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配方案異議制度是“以權利制衡權力”這一現代司法理念在我國立法上的全新體現。這一制度在我國執行立法上稱得上是一個突破和重大進步,也是立法國際化的又一體現。該制度對于充分保護當事人訴權,維護當事人權益,以私權利制約公權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執行異議;分配方案;執行訴權
中圖分類號:D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1-0029-02
200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開始實施,分配方案異議制度的確立是本次司法解釋的亮點之一。這一救濟制度較先前的有關規定給予了當事人更為周延的權利救濟渠道,在執行程序中進一步落實了“以權利制衡權力”這一現代司法理念。這一制度在我國執行立法上稱得上是一個突破和進步,也是立法國際化的又一體現,對于充分保護當事人訴權,維護當事人權益,以私權利制約公權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一制度從表述到操作層面尚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擬從律師實務方面分析該項制度存在的瑕疵,并對完善分配方案異議制度進行分析。
一、分配方案異議制度概述
參與分配是指在執行程序中,因債務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各債權人的全部債權,申請執行人以外的其他債權人憑有效地執行依據也申請加入已開始的執行程序,各債權人從執行標的物的變價中獲得公平清償的制度。參與執行分配之訴是參與分配制度的執行救濟方式之一。參與分配制度在各國民事執行程序中的普遍存在。依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參與執行分配之訴乃是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在主持參與分配中制訂的分配方案提異議因其他當事人有反對意見而未被采納,從而對異議持反對意見的其他當事人提起的以重新確認分配方案為目的的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執行分配之訴有明確規定。準確地說,這種訴訟應稱為分配方案異議之訴。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分配異議采取了務實、靈活的規定。即執行法院作出分配方案后,債權人或者被執行人認為分配方案有問題的,應當先向執行法院提出異議。執行法院受理異議申請后,應當將有關情況通知未提出異議的債權人或被執行人。未提出異議的債權人、被執行人在收到通知后十五日內對有關異議不提出反對意見的,執行法院依異議人的意見對分配方案進行審查調整,并根據調整后的方案進行分配。如果有人提出反對意見的,說明各方當事人之間就執行財產如何分配的問題還存在爭議,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訴訟是徹底解決爭議最有效的途徑。因此,最高院司法解釋規定,“異議人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以提出反對意見的債權人、被執行人為被告,向執行法院提起訴訟”。這種做法既體現了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也有利于提高執行的效率。
最高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五條規定:“多個債權人對同一被執行人申請執行或者對執行財產申請參與分配的,執行法院應當制作財產分配方案,并送達各債權人和被執行人。債權人或者被執行人對分配方案有異議的,應當自收到分配方案之日起十五日內向執行法院提出書面異議?!钡诙鶙l規定:“債權人或者被執行人對分配方案提出書面異議的,執行法院應當通知未提出異議的債權人或被執行人。未提出異議的債權人、被執行人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出反對意見的,執行法院依異議人的意見對分配方案審查修正后進行分配;提出反對意見的,應當通知異議人。異議人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以提出反對意見的債權人、被執行人為被告,向執行法院提起訴訟;異議人逾期未提起訴訟的,執行法院依原分配方案進行分配。訴訟期間進行分配的,執行法院應當將與爭議債權數額相應的款項予以提存?!?上述規定可推知,分配方案異議之訴是指參與分配的債權人或被執行人對分配方案提出異議,以對其提出反對意見的人為被告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決確認其可以參與分配的訴訟。
二、我國分配方案異議制度存在的現實問題
筆者作為法律實務工作者,無意于對分配方案異議制度做深入的學理探究,在此僅就實務中接觸到的一些問題作簡要總結。筆者在接觸執行分配糾紛類案件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顯然有悖于立法本意。
(一)法院內部對執行分配糾紛案件經常保持默契一致,導致當事人權利架空
分配方案異議之訴是由法院執行局的分配方案而引起的,即便執行局的分配方案存在問題,審判庭不會也不能撤銷執行局的分配方案,更不可能重新認定新的分配方案,由于審判庭與執行庭以及分配方案的特殊關系,審判庭此時無法公正裁判。
首先,從審查范圍來看,審判庭一般只對分配方案的異議部分進行審查,而不對整個分配方案進行審查。在現實中,分配方案異議往往是因為整個分配方案的權利分配不公平而引起的,審判庭不對分配方案進行整體審查難以充分保障異議人的權利。
其次,從分配方案的產生和性質來看,執行分配方案是由執行局承辦,執行案件的合議庭作出的。需要作出分配方案的案件一般都是較為復雜的案件,而這些案件的分配方案往往都是主管副院長審批的,復雜的可能會經過審委會討論,對外均代表法院。分配方案是執行權的行為結果,不是訴辯雙方的合意。那么,由法院的一個審判庭來撤銷以法院名義作出的方案,顯然不妥,更談不上由審判庭撤銷之后重做分配方案。
