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國家檔案管理局(NARA)于2000年、2007年先后兩次解密有關日本細菌戰檔案資料,10萬頁的解密檔案揭示了二戰后一直被掩蓋的日軍發動生物戰和細菌戰的罪行記錄,以731部隊的文件、電報、照片、日記、報道、證詞、審訊記錄等確鑿的史料證實了日軍進行細菌武器研究、實驗、生產以及發動細菌戰爭的歷史事實。在對美國解密的日本細菌戰檔案進行篩選、整理、翻譯的基礎上,結合以往調查研究掌握的相關資料,從日軍對細菌戰攻擊方式的研究入手,以日軍在江西發動的細菌戰為例,揭示了日本公然違反國際公約進行細菌戰的罪行。
關鍵詞:美國檔案;731部隊;細菌戰
中圖分類號:KD93/09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081-03
《英格利斯報告》(THOS.B.INGLIS)通過大量篇幅記載了日本為發動細菌戰而進行的細菌攻擊方式研究,并將其歸結為四種類型:炮彈、炸彈、從飛機上散布細菌以及使用軍事破壞。美國檔案的記載證實了日軍對細菌攻擊方式的研究及實施細菌戰的事實,本文立足于美國檔案,并結合相關歷史資料,將日本細菌攻擊方式歸結為投擲細菌彈、噴灑細菌云霧、空投細菌及帶菌媒介物以及地面戰略污染法四種。
一、日本對細菌戰攻擊方式的研究及細菌使用類型
(一)投擲細菌彈
據伯力審判中日本被告山田供述,使用細菌武器的最有效方法是用飛機投擲炸彈以及從飛機上撒放鼠疫跳蚤。可見投擲細菌彈對日軍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細菌攻擊方式。
1.投擲細菌炮彈
《英格利斯報告》(THOS.B.INGLIS)記載,日本細菌部隊主要研制了兩種炮彈,一種是普通的毒氣彈,另一種是75毫米的高性能炮彈,這種炮彈將原有的彈藥替換為細菌懸濁液,實驗證明這兩種炮彈均不實用,很快就被放棄了。
2.投擲細菌炸彈
日軍為有效傳播細菌,研制了多種細菌炸彈,其中最受關注的是HA型炭疽彈和石井式陶瓷細菌彈。
(1)HA型炭疽彈。由于炭疽菌的強耐熱性,HA型炸彈成為專用于傳播炭疽菌的有效細菌彈。采用薄壁鋼制彈殼,內裝“1 500個浸在500毫升炭疽菌乳狀液體的圓柱小片”。日軍在4 000、2 000、1 000和200米不同高度進行細菌彈投擲實驗,實驗結果證明,低空投擲HA型細菌彈效果最佳。更為危險的是,一旦炭疽菌孢子滲透地面,其致命的傳染性將會無限期的污染該地區,并形成一個近乎永久的感染源。
(2)石井式陶瓷細菌彈。由于鋼制細菌彈的局限性,日本細菌部隊經過反復實驗,最終研制出石井式陶瓷細菌彈,美國檔案將其稱之為“UJI”(多功能炸彈)。這種炸彈以陶瓷或硅藻土燒制彈殼,彈體長69.6厘米,直徑17.8厘米,液體容量為10.5夸脫。用少量炸藥從外部引爆,爆炸式熱量小,不會傷害炸彈內的細菌或帶菌跳蚤,空氣抵抗力及熱度都不能對跳蚤發生什么實際影響。石井式陶瓷細菌彈是專為填裝帶鼠疫菌的跳蚤而設計的,有一定的透氣性,可保證跳蚤存活。石井式陶瓷細菌彈裝載炭疽菌粉劑和鼠疫跳蚤在人體靶場上實驗均獲成功。
(3)RO型高空炸彈。除上述兩種備受關注的細菌炸彈外,美國檔案還記載了RO型高空炸彈和“母女彈”細菌彈。RO型與HA型炸彈屬于同類型,只是型體大些,可裝2升有效載荷的細菌液。但這種RO型炸彈從未達到設計者所期望的效果,經過幾次無效的試驗后被放棄。
(4)“母女彈”。“母女彈”包括一個裝有無線電發送裝置的“母彈”,以及裝有一定量細菌的“女兒彈”。“母彈”首先降落,“女兒彈”緊隨其后,當“母彈”撞擊地面時會終止無線電信號,從而引發“女兒彈”爆炸。但是由于“母女彈”的造價過高,最終未能成為實用武器。
