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祖國》在中國人民心中是一首僅次于國歌的歌曲,它的旋律,它的詞句,令億萬人熱血奔涌,喚起億萬人的自豪崇高。在2009年國慶60周年之際,以這一首歌為題材創作一部廣播劇,對作者瞿新華來說,是一種榮幸,也是一次挑戰。是寫歌曲問世的過程?是寫歌曲的作者生平?還是寫歌曲的流傳與影響?這些自然都是題中之義,但擇其一點單獨來寫,顯然有失單薄或片面。如要兼顧這些內容又要寫得深入,卻非輕易可得。瞿新華不愧為優秀的廣播劇作家,他巧妙地構思了已故歌曲作者王莘與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演唱此歌的女孩林妙可的時空穿越對話,成功地串起了這些內容,自然而然地,層層深入地描寫了伴隨《歌唱祖國》這首歌誕生流傳的歷史與生活,表達了創作與傳唱這首歌的人們的感情與內心。
王莘與林妙可的對話創造的是歷史與現實的對接,是對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誕生背景的詢問,是對它幾十年深入人心的緣由的探究,更是這首歌所蘊涵的愛國情懷的深情傾訴。隨著1999年出生的小女孩的提問,隨著已故老音樂家的追憶,《歌唱祖國》的作者王莘少年時在上海當學徒受入侵的日本人毆打,由此引起在場的中國民眾義憤的情境得以再現,其實這就是歌曲孕育的遠因。接著,王莘奔赴延安,在延河邊感受抗日軍民艱苦抗戰的生活,在魯藝雨中觀看《黃河大合唱》演出的激動,一一展示。從中我們更能感到歌曲的內涵正在慢慢累積。及至對話來到1950年的天安門廣場,王莘置身新中國的歌詠大會,與廣場上的所有人沉浸在謳歌新中國欣欣向榮的由衷歡樂之中,我們已然能清楚地把握到 《歌唱祖國》的音符的跳動,旋律的起伏。顯然,《歌唱祖國》這首歌既是作者個人經歷與情感的產物,更是時代與生活,民眾與國家共同哺育的成果。它寄托著全體中國人民對祖國的滿腔熱忱。
王莘和林妙可的對話并非只停留在《歌唱祖國》的誕生過程上,它們延伸到了60年悠長的歲月。《歌唱祖國》問世以后始終在中國傳唱不衰,有太多的感人故事。廣播劇中,選擇了2001年中國足球首次打進世界杯時體育場里全體觀眾的齊聲高唱的情景,選擇了香港回歸時遠在美國西海岸的華人唱起此歌的豪情場面,當然還有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林妙可清純的童聲。這些描寫都使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不僅如此,廣播劇還深入到人們心靈的深處,這中間有準備賣血換錢去聽《醉酒的探戈》 、《毛毛蟲》等流行歌曲演唱會的許小偉在王莘和《歌唱祖國》歌曲的熏陶與影響下,精神上成長成熟,考上音樂學院的動人故事。更感人的是一群盲人,他們在聆聽到“嫦娥一號”從太空傳來如天籟之音的《歌唱祖國》的樂曲聲后,難抑心中的激動,請王莘的夫人指揮他們齊唱,他們的歌聲也許還有些不夠整齊不夠漂亮,但這歌聲出自心靈深處,足以感人肺腑,令人動容。
王莘和林妙可穿越時空的對話自由馳騁,涵蓋的天地非常廣闊,涉及的內容相當豐富,貫穿其中的則是中國人民對自己祖國的深情摯愛。王莘創作這首歌的靈感與激情來源于此,億萬人民喜愛這首歌,高唱這首歌,為這首歌激動,為這首歌自豪的熱忱來源于此。這一情懷同樣與瞿新華的心靈產生了共鳴,于是產生了廣播劇《歌唱祖國》。瞿新華談自己創作體會時說:“熱愛祖國,這是一種最神圣的感情。”王莘的歌,盡情抒發了這份情懷,留下了傳世的名作。廣播劇用自己的藝術形式傳播了這份情懷,弘揚了這份情懷,所以它值得贊揚,值得為更多人聆聽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