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世界傳媒事業高度發達,各國軍隊也始終是媒介關注的焦點。一國軍隊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如何,直接影響國際社會對其軍事行動正義性、合法性、有理性的判讀,進而關系到軍事目標是否能夠實現。本文以近期我軍“網絡藍軍”引起高度關注為視角,從關注度、輿論趨勢、解讀取向等方面探析中國軍隊面臨的國際輿論環境,并提出“言行兼敏”的策略,認為中國軍隊的宣傳應該在主動性、應對媒體的技巧以及報道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進。
關鍵詞:網絡藍軍;中國軍隊;輿論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1-0043-02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此言出自《論語#8226;里仁》,意思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主張少說多做,不事張揚。這種行為方式已融入了中國文化傳統中,是我們的文化傳承中需要的。但當今時代,如果用這種方式來進行我們的軍事宣傳工作,就顯得不太合適了。
一、“網絡藍軍”引起高度關注情況簡介
2011年5月25日晚開始,國內外主要媒體紛紛報道“中國國防部證實解放軍已建立‘網絡藍軍’”的新聞,許多軍事網站還就“網絡部隊”話題推出深度報道。在“百度”搜索中鍵入“國防部、網絡藍軍”等關鍵詞查詢,相關信息達48萬多條。集中報道時間持續一周多,引起國內外高度關注。事件源于《解放軍報》2011年5月17日一版的頭條新聞《廣州軍區組建首支專業網上對抗分隊加大訓練難度——千軍萬馬搏殺無形戰場》,對廣州軍區組建“網上藍軍”進行網絡對抗訓練進行了報道。其后5月25日,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向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大校就“網絡藍軍”問題進行提問并得到回答(具體問答內容見下文)。由此,關于“網絡藍軍”的報道開始掀起熱潮。
二、中國軍隊輿論環境評析
(一)我軍受媒體,特別是境外媒體的高度關注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績,實現了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長速度,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軍隊現代化建設更是取得歷史性巨大成就,武器裝備發展迅速,新型作戰力量得到較大發展,高素質軍事人才隊伍不斷壯大。2009年,建國60周年大閱兵更是對中國軍隊的全面展示。影響力始終與關注度成正比。隨著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我軍在新軍事變革中不斷取得驕人成就,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軍參與國際維和、聯合軍演、海軍護航等多樣化軍事任務日趨增多,國際輿論對我軍的關注越來越多。大到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軍方高層會晤,小到報紙上的一篇報道(如這次“網絡藍軍”的報道),都成為國內外媒體緊盯的對象。美國國防部更是從2000年開始,每年就中國當前與未來的軍事戰略報送國會一份《中國軍力報告》。
(二)內外輿論的融合趨勢更加明顯
以往我軍的輿論宣傳由于各方面原因,存在對內報道多,對外報道少的現象。當今社會媒介技術高度發展,媒體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不斷加深,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出現更是推進了信息的“無縫鏈接”。我軍在國內發布的信息甚至可以被外媒實時獲知,繼而進行傳播報道。內外有別的宣傳策略遇到了極大挑戰,促使我們必須樹立內外輿論相融合的觀念。對內宣傳報道要充分考慮到對外輿論效果,對外宣傳報道也要充分考慮對內輿論影響,主動適應內外輿論融合趨勢,形成內宣與外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軍隊新聞宣傳工作格局[1]。此次《解放軍報》對我“網絡藍軍”的報道,雖初衷為對內宣傳,但仍引起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
(三)負面解讀成為國際媒體主要報道取向
根據調查統計,近年來西方一些主流媒體透過有色眼鏡觀察中國軍隊發展,用冷戰思維評議中國國防和軍事活動,惡意揣測推理,甚至歪曲事實、編造虛假報道。例如,西方媒體把人民軍隊維護國家穩定的正義之舉描述為“野蠻行徑”,把抗洪部隊眾志成城的英勇行動譏諷為“無理蠻干”。以“中國威脅論”為代表的各種負面解讀始終為其主要報道取向[2]。2011年5月25日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記者關于“網絡藍軍”的提問表述為:“美方稱每天都探測到大量試圖侵入其網絡的黑客襲擊,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中國。據《解放軍報》報道,廣州軍區組成了專業化的‘網絡藍軍’,請問這個‘網絡藍軍’是否是中國的網絡部隊,其建立目的是不是對他國實施網絡攻擊。”英國《泰晤士報》隔天報道,中國自稱培養“網軍”是自衛,但中國黑客被看作是全球最大的網絡攻擊力量,負面解讀可見一斑。
(四)西方媒體主導國際輿論環境的態勢短期不會改變
全球300多個實力雄厚的新聞媒體,144個在美國,全球90%以上的新聞信息被西方四大通訊社壟斷。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傳播報告》所述,在全世界跨國流通的每100本書籍中,就有85本是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目前傳播與世界各地的新聞,90%以上由美國和西方國家壟斷,其中又有70%是由跨國的大公司壟斷,美國控制了全球75%的電視節目的生產和制作。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電視節目有60%~80%的欄目內容來自美國,幾乎成為美國電視節目的轉播站。