(5)氣球炸彈。除上述四種炸彈類型以外,日軍還制作了很多氣球炸彈,事實上,氣球炸彈并不是“炸彈”,而是一種作為傳播細菌武器的手段而開發出來的氣球。1644細菌部隊曾研究過裝載在氣球上的鼠疫跳蚤,但培育出來的鼠疫跳蚤生命力很弱,隨氣球飄出去后馬上死亡。
(二)噴灑細菌云霧
為了在大面積區域撒播細菌,日軍進行了噴灑細菌云的野外實驗。他們把裝有若丹明染料和濃度270~590的葡聚糖漿液的靜止炸彈和常規炸彈投放到目標地區,飛機外裝上特制的噴頭和裝著細菌的圓筒罐。飛機到達目標上空后,將細菌以細霧狀噴灑。731部隊的技術人員表面上看像是在忙著噴灑農藥,實際上用的是能夠殺死植物、動物和人類的細菌。噴灑細菌云霧被認為是一項有發展前途的細菌攻擊方法,但易受氣候因素影響。
(三)空投細菌及帶菌媒介物
空投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空投炭疽干燥菌、牛疽菌、鼻疽菌、氣壞性疽菌以及干燥鼠疫菌。炭疽干燥菌、牛疽菌、鼻疽菌、氣壞性疽菌對外界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尤其是炭疽菌是日軍細菌戰的主要戰劑,該菌在氧氣充足、溫度適宜(25~30攝氏度)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40余年。日軍在1940年空襲金華、衢州一帶時灑下了炭疽干燥菌和牛疽菌,不久后,金華地區發生了大面積的“爛腳病”。
另一種方法是空投帶菌媒介物,媒介物可以是以跳蚤為主的蟲類,或是棉布、傳單、羽毛、稻草等。石井四郎說:“若是把細菌單純地撒放,那么細菌從高空撒下是就會失掉生機。要把細菌裝載某種外殼內撒放才行。而這種外殼就是跳蚤。用傳染病媒介物去傳染飲水及食物,乃是使用細菌武器的一種有效方法”既可以提高細菌投放效率,又可以減少飛機被敵方高射炮擊落的危險。日軍在1940年華中作戰、1941年常德作戰、1942年浙贛作戰中多次空投細菌及帶菌媒介物。
(四)地面戰略污染法
美國檔案關于地面戰略污染法的野外實驗過程記載如下:“通常的戰術是直接攻擊位于鐵路線上的中國部隊,待其被擊退后,日軍便會破壞附近幾英里的鐵軌,然后噴灑事先準備好的細菌武器,隨后進行‘戰略退卻’。一般情況下,中國軍隊會在24小時之內趕回這個區域,幾天后,鼠疫或霍亂便會在中國部隊中感染。”
731部隊使用經特別訓練的志愿者作為軍事破壞工作員,派遣到中國部隊及普通居民區投撒細菌。他們用細菌污染水井、建筑物、蓄水池、地面等進行軍事破壞,攻擊目標為人、牲畜和植物。攻擊人的細菌有霍亂、傷寒、副傷寒、赤痢、炭疽等。以牲畜為主要進攻目標而采用的細菌種類有鼻疽、炭疽熱、牛疽、羊痘等,此類細菌主要由關東軍第100部隊研究生產。以植物為主要進攻目標而采用的細菌種類大致有炭疽、小麥銹癥菌和斑駁癥菌,投放這些細菌將使土地變成無法耕種的沙漠地。
經過長期的研究及反復實驗,“日本得出的結論是,只有兩種有效的細菌戰武器,一種是炭疽菌,另一種是感染鼠疫的跳蚤。”這兩種具有大規模殺傷力的細菌攻擊方式應用于實戰,并對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傷害。
二、以江西細菌戰為例,探討日軍對細菌攻擊的實際應用與戰爭危害
隨著日軍對細菌攻擊方式研究的不斷深入,生產能力的提高,日軍開始在實戰中使用細菌攻擊。據統計,日軍侵華戰爭期間曾在中國的20個省區使用細菌攻擊,實施細菌戰,疫情爆發蔓延298個縣(旗),疫患者約237萬人,其中死亡約65萬人。其中尤以浙贛細菌戰的危害最大,日軍先后于1940年、1942年兩次對江西發動細菌戰。從動員的人員、設備、使用的菌種、攻擊的區域等來看,浙贛戰役中細菌武器的使用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
