沒想到,這套環(huán)繞立體聲音響還真給他搞成功了。漸漸地,陶金榮在圈子內做出點名氣了,大家都公認昆團的音響不錯,有些單位如果有什么音效問題也會請他去解決。
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陶金榮有很多獨特的音效處理,他的小“絕招”簡直是不勝枚舉,做過小生演員的他在音效師崗位上顯示出獨特優(yōu)勢。他很熟悉戲,懂得表演的規(guī)律,能掌握演員的氣口,同時又懂得相關的電子技術。比如對噴口音特別重的演員,他發(fā)明了把他們的話筒朝下戴的“險招”,還真是屢試屢勝。1996年《司馬相如》到北京梅蘭芳劇院演出,演出現(xiàn)場臨時來了一臺高頻發(fā)射儀,主演張靜嫻的話筒受到干擾,陶金榮立刻想到給她換戴另一線路話筒并且加戴一個話筒來解決。
很多人認為音效師的工作很輕松,就好像只是戲一開始開開話筒的開關就好,戲一結束再把話筒關掉。其實音效師的工作并不是這么簡單。音效不僅僅是技術,它同時也是一門藝術。陶金榮認為,一個好的音效師需具備電子學、聲學、藝術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音效師坐在音控臺上,右手是一只技術的手,反應要敏捷,什么時候需要開關第幾路話筒得靠這只手控制;而左手是一只藝術的手,聲音的輕重、音效的好壞主要靠這只手來完成。比如同樣是風聲,不同的情境里出來的風聲就不一樣,需要音效操作者根據現(xiàn)場情形“藝術地”來操控風聲的控制鍵。如果說演出前音效師的排線布控都是純技術手段,當演出開始了,音效師就得擔當自己技術師和藝術師的兩重身份。同時,音效師還是一項現(xiàn)場感極強的工作,戲一開場,音效師就必須跟臺上的演出同步,甚至需要全程跟臺上的演員呼應,真正做到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
陶金榮常常對自己的學生說,音效就是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每一個做音效的人都要明白這一點。如果有一天演出時的音效被人記住了,那肯定就是出錯了。刺耳的劃嚓聲,滋噬的電流干擾聲,或者是時有時無的聲音等等,都會被觀眾記住,不好的音效肯定會被記住,但是好的音效就應該做到被別人遺忘。
陶金榮既有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又有很高的理論水平,他還被戲校特聘去教了兩批學生。陶金榮長期失眠,50歲以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各種反應漸漸地慢了下來,手開始抖了,眼睛也開始花了,于是跟團里提出要培養(yǎng)接班人。上昆現(xiàn)在的音效師羅予奮和王斌就是他的學生,他根據兩個人不同的特點,對他倆的培訓側重點略有不同,羅予奮聽力好,聽感好,對樂隊各種樂器的音色辨別能力強,所以更重聽功;王斌則更喜歡鉆研電腦,所以他就把自己研發(fā)的一套電腦音效技術著重傳給王斌。最近,他又培養(yǎng)了第三個學生周嘉文。
如今退休后的陶金榮仍然閑不住,他把上海昆劇團自1978年至2000年近3000個小時的演出、授課、會議等錄音資料均轉換成數據資料保存下來。為此,他還自學VB和數據編程,成功開發(fā)了一些小軟件,可以迅速從上千盤磁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資料。他說:現(xiàn)在自己身體還可以,沒有必要偷懶,只有更拼命,更努力,才能對得起所有培養(yǎng)過他的老師和給予他支持的領導。現(xiàn)在所做的錄音資料的保存和開發(fā)工作,就算自己對昆團、對昆劇的一點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