第三,從司法解釋的規定來看,《最高院關于適用民訴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六條第三款規定:“訴訟期間進行分配的,執行法院應當將與爭議債權數額相應的款項予以提存?!币簿褪钦f,執行局可以對沒有異議的部分進行實體處分,審判庭明顯不可能全部撤銷分配方案。
(二)當事人很難通過訴訟途徑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法院通常會以“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維極力說服當事人放棄權利。實務中,法院對于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的態度一直是排斥的,也將這類訴訟作為特殊案件,極力調解。首先,如果審判庭認為執行庭的分配方案沒有重大瑕疵和錯誤的,往往不會支持當事人的訴訟請求,而是通過做原告思想工作,使其撤訴的方式,達到維護法院“權威”的目的。其次,如果審判庭認為執行庭的分配方案確實存在問題,其往往是一方面以內部溝通的方式建議執行庭更改分配方案,另一方面勸說原告撤訴,以避免剛性裁判的形式確認分配方案違法給自身造成的不利后果。當事各方因執行分配異議糾紛訴至法院時,法院往往考慮的不是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是維護司法的“權威”。這樣的做法有架空當事人的權利和分配方案異議制度。如此實施分配方案異議制度,違背了制度建設的初衷,存在降低執行效率、浪費司法資源的風險。
(三)異議人可能借助訴訟程序,拖延生效案件執行,導致執行效率降低
執行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就是以經濟、便捷的方法,迅速實現債權人之權利,否則,不僅債權人私權難獲保護,而且可能損害社會經濟及司法權威。法諺有云:“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從某種意義上說,效率是執行的最大價值目標之一,執行工作的性質決定了執行措施必須迅速及時,執行的目的就是讓債權人公正合理的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分配方案異議制度將利害關系人帶入新的訴訟,按照普通訴訟的程序,存在一審、二審、再審甚至循環訴訟的問題,使執行程序陷入一輪又一輪的訴訟之中,這不但可能影響執行效率,還可能影響其他當事人的權益,使企圖拖延執行的異議人有了可乘之機。另一方面,訴訟的增加必然增加了司法成本,訴訟的增加勢必加重法院尤其是基層法院的審判壓力。為了實現執行程序的效率目標,同時不給不法者可乘之機,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業已確立的分配異議制度,對該制度進行必要的完善。
三、完善分配方案異議制度之考量
(一)注重法院審判庭審查,平衡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關系
分配異議制度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即程序上的分配異議與實體上的訴。分配異議是參與分配的申請人、已經獲得參與分配資格的債權人及被執行人對于執行局的職權行為不服,向執行法院提出異議要求糾正的制度。分配異議屬于程序上救濟,可以幫助執行法院和執行機構全面了解情況,避免判斷的片面和錯誤,也可以起到監督作用,防止出現分配中執行權的濫用,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分配方案之訴是債權人、債務人對申請人的參與分配申請提出異議,實為對申請人的實體性權利的爭議。
法院維護司法權威應當以公正為前提,以犧牲私權利來維護公權力的“權威”有?,F代司法理念,也無法樹立真正的司法權威。
(二)著力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節約司法成本
如前所述,分配方案異議制度存在降低執行效率、浪費司法資源的風險。既然如此,就應該在法律允許的范疇內降低這一風險。分配方案之訴作為獨立的訴訟實際上與一般訴訟無異,但由于該訴是由執行程序產生,且其為執行程序的執行根據,其法律關系顯得更為復雜。法院應以事實為基礎,以法律為準繩,發揮以調解為核心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方式,盡量將糾紛化解在訴前,排除保護主義和程序虛無,提高執行效力,強化司法權威,節約司法成本。同時,一味強調調解至上是對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誤讀,提高效率的同時應當切實保護當事各方的合法利益。
分配方案異議制度日漸受到重視,反映了我們執行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制度建設的日趨完善,對保護當事人在執行階段的合法權益 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這一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由于我國民事訴訟制度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之執行救濟制度與執行機關的設置、執行程序的運作、執行措施的實施等相關制度都不配套,移植的分配方案異議制度在審判實務中缺乏充分的操作性。對這一點,筆者在司法實務中體會的尤為明顯。面對日趨增加的執行爭議和紛繁復雜的執行實踐,我們應立足于現實基礎,積極借鑒國外科學執行制度,在充分吸收其理論內核和價值功能的基礎上優化選擇,衡量與我國社會現實的兼容性,切實考慮實務操作因素,努力實現制度移植的現實性和本土化。在執行實踐中,法院應當正視執行方案存在的問題,以公正合法為準則,脫離狹隘的保護主義,應保證在法律的框架內,靈活運用。同時,在立法不能及時調整的情況下,法院應當注重立法本意,盡量克服制度本身的缺陷,既要保障當事人的權利,又要提高執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