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談話的節奏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直觀可感的因時間進程或語速快慢所形成的外部節奏,另一種是談話內容引起的談話者和旁聽者思維和情緒上的變化,又稱為內部節奏。主持人在談話節目中對外部節奏的掌控要把握好時間的尺度,在貫串節目意圖的同時,做到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對內部節奏的掌控則要通過有效的話語引導談話的走向,并時時觀察參與談話者的心理狀態,以便隨時對談話的氣氛進行調控。
關鍵詞:電視談話節目;節奏;掌控
中圖分類號:G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1-0110-02
節奏,原本是音樂上的一個術語,它表示一種連續而又有間歇的運動,它反映出音樂輕重緩急的運動變化,也正是通過它,才將雜亂的音符通過一定規則組合成為優美動聽的音樂。同樣,一場精彩的談話就如同一支美妙的樂曲,期間有高低起伏的變化,強弱快慢的交替,有間歇處雋永留白的回味,也有動情時絢爛華彩的迷醉。就像指揮一場交響樂一樣,主持一場談話節目,需要主持人化身為一個“指揮家”。既能通盤考慮、統領全局,把節目意圖貫穿始終。又能張弛有度、層次分明,把節目各環節調度的井然有序。而這些都來源于主持人對節奏的掌控。
談話的節奏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直觀可感的因時間進程或語速快慢所形成的外部節奏。另一種是談話在人心理上產生的內部節奏。主持人對外部節奏的掌控,我們可以用“起”“承”“轉”“合”四個字來概括,這是從談話的整體調度上講。首先,考慮到節目總體時間的限制,主持人需要對談話過程的時間進行分配,要突出談話重點,淡化過渡環節。其次,談話過程是一個有始有終,環環相扣的邏輯鏈條。“起”就是指一個話題的開始,“合”是話題談論的結束。而“承”和“轉”則是談話中間的銜接和過渡,對于“承”和“轉”的把握,我們可以用話輪的轉換來解釋。話輪是指在會話過程中,說話者在任意時間內連續說的話語。一般來說,每個說話者從開口說話到停止發言為一個話輪。一場談話就是話輪不斷轉換的過程。通常情況下,話輪轉換得越快,節奏就越快;反之話輪轉換得越慢節奏則越慢。因此,主持人必須人為地進行調控,合理的分配話輪,時刻不離談話主線,刪繁就簡,以保持節目的順利進行。
我們用《實話實說#8226;新世紀,新生活》這期節目中的一個片段來看看主持人是如何掌控外部節奏的:
這一期節目是新世紀即將來臨時播出的,節目組請來“世紀老人”隆友于,這位老奶奶100歲了,在座的93位觀眾都是老人的子孫。在濃郁的“世紀親情”中,節目開始了——
崔永元:奶奶,您先說,您看我們的電視節目嗎?您覺得我們中央電視臺哪個節目辦的比較好呢?
奶奶:哪個節目辦的比較好?這個節目好,你看全是我們的人。
崔永元:您出生的時候是在1901年,那還是在清朝。
奶奶:清朝。
崔永元:您那個時候有什么印象?
奶奶:那個時候不能說。我沒有吃過一天安樂茶飯。
崔永元:奶奶,您說現在好不好?
奶奶:現在當然好,女人能夠說話能夠辦事了。
我們看到,節目開始后,崔永元“狡猾”的提了一個問題,用一個充滿期待的問話去打開奶奶的話匣,奶奶的回答是意料之中的,卻讓人心里微微一笑,整個情緒也跟著放松下來。主持人的開場對話起到了放松心情,愉悅氣氛的效果,也為后面的話題展開做了鋪墊。我們接著往下看。
崔永元:奶奶您看現在日子好了,大家也想長命百歲,特羨慕您,您能不能給我們講講您長壽的秘訣,怎么身體這么好?
奶奶:我沒有什么講究,我吃的都是咸菜飯,什么都可以吃,包谷、棒子面,我最喜歡吃這些。我就喜歡簡單,粗茶淡飯,再好那些我都看不上。
崔永元:奶奶,您剛才說了吃五谷雜糧,然后心情愉悅,不生氣,還有什么秘訣呀?
奶奶:勞動,我注重的是勞動。……
崔永元:奶奶說她現在每天還在勞動,我覺得電視機前的觀眾肯定不相信,一個百歲老人現在還在勞動。一開始我們也不相信,所以呢,我們就派了一個攝制組,到奶奶家去拍攝她勞動的場面。三點鐘我們就出發了,因為奶奶早上四點就起來勞動。回來以后,我們的攝影師個個哈欠連天……奶奶,您剛才說喜歡看電視,但是,我看您家里收音機特別得多。
奶奶:有兩個。好像一天不聽就不舒服。
崔永元:您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國際上的事嗎?
奶奶:國家大事我都關心的很。
崔永元:您知道美國現在正在選總統嗎,現在?
奶奶:我知道,布什,小布什嘛!
崔永元:奶奶,您看這是我給您準備的禮物……(大按鈕的收音機)
崔永元:(面向大家)其實奶奶的觀念,我們聽起來特新。但是,是不是就這么新呢?是不是所有的新鮮事都能接受呢?