(一)日軍對江西發動細菌戰的背景
1940年以后,中日戰爭進入相持狀態,此時歐洲戰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英美由于歐洲大戰無暇東顧,這給戰爭資源不足的日本提供了到南洋掠奪的機會。于是日軍統帥部決定減少在中國戰場上的兵力,將戰略重點放在南方。他們開展秘密外交與中國政府談判,并在軍事上采取“宜昌作戰”、“101號作戰”、對后方的大轟炸等,加大力度向中國政府施壓。江西作為與日軍作戰的前沿地帶,戰略位置十分顯要,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部就長期駐扎在上饒、鉛山等地。江西重要的戰略地位,是日軍在江西發動細菌戰的直接原因。在這種情況下,日軍統帥部決定把細菌戰作為手段之一,在浙贛地區進行“保號作戰”。作戰所需細菌的生產及空中撒播工作由731部隊和1644部隊聯合完成。日本細菌部隊這次作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從實戰中總結經驗,找出最有效的細菌攻擊方式。
(二)江西細菌戰中日軍對細菌攻擊的實際應用
1940年和1942年,石井四郎先后兩次親率731部隊遠征隊,來到浙贛地區,與1644部隊會合,實施細菌攻擊。
1940年,日軍對浙贛鐵路沿線地帶進行了6次細菌攻擊,具體攻擊方式是使用飛機在“4 000米以上高空”采用“噴灑細菌云霧法”或撒布鼠疫跳蚤。關于此次作戰所使用的菌種,據當時在731部隊生產部任職的柄澤十三夫供認:“1940年下半年,我奉直接長官鈴木少佐的命令,要準備70公斤傷寒菌和50公斤霍亂菌。我執行了這個命令。同時,我從第二部人員方面聽到,第二部內為石井將軍遠征隊培養了5公斤染有鼠疫的跳蚤,以便用去散布鼠疫。”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1940年日本對江西的細菌攻擊,效果并不顯著。一方面因飛機飛行高度太高,從4 000米以上高空采用細菌云霧撒播細菌液,細菌在下落過程中已死亡。另一方面,這次細菌散播是把細菌赤裸裸地投擲下去,沒有使用媒介物,成功率很低。但從“保號作戰”的目的來看,日軍通過實戰進步深化對細菌攻擊方式的研究,對比了不同濃度的細菌菌液效果,對不同地區使用了不同菌種,(如對玉山近郊撒播稀薄菌液,而對麗水、溫州等地撒播高濃度菌液),為其進一步研究、改進細菌攻擊方式進而發動更大規模的細菌戰提供了實戰經驗。
1942年,在發動浙贛戰役的同時,日本參謀本部決定將細菌戰與陸軍的地面攻擊相結合,探索最具殺傷力的細菌攻擊方式——“地面戰略污染法”。為達到此戰略目的,日軍在江西上饒、廣豐、玉山等地廣泛使用了鼠疫菌、傷寒菌、副傷寒等病菌,并采取了多種細菌攻擊方式。1942年8月25日,石井四郎親自到衡州部署細菌戰,一是派飛機在中國軍隊的陣地及防空區空投帶鼠疫菌的跳蚤;二是在贛州等地使用“噴灑細菌云霧法”,進行低空噴灑;三是將噴灑細菌云霧與投擲細菌彈相結合用于對桂林、衡陽等地的攻擊;四是使用地面戰略污染法,并派細菌部隊撒播細菌,投放鼠疫菌和鼠疫跳蚤,用細菌污染蓄水池、水井、建筑屋、地面等,在食物中注射細菌污染食物借以傳播瘟疫。
(三)江西細菌戰的戰爭危害
“1942年遠征中國內地一事完結后,石井將軍在該部隊領導人員會議上正式聲明說,在浙贛戰區使用細菌武器,已收到頗大的成效,造成了幾種極厲害的傳染病。”
經多方面資料的搜集、綜合,可以看出江西細菌戰的規模之大,危害之深,令人震驚。僅《抗日畫報》所示,各類細菌污染的面積,大約為西起贛江、撫河區域之新堡、樟樹、崇義、臨川、廣城,以及東鄉、鷹譚、上饒、廣豐等地,東至玉山、江山、常山一帶,方圓達200平方公里。鼠疫、霍亂、炭疽等多種傳染病爆發流行,江西成為細菌污染的重災區。被污染地區人畜死亡慘重,很多地方成為了無人區,幸存的居民為躲避瘟疫,背井離鄉,棄家外逃。
