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今年推出了魔幻大戲——兒童音樂劇《成長的快樂》。該劇通過網絡這一現代少年兒童熟悉的載體,展現了中小學生在生活、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新體驗,探討了網絡時代兒童成長和教育創新這一現實而深遠的話題。絢麗的舞臺,唯美的布景,靈動的舞姿,美妙的音樂,動情的表演,都給觀眾們留下了美好的劇場體驗。而與以往成人演兒童劇不同,該劇嘗試非職業兒童演員擔綱主演,邀請參加第一季“中國達人秀”的鐘辰樂和張艾青擔任男女主角。日前,滬上戲劇專家就《成長的快樂》一劇進行了研討。
榮廣潤:網游與課業并不矛盾
《成長的快樂》之所以得到大家的關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該劇是從孩子們關心的網絡世界和網絡游戲展開,這就和小觀眾有了心理上的交流。現在有些兒童劇是反著孩子心理和興趣展開,結果就是哪怕藝術形象再有道理也無濟于事。本劇全場80分鐘,對小觀眾的吸引是每分每秒的。該劇切入到孩子的虛擬網絡、游戲世界中,比單純的童話故事來的豐富,通過孩子喜歡的方式和他們感興趣的領域來告訴孩子道理。這個戲的二度創作也很好,兒童音樂劇的音樂、舞臺美術、造型、歌舞,包括兩位小“達人”的演出,都是引起孩子興趣的關鍵。
肯定這個戲將來很有前途。題材的選擇和孩子的興趣點掛鉤,又有生動的形式,稱得上名副其實的兒童音樂劇。劇本很好體現“體驗生存,鍛煉勇敢”這一概念,尤其在后面體現的很好。但是開頭以孩子課業負擔太重,想通過網游來解脫為起因,這與全劇最后的中心思想結合的不是很密切,其實不必把負擔講的太重。現實中的課業負擔重是存在,但孩子進入網游世界,還是由于他們天性貪玩的這個特征主導的,這樣壓抑的部分就被適當減輕,如果能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作品會更上一層樓,。
羅懷臻:兒童劇的形式,音樂劇的品質
近年來,國內的音樂劇創作沒有質的突破,兒童音樂劇《成長的快樂》,讓人看到了音樂劇的品質,它超過了兒童劇本身的意義。
音樂劇要突顯一個現代性,目前的創作還沒有這個意識,缺乏現代性。現代性有一個價值取向,它應該作用于人的心理,而不僅僅是限于感官;同時,也要有商業潛質。這出戲整個二度創作起點很高,很自然的現代感,形式的成功就會要求到內容,內容恰恰又是追求一種人類共有的價值,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講道理,實際上是關心兒童以及成人的人格成長、價值取向的成長。不同于以往講一個好人好事,因此創作視角也做了轉換,非常新穎。
但是該劇在“進入游戲”時有點復雜,越想講清楚游戲和學習的關系,越是說不清道不明。我們可以考慮不要過多渲染,進戲要簡潔,可以另外再解釋。一味過度解釋反而引起發作用。課堂只是獲取知識的渠道之一,獲取現代信息的重要渠道還包括網絡,我們就應該把它變成學習方式、學習途徑。從游戲中出來的過程不夠平易,不平易就很難升華。演出過程中,很多接近沸點的戲份都沒有達到沸點,作為音樂劇,需要一定的宣泄點。
何曉星:撥動孩子的心靈
我看了連排,隔幾天后又看了正式演出。這個戲的長度超過兒童能夠忍受的70分鐘演出時間,所以一開始很擔心小觀眾的耐心,但看后最大的感受是成功,這個戲大人不需解釋孩子都能看懂。散場的時候,我聽到兩對家長和孩子的對話,其中一個孩子說:“任何獲得必須要有付出。”另外一位則認為這個戲告訴他:“所有的成功都離不開團隊協作。” 戲中的內容,小觀眾都看到了,感受到了。能撥動孩子的心靈,是千金難買,因為它是孩子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主創一直在追尋一個點,歌曲中的歌詞觸動孩子內心深處,這個撥動將成為他們的一個記憶,受用一生。由此聯想到國內的兒童音樂劇,上海的兒童音樂劇《成長的快樂》是我目前看下來最好的。給孩子寫戲就是八個字——簡單、快樂、堅強、勇敢,這個戲都有了。
但是,該劇的演員畢竟是業余小演員,沒有辦法在重要點上推動戲的高潮,所以考慮啟用一些專業演員;多媒體的有些部分需要指向,具體化;舞臺至高點要考慮各個劇場的情況,船屋造型感覺很空,尤其小演員上臺時的比例效果不對稱。
唐靜愷:給兒童網絡問題提供主動教育
網絡問題是個敏感話題,把尖銳問題用舞臺劇形式表現出來,選題很好。而且這個戲的視角也很好,又是通過音樂劇這個形式。以往用成人視角寫兒童劇,往往被成人化,但這個戲有兒童視角,從兒童角度出。
《成長的快樂》面對的是少年兒童每天都有可能遇到的煩惱,快樂應該是求新,孩子是擅長想象的個體,他們的成長是求新求知、求快樂求興趣的自由發展過程。選擇正面體現“快樂”是編劇明智之選,這些快樂用游戲的方式展現,直觀參與對孩子來說,怎么快樂成長是家長和老師需要解決的問題。該劇還講到了被動教育和主動教育是這個問題。應試教育大環境下,被教育的很多,想象主動力大大被弱化了,該劇在一度創作上,在涉及削弱課業負擔的問題上,選擇了正面推動代替負擔展開故事,是非常難得的。
單躍進:兒童心理 游戲中構建
《成長的快樂》作為音樂劇是小制作,作為兒童劇是大制作,這個作品有價值有啟示。作為兒童劇講,它是尊重兒童心理懂得兒童趣味的一個作品。這是一個簡單的題材,故事也不深奧,涉及到兩個成年人價值觀的問題——森林法則的體驗、當下如何面對網絡游戲。如果用成人戲劇體現未必展現得如此完美,但在這個戲的二度創作中顯得不那么重要。——游戲是淺層的問題,森林法則是深層的問題,兒童一旦觸碰了這樣的問題,對將來他們心理構建非常重要。
舞臺設計運用了很多表現主義手法,但從兒童心理出發,效果過于冷峻。這是一個具有魔幻色彩的現實主義作品,兒童是非常愿意接觸的。魔幻的東西從價值本身來看是有現實關照,它是游戲世界,更是兒童的夢幻世界,兒童夢境是炫麗的,應該是彩色的。所以在色彩上保留流暢的同時,可以更鮮亮一些。
毛時安:音樂可參考紅歌成功模式
《成長的快樂》這個名字取得很好。面對社會上太多的埋怨和牢騷、周遭被不快樂包圍,孩子從一出生就因家長的焦慮而被感染。而我們這個題目就是為了告訴孩子,成長是件快樂的事情,而社會也能為孩子提供快樂的成長環境。叢林法則是在告訴孩子要自立自強,但也是要在一定尺度中,不能走到對社會充滿仇恨敵視的地步。傳統的、美好的東西,不能因為現代的東西而被替代或者消失,要把最美好的東西給孩子。
音樂方面,我們可以參考我們熟知的紅歌,紅歌的一個特色就是內容和形式即結合又分離。對于音樂創作要放下學院派的架子,做小朋友喜歡和能駕馭的兒童歌曲,這一點上該戲是值得肯定的。戲有時候不會時時刻刻演出,但歌曲可以保留下來,這方面兒藝和媒體可以結合起來做推廣。我們要做一臺真正的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