女兒:……[1]
在這一段對話中,崔永元看似隨意、輕松的話語里卻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也就是對這位世紀老人積極的生活態度的贊美,從請教奶奶長壽的秘訣,到攝制組去奶奶家拍攝老人勞動,再到與奶奶談美國總統競選,最后落腳到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送給奶奶的禮物大按鈕收音機。節目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一切都在主持人的掌控之中,整個話題從進入到收尾,聯系緊密,過渡自然,同時又妙趣橫生,讓人忍俊不禁。
內部節奏(心理節奏)反映為談話內容引起的談話者和旁聽者思維和情緒上的變化。主持人對心理節奏的控制主要表現為主持人對談話參與者心理情緒的合理調劑,避免讓他們限入某種單一的情緒之中,產生單調乏味和疲倦感,即通過有效的話語表達引導受眾心理形成前后的反差,進而更好的推進節目層次的展開和話題的不斷深入。一方面,主持人需要預先設計話題的興奮點、動情點、矛盾點,并把它們合理的安置在節目的不同階段。另一方面,還要在談話過程中,隨機應變,根據參與談話者和現場觀眾的情緒對場面進行適時調節。主持人對內部節奏的把握可以用“引、接、送、扣”四個字來概括。“引”是主持人實施計劃的開始,所謂欲揚先抑,欲輕先重,欲快先慢,要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就要先在其對立面進行鋪墊。“接”是鋪墊的繼續,即積累人們的情感,不斷調動觀眾的興奮值。“送”就是主持人意圖實現的階段,也就是預先設定的興奮點、動情點、矛盾點被激發的過程,“送”的效果與“引”和“接”的效果成正比。“扣”是指要始終圍繞一個主題,不偏離主線。
來看李靜和戴軍主持的《超級訪問》采訪楊坤的一個片段:
楊坤:九零年開始唱歌。
李靜:九零年開始,在內蒙古唱了四年歌廳?
楊坤:對,九零年唱完了以后,是九一年考到了內蒙古武警總隊文工團……但是,吼嗓子的環境是在廁所里面。
戴軍:為什么會這樣?
楊:因為我覺得那個衛生間有混響,效果特別好。
李:他很看重擴音
戴:我們也是。就是原來在澡堂里、走廊里,澡堂里面的混響很好,混響最好。
李:有沒有覺得,在那個四年當中,來北京之前就覺得我特別想登臺,但我有一種英雄不得志的感覺。你有沒有?
楊:當然有。
李:有沒有寫下什么日記啊什么的?奮筆疾書,把自己當時的心情寫下來呢?
楊:好像沒有吧。
李:我們怎么好像有點證據呢?
楊:是嗎?
李:把楊坤當時那個躊躇滿志、英雄不得志的記錄找到了。
戴:一個歌手的內心獨白,對自己未來的向往和憧憬,或者說些許的無奈。
楊:我都忘記了,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李:太好了,得失憶癥。今天我們找到一個絕對獨家的資料,這個資料大家聽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呀!
戴:楊坤有十年歷史的一個錄音。
李:對,這是一個錄音資料,表現了一個躊躇滿志的一種心態啊。來,請聽。
(錄音——楊:各位朋友你們好,這里由我為你們介紹一位新朋友,他叫楊坤。幾年來的舞廳伴唱生涯,使他對人生失去了信心……)
楊:(激動)我沒想到!從哪拿的?
戴:母親從內蒙古給我們寄來的。
楊:是嗎?
李:多長時間沒有聽到了?
楊:九四年我走了以后,就再也沒聽到。
李:今天聽了什么感覺?我特別想流眼淚,剛才聽那《再回首》:我最大的痛苦是,老唱別人的歌,我最大的愿望是,讓別人唱我的歌。今天你實現了,我們都唱你的歌!(全場感動,鼓掌)[2]
這期節目一開始就播放了楊坤進京打拼初期艱難生活的模擬短片,隨后兩位主持人引導楊坤回憶最初練歌時的艱苦條件,其中還穿插著主持人戴軍(過去是歌手)對當年自己和楊坤同樣境遇的感嘆。此時,兩位主持人已經設下“陷阱”,就等著楊坤到時候往里面跳,隨后主持人“英雄不得志”以及“記錄心情的日記”的發問,都是按照劇本進行的劇情鋪墊,直到楊坤意外的聽到自己十年前的錄音,激動的不能自已,這個“陷阱”終于起效,而這份錄音也調動起觀眾的情緒、激起彼此間心靈的共振,再加上李靜最后的一番煽情,節目也在此達到了高潮。這個片段,就是節目整體策劃的一個動情點,而兩位主持人對這一片段的把握,先“引”出楊坤的回憶,再一步步把回憶按計劃順“接”下去,在鋪墊做好之后,“送”給楊坤一份驚喜,最后緊“扣”主題,一番煽情的話語,把現場的情緒推到最高點。而對整期節目來說,這個動情點則激起觀眾的興趣,把節目推向一個新的層次。
參考文獻:
[1]應天常.節目主持語用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1.
[2]吳郁.當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