日軍對江西的細菌攻擊不但在當時造成大量流行病的爆發,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危害,而且疾疫難除,埋下了深深的隱患。細菌武器的危害不同于普通武器,它把普通日常生活的空間、自然環境變為殺人兇器,嚴重破壞了人類在漫長歷史中形成的生存社會基礎,對自然生態造成長期的,甚至是永久的污染。在疫區,鼠疫、炭疽等疾病隨時有潛在發生的可能。從1983年起,江西省恢復了因“文革”而中斷的鼠疫監測工作,每年在黎川、南豐、南城、臨川、撫州市、廣昌、金溪、崇仁、上饒市、廣豐、萬年、上饒縣和南昌市等13個疫點進行鼠疫監測。1988年在黎川縣,檢出F1血清陽性鼠3只,1989年在廣豐縣,檢出F1血清陽性鼠3只,在南豐縣檢出5只,雖不能排除疫情其他來源,但從中可見日軍細菌戰危害的深遠。
結束語
1925年日內瓦國際會議簽訂的“日內瓦議定書”明令禁止使用細菌武器,但作為簽字國之一的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公然違反國際公約研究細菌攻擊方式進而發動細菌戰,造成中國人民大量死亡,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污染和破壞,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災難。美國藏日本細菌戰檔案進一步證實了日軍進行細菌武器研究、實驗、生產進而發動細菌戰的歷史事實。限于筆者參考、翻譯資料有限,又因自身研究水平之不足,尚不能全面把握、梳理此課題,希待于未來豐富、完整此項研究。
參考文獻:
[1]T.B.英格利斯報告(THOS.B.INGLIS).近藤昭二編譯資料,CD-ROM-3:15.
[2][3][5]T.B.英格利斯報告(THOS.B.INGLIS).近藤昭二編譯資料,CD-ROM-3:16.
[4]T.B.英格利斯報告(THOS.B.INGLIS).近藤昭二編譯資料,CD-ROM-3:18.
[6][美]謝爾頓·H·哈里斯.死亡工廠——美國掩蓋的日本細菌戰犯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l):108-109.
[7]楊玉林,辛培林.細菌戰[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7,(1):436.
[8]前日本陸軍軍人因準備和使用細菌武器被控案審判材料[M].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1950:314.
[9][10]T.B.英格利斯報告(THOS.B.INGLIS).近藤昭二編譯資料,CD-ROM-3:21.
[11]謝忠厚.日本侵華細菌戰傷害中國軍民人數問題之研究[J],武陵學刊,2010,(9).
[12]前日本陸軍軍人因準備和使用細菌武器被控案審判材料[M].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1950:24.
[13]前日本陸軍軍人因準備和使用細菌武器被控案審判材料[M].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1950:481.
[14]佟振宇.日本侵華與細菌戰罪行[M].哈爾濱出版社,第2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