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開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課程開發角度審視了大學心理健康課程的構建過程,并對課程目標的設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編制、教學方法、課程評價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心理健康;課程開發;構建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197-02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規模發展,我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但也由于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問題、獨生子女等等復雜社會問題給高校學生工作帶來了不少挑戰。大學生群體新出現的各種特征都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特別是由于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個別極端化事件更是牽動人們的神經,馬加爵案和藥家鑫案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人們都為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的極端情況而疑惑重重,到底問題何在?大學生心理狀況的變化的誘因非常復雜,但總體而言,價值觀多元化、家庭形態的變化以及極具沖擊的社會轉型期都為大學生心理狀態的變化埋下了伏筆。事實證明,用以前空洞抽象思政教育方式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教育已經力所不及。為應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中共中央在2004年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專門機構,配備足夠數量的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輔導,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各省市也出臺了相關配套文件,努力提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和水平。各高?;径冀⒘藢iT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并開設了相關的選修課程,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和發展。但不可否認,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處于起步階段,深層次的理論研究工作還遠遠不足。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開發也處于初期階段。本文將從課程開發的角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體系進行探討,力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安排和課程評價進行全方位的論述,以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有一個清晰的整理和說明。
一、概念界定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是指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而設置的內容綱要和目標體系,是教學和學生各種學習活動的總體規劃及其過程。從課程角度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必須包括課程目標的設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內容的編排、課程組織實施、課程評價五個大的內容,從近十年的相關文獻來看,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目標的探討8篇,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編制15篇,教學方法79篇,課程評價4篇。從文獻層面來看,關于心理健康課程研究情況并不平衡,特別是關于該課程的評價研究極少。
二、課程建構的過程
1.課程目標建構
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幫助學生化解心理矛盾、減少心理沖突、緩解心理壓力、優化心理素質,使學生的心態得以正常發展,保持良好的狀態,形成良好的個性和思想品質,促進人格的完善及人的全面發展。在此目標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和心理學相關理論對這一目標進行細化,并將課程目標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每節課的教學能達到相應的目的。課程目標設定過于寬泛概括將不利于教學的進行。
與一般學科課程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并不是以認知結果為主,而是將學生態度和心理保健技能的掌握為最重要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盡可能避免抽象原則的講述或者心理學理論的灌輸,而是要通過課堂教學的多種方法讓理論通過可操作形象化的方式表現出來。對于課程目標的設置,教師也需要用動態、具體的詞語來描述。
2.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編制
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選擇一般包括:講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依次為:情緒管理、人際關系、自我認識、壓力應對、職業生涯規劃、人格心理、生命教育、學習心理、性心理等內容。大學生生活學習中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心理健康課程都有涉及。從本質上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有著嚴格邏輯體系的學科,它更趨向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整合性課程。其課程內容選擇主要依據三個標準: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生興趣和心理學自身的體系與內容。只要是符合這三個標準的課程內容都可以進入課程體系中。
在課程內容編制上,既往的心理健康課程章節之間并沒有明顯的邏輯聯系,也很少考慮該課程與其他課程在時間和邏輯上的相關性。其實縱向來看,該課程適合作為大學低年級的基礎概論性的課程,適宜在大一學期開設,在中高年級可以繼續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模塊,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可開設內容更加豐富的專題課程,例如:情商訓練、人際技能、愛情與性、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等等。從橫向來看,應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起點,通過學生在校生活的實際經驗,以學生的視角串聯課程內容,增強課程內容編排的邏輯性。
3.教學方法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一般采用:理論講授、個案分析、影音材料賞析、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實操訓練等幾種方式進行。有調查表明,學生最接受的教學方法分別為案例分析、影音材料賞析、實操訓練和角色扮演[1]62-67。由于心理健康課程目標重視態度和技能的遷移,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體會與經驗,這決定了該課程的教學方法需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并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程中。在這種前提下,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需要尋找能夠推動學生思考和參與教學方式。
在既有教學模式中,小班額的團體活動模式進行教學是比較有效的模式。將教學班打造成為發展性團體,強化團體成員間的互動,凸顯團體的動力性。由于大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其知識經驗已經能夠進行主動探索式的學習,因此,教師完全可以將課程內容交給學生,讓他們進行思考和分析。教師只是在關鍵點和方向上進行把握引導。
4.課程評價
在已有相關研究中,課程評價很少進入人們視野。大學心理健康課程一般沿用了其他課程的評價模式,通過考試、論文加平時成績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估。但這種考核模式是基于學科性課程而發展出來的,它可以比較準確地考察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記憶能力,但對于學生態度變化、技能的遷移這些隱性的內容卻沒有太多參考價值。從課程評價的發展來看,整體呈現四個特點:既重視學生在評價中的個性化反應方式,又倡導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合作;以質性評價整合與取代量化評價;強調評價問題的真實性與情境性;評價不僅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
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評價應注意以下方面: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主要考核學生觀念態度層面變化以及對心理保健技能的遷移靈活運用;采用質性評價方法;注意評價結果的反饋方式。
具體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情景模擬、案例分析、自我發展分析等方式進行。教師應特別注意,由于心理健康課程所設置的考核情景或案例分析會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心理過程,教師要明確考核標準,以免給學生心理造成創傷。對有可能引起誤解的考核結果應及時給予反饋與解釋。
5.課程開發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建構時,教師應特別注意四點原則。
首先,注意課程的建構性。如前所述,心理健康課程是以學生心理發展為主線的課程體系,特別要區別于一般學科課程的高邏輯和高結構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想法和意見將會是重要的課程建構點,教師應將學生的興趣和關注點作為課程發展的可能方向,盡量不要讓預成型的課程內容切斷學生的建構。另外,學生內部的分享與討論也是建構的重要內容,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并利用學生群體中的社會建構內容,促進學生發展。
其次,注意課程的本土化。當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課程的開發熱潮已經到來,據統計2000-2009年間,已大學生心理健康為主題的教材已達到139種[2]7-10。目前各種教材編寫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其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極具個性化的課程體系,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進行課程建構,依據某種固定內容的教材進行教學并不可取。另外,每所大學所處的地域文化特點、歷史傳承、招生群體都有很大差異,所有這些特色都可以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資源,教師如果能夠利用這些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課程,將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第三,注意隱形課程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主要價值取向是影響學生的觀念和態度,而非傳遞系統的邏輯知識結構。因此,教師在課程開發中一定要注意教學材料和教學安排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影響,在教學中傳遞和貫徹某種價值觀和人生觀,強調開放的心態和培養積極思考與反思的習慣是這門課應該具有的特質。
最后,注意課程的專業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是通過課程讓學生們從心理學的視角審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心理學的專業性是本門課程的精髓,如果停留在經驗介紹總結或者空洞的理論說教層面上,課程一定無法達到深入的效果。教師應該將心理學的理論原理通過現實的印證與案例分析進行講解說明。例如,在講解愛情心理學的相關內容時,如果能將心理分析理論結合現實的家庭關系案例進行分析,將會讓學生對親密關系的認識達到更深的層次,也能讓學生對心理分析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有清晰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安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論叢,2011,(6).
[2]劉春燕,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材分析及編寫要求[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4).
[3]林效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
[4]林效廷.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作用及施教方法[J].中國高教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