三、“言行兼敏”——中國軍隊宣傳對策
在今天復雜的國際輿論環境中,媒體報道對于國際輿論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這就需要我國軍隊積極適應這樣的輿論環境,苦練內功的同時還得需精修門面,把會做與會說相結合,在“言行兼敏”對策下學會適度張揚。
(一)主動打造平臺,先聲奪人
長期以來,我們對外的軍事宣傳中大多采用 “解釋性”等被動應付的宣傳方式。當國際上出現“中國威脅論”的論調時,才急忙出面進行針對性的解釋;2008年的西藏“3#8226;14”事件發生初期也是讓國外媒體鉆了空子,造成很快的負面影響。面對這樣的重大問題,我們軍隊就應該主動出擊,打造自己的輿論平臺,先聲奪人,積極引導輿論。1998年開始,我國每兩年發表一次《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主動回應外界對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關切。2008年5月18日,我國舉行首次國防部新聞發布會,介紹軍隊搶險救災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2011年4月起,國防部在每月最后一周周三下午舉行例行記者會。面對一些境外媒體對我軍一些重要軍事行動往往搶先報道的做法,我們要充分發揮軍隊權威信息平臺的新聞發布地位,及時滿足國內外受眾的需求,防止虛假信息誤導受眾。
(二)“嵌入”軍事行動,報道現場軍情
所謂“嵌入式報道”,主要特點是把記者編入軍隊的作戰單位中,讓他們與部隊同吃同住,就地發稿。由于“嵌入式”報道的視角是對一線軍情的直接展示,接近性和時效性都很強,新聞效果好,特別是在軍事類信息的傳播中,這種報道方式受到廣大受眾的青睞。2003年開始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首次向世界媒體開放,允許“嵌入式”隨軍記者采訪。“嵌入式”報道也是我軍進行輿論宣傳時,可以選用的重要途徑。例如抗震救災的報道,地震發生后,很多境內外媒體的記者深入救災一線,全程記錄廣大官兵營救受災群眾的點滴瞬間。境外媒體對中國軍隊這次救災的表現,進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和點評,相對于其他突發事件的媒體報道而言,境外媒體對我軍汶川抗震救災的報道好評如潮,彰顯我軍良好國際形象。
(三)錘煉應對媒體的技巧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和我軍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增多,我們也將面臨越來越多的與媒體包括外國媒體打交道的問題。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如果我們有從容的心態和嫻熟的媒體應對技巧,就可以把握住機遇,從積極的方面有效引導輿情;反之,則可能給軍隊造成負面影響。
應對媒體的技巧有很多,比如此次關于“網絡藍軍”的回答。耿雁生大校回答:“當前網絡安全已經成為國際性問題,它不僅影響到社會領域,而且也影響到軍事領域,中國也是網絡攻擊的受害者。目前,中國的網絡安全防護還比較薄弱。著眼提高信息化能力水平,強化網絡安全防護,是軍隊軍事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你剛才提到的有報道說解放軍建立了‘網上藍軍’,這是根據訓練的需要,為提高部隊的網絡安全防護水平而設立的。”從應對技巧角度來分析,首先避其鋒芒,把提問中強加給中國的攻擊者形象扭轉過來,將中國同樣定位成網絡攻擊的受害者;其次強調正當性,正因為我們的安全防護比較薄弱,所以要提高信息化能力保護網絡安全;最后淡化目的性,不過是訓練的需要而已。
(四)貼近受眾需求,以心理認同引領輿論認同
新聞媒體的議程設置確實對受眾有很大影響,但并非只要報道了,安排在了黃金時段、顯要位置,就肯定會對受眾產生決定性影響。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受眾的價值觀念、信息需求、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等狀況,才能讓信息得到受眾的心理認同,繼而取得輿論認同。例如在亞丁灣護航的報道中,電視媒體通過現場連線的方式,把艦艇現場與電視演播室、護航官兵的家鄉連接在一起。后方的提問詼諧中透著濃濃的關切,前方的回答生動又飽含深情。再加上背景中直升機的轟鳴聲、海浪聲、官兵的口令聲,極大地增強了報道的時效性、沖擊力和感染力。把遠在萬里之外的護航編隊與受眾平常的生活場景緊密聯系在了一起,貼近了受眾的心理。傳達信息的同時更傳達情感,取得了很好的心理認同。這樣的節目形式自然能夠贏得廣泛的輿論認同。
“言行兼敏”理應成為新軍事變革的題中之義。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軍事實力的發展壯大固然重要,輿論環境對于軍事目的的達成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新近發生的幾次高技術局部戰爭明顯呈現出“兵馬未動,輿論先行”的特點。信息化時代,軍事上的輿論交鋒已經廣泛滲透到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戰爭系統的各個方面,對戰爭的影響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3]。良好的輿論環境必須具有強大的輿論工具、先進的傳播手段和科學的宣傳方法,在“言行兼敏”的道路上,中國軍隊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琳.加強對外輿論宣傳 彰顯我軍時代形象[J].軍事記者,2008(1).
[2]余琦.我軍對外宣傳戰略目標及其實現原則初探[J].軍事記者,2009(4).
[3]呂品.軍事外宣工作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今傳媒,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