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基于可雇用性的教學改革引起了高校的重視。項目組通過跨校合作,針對《管理學原理》課程的特點,結合可雇傭性的要求,對《管理學原理》的教學在案例庫設計、課堂討論、考核方式以及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改革。
關鍵詞:可雇傭;管理學原理;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187-02
一、教學中強調可雇傭性的意義
自1999年擴招政策出臺以來,我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不斷攀高,2009年大學畢業生為610萬,2010年為630萬,而社會招工需求的增長速度則相對較慢,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就業形勢嚴峻。在篩選應聘的大學畢業生時,用人單位不僅重視專業技能,而且更加重視通用技能,這正是可雇傭性技能的內涵。
提升學生的可雇傭性已經成為相關研究的關注焦點。可雇傭性(employability)是一個涉及大學生就業的核心概念,既影響到學生能否就業,也影響到學生能否成功就業[1]。可雇傭性的開發受到三個核心過程的影響,即:鼓勵開發的教學過程、學生的自我反思過程、經驗和能力的結合過程[2]。從根本上說,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可雇傭性能力是使大學生具備一種學習能力,尤其是在未來工作實踐中運用所學理論的能力,即可雇傭性不僅指學生離校時獲取崗位的能力,而且還指其在未來能否維持就業或重新就業,并且在工作崗位上取得優異績效的各種素質[3]。
此次教改項目中,項目組成員借助跨校組合的優勢,力圖通過《管理學原理》課程,結合可雇傭性的要求,對課程設計進行初步的改革嘗試。《管理學原理》在教學中如何基于自身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基礎和需求對教學進行改革,提高課堂效果,真正實現師生互動、主體平等是此次課題組努力探尋的。
二、《管理學原理》課程特點
《管理學原理》是經濟管理專業本科學生的專業基礎課,與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關系緊密,其在本科階段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向學生闡明管理的基本要義,并使學生能夠初步運用管理學基本理論解決實踐問題。
與其他專業課相比,《管理學原理》具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理論抽象。《管理學原理》揭示的是企業管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對于本科生來講并不容易把握。第二,靈活性較高。由于管理行為實施主體(即人)本身的復雜性,以及管理對象的多樣性決定了管理中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采用何種管理方式實現管理目的的手段是不同的,這與學生們賴以習慣的尋求唯一答案的模式不相吻合。第三,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管理學的基本理論來源于現實決定了《管理學原理》這門課與現實不可分割,但理論的演化與現實發展的不完全同步又使得學生應用理論解決現實問題時,充滿疑惑。
根據項目組成員的走訪,絕大部分高校中《管理學原理》是經管類專業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在教學中經常面臨這樣兩個問題:第一,學生的基礎與一般案例教學的要求存在距離。案例教學較適合理論基礎比較扎實,但缺乏實踐經驗的學生。大一新生既沒有理論基礎,同時又受制于傳統中學教育的思維定式,對企業的實踐活動更是知之甚少,教師在課堂中若盲目開展案例教學,課堂效果會大大降低。第二,學生渴望獲知《管理學原理》所學在未來工作中如何應用。現在的大學生已經不滿足于僅僅為學理論而學理論,在就業壓力之下,學生非常希望了解這些理論與實際如何接軌。
三、《管理學原理》教學改革實踐
課題組嘗試將可雇傭性這一思想融入到《管理學原理》課程日常教學設計中,即以管理學職能為中心,圍繞可雇傭性原則,開展《管理學原理》教學工作,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首先,針對大一新生的特點,課題組搜集學生感興趣的案例組成獨特的動態案例庫。案例庫包括:1)初級庫——學生身邊事例。在教學的最初階段,項目組立足于挖掘學生身邊的故事(比如學生會遴選學生干部程序,教師對學生的激勵辦法,宿舍中常見的問題等),甚至通過自編故事讓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有管理學。離學生生活很近的故事激發了學生對周遭事情的思考,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管理學的興趣,使其迅速愛上《管理學原理》這門課。2)中級庫——職場勵志小說。搜集當下學生喜歡看的職場勵志小說,深入剖析小說中的故事情節,使其領悟管理學的真諦。例如,在講解“管理是一條等級鏈”時,筆者以《杜拉拉升職記》中杜拉拉、李斯特、薔薇和玫瑰這幾個經典人物之間的關系展開,講授過程中學生既發現管理學原理的抽象并非不可理解,也注意到職場小說背后沒有體會的精彩。3)高級庫——企業實戰。在經歷了初級庫和中級庫的鍛煉后,后期的教學中大量引入公司經典案例進行剖析。如在組織結構講解中,引入IBM轉為矩陣式組織結構使企業迸發活力等案例讓學生感受經典。
其次,鼓勵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有步驟地加大學生參與課堂的力度,讓學生成為主角。學生初期學習《管理學原理》課程中,雖然有興趣,但由于積累有限,課堂討論效果很難保證,因此,我們的課堂討論主要通過以下幾個層次:1)單一問題的課堂小組討論。初期,學生對于專業課學習很陌生,討論時不知從何說起,這時的討論以單一問題為主,討論時間控制在十五分鐘左右,教師隨時走到學生中間參與其中保證討論的順暢進行,并通過啟發式提問,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2)針對某一具體案例的課后小組討論,課上演練。在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學習中,教師在講解基本概念后,簡要介紹幾個經典案例,啟發學生課后對案例進行深入剖析的思路,給學生兩周左右的準備時間,課上讓學生以小組表演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小組的討論成果。最后,針對學生討論的成果進行點評總結,加深學生的認識。3)即興發揮式表演。在學生適應了課堂討論模式后,針對某一問題可以采用學生現場的小品表演。例如,在《管理學原理》“溝通”這一章,針對溝通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安排了幾個有意思的場景,臨時安排學生飾演不同的角色,使大家體會溝通在何種情況下才能順利進行。
再次,改革管理學原理的考核方式,增加寫作分數在最終考評總分的比例。寫作是大學通識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但卻是大學生最容易忽視的部分。作為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項目組通過以下方法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1)隨堂寫作練習。在教學中的部分討論環節,教師會安排學生寫出自己的觀點,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2)講授寫作規范。教師會抽出一課時的時間,向學生講授大學生寫作的基本規范要求。3)在講課中,引導學生對某些問題的深入思考,鼓勵學生從《管理學原理》的授課環節自主發現論文選題,并最終寫成一篇完整論文,作為期中考試成績評定依據。
最后,鼓勵大學生創業提高創新能力。課程的教學中,項目組成員非常關注學生如何通過創新抓住市場機會、如何吸引投資、如何利用所學管理企業。大一階段,學校提供給學生的實習機會并不多,項目組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1)聘請企業家講授其創業經歷。學生們針對創業機會識別,創業能力培養,初創企業管理等方面與企業家進行了面對面溝通,大大提高了其對創業的興趣。2)鼓勵學生參加創業大賽。項目組成員曾經帶隊參加第七屆、第八屆新加坡國際創業大賽中國區選拔賽以及北京市大學生創業大賽,并獲得兩個一等獎,一個三等獎。通過比賽,學生加深了對創新的認識,也實踐了《管理學原理》等課程的理論。
參考文獻:
[1]朱向紅,王麗娜.大學生可雇傭性技能生成機制與培養途徑[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7):5-7.
[2]衛靜芬.大學生可雇傭性開發實證研究[J].教育科學,2009, 25,(1):76-82.
[3]謝晉宇,宋國學.論離校學生的可雇傭性和可雇傭性技能[J].南開學報, 2005,(2):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