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探究自我和諧和社交焦慮對民辦高校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影響,以310名浙江省內民辦高校大學生為被試,采用自我和諧量表、人際信任量表、社交焦慮量表進行抽樣調查,運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性別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自我和諧、人際信任的影響不顯著,但在社交焦慮方面顯示差異顯著;年級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自我和諧影響不顯著,但在人際信任、社交焦慮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自我和諧與人際信任呈顯著負相關,與社交焦慮呈顯著正相關;社交焦慮與人際信任呈顯著負相關。筆者在調研基礎上提出了幫助民辦高校大學生克服社交焦慮,提高人際信任水平的相關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自我和諧;社交焦慮;人際信任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150-02
人與人之間在交往的過程中,會對有些人會產生信賴,而對另一些人則有一種不安全感,這就是社會生活中的人際信任現象。大學階段是個體人際信任發展、形成的重要階段,其人際信任水平對團隊協作意識的培養、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都有著直接的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作為高等院校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對他們的教育管理問題已日益受到教育者們的重視。其中,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良好身心素質的培養,塑造其健康的人格,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技能,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自我和諧”是C.Rogers的人格理論中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自我內部的協調一致以及自我與經驗之間的協調[1]。一個人對其自我內部的協調一致以及自我與經驗之間的協調會對其人際信任產生重大的影響。
社交焦慮是指對某一種或多種人際處境有強烈的憂慮、緊張不安或恐懼的情緒反應和回避行為[2]。在人際交往中,如能克服社交焦慮,將有助于提高大學生人際信任的水平和人際交往的能力。本研究擬以民辦高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自我和諧、社交焦慮為自變量,研究其對民辦高校大學生人際信任的綜合影響。
一、研究方法
從3所浙江省內民辦高校隨機抽取大一~大三學生325人作為研究對象,進行集體施測。經整理,刪除無效問卷15份,剩余有效問卷310份。其中男性163人,女性147人。
研究工具
1.自我和諧量表該量表包含3個分量表: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自我的靈活性、自我的刻板性。采用5點式(1~5)評分,得分越高,自我的和諧程度越低。
2.人際信任量表該量表由Rotter (1976) 編制,用來測試被試對他人的行為、承諾或表達的可靠性的評價與估計,采用5 分對稱評分法。
3.社交焦慮量表選用里利(leary,1983)編制的社交焦慮量表,采用5點計分法。總分范圍為15~75分,焦慮程度與總分呈正比,大學生平均分為38.9,標準差為9.7[3]。
數據統計與分析采用SPSS13.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1.性別差異分析
本研究發現性別在民辦高校大學生自我和諧和人際信任方面并無顯著差異,這與王登峰[4]和Rotter[5]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自我和諧程度和人際信任度可能與性別無關。但在社交焦慮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男生顯著高于女生,說明男女生在社交過程中,由于傳統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使得男生在自尊心、責任感、社交經濟壓力等方面明顯高于女生,故導致其社交焦慮程度要高。
2.年級差異分析
本研究發現在自我和諧方面,年級并無顯著差異。
在人際信任方面,顯示大一和大三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大三學生的人際信任水平明顯比大一學生高(見表1)。可見高年級同學因對生活、學習的環境已經很熟悉,故在人際信任方面對他人具有較高的信賴程度,能以開放的心態進行交往。而一年級的同學因剛步入大學,對周圍的環境存在一定的陌生感,自然會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與他人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對他人的信賴程度也就明顯比高年級的學生要低。
在社交焦慮方面,顯示年級之間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0.001),大一學生的社交焦慮程度明顯高于大三學生(見表1)。由此可見,大一學生因剛從高中進入全新的大學校園,生活、學習的環境中接觸到的都是來自全國各地,具有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同學,一下子很難適應這種社交環境及方式的變化,故社交焦慮程度較高。而大三學生經過數年大學生活的歷練,已基本適應了大學的生活方式,并建立了較穩定的社交圈。同時,大三學生因參與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社交能力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故社交焦慮明顯要低。

3.自我和諧、社交焦慮與人際信任的關系
皮爾遜相關分析顯示,自我和諧總分、社交焦慮與人際信任之間均存在極其顯著的相關(p<0.001);從表3可以看出,自我和諧的得分與人際信任的得分呈極其顯著負相關,與社交焦慮的得分呈極其顯著正相關。由此可知,自我和諧是影響大學生人際信任的重要因素,自我和諧程度越高,則人際信任水平越高。Rogers認為自我是個體的現象領域中與自身有關的知覺與意義,同時個體有著維持各種自我知覺之間一致性以及協調自我與經驗之間關系的機能。如果個體體驗到自我與經驗之間存在差距,就會出現內心的緊張和紛擾,處于一種不和諧狀態。個體為維持其自我概念就會采取各種各樣的防御反應,從而為心理障礙的出現提供基礎[1]。因此,自我與經驗之間良好的協調作用是心身健康的人格保障,也是人際交往中互相信任的重要保證。
而社交焦慮的得分與人際信任的得分呈極其顯著負相關,表現為,社交焦慮程度越高,則人際信任水平越低。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夠理性、主動地與他人交往,就會通過不斷的交往實踐鍛煉自身交往技巧,使自己從“樂于交往”向“善于交往”轉變。長此以往,他們的人際交往水平勢必會越來越高,交往時也就會越來越主動,人際關系也會變得更加和諧,彼此之間的人際信任度也就越來越高。相反,那些封閉自我、害怕與他人交往的大學生們,由于他們不敢交往,偶爾的交往會使他們分外焦慮、緊張、渾身不自在,這種不適又容易加深他們對人際交往的焦慮,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也越來越差,人際關系也會越來越緊張,從而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三、結論與建議
為了幫助民辦高校大學生克服社交焦慮,提高人際信任水平,使之健康地交往、成長和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1.協調各方面力量,培養民辦高校大學生自我和諧的人格。作為教師,要積極協調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同時,還要注重自身的修養,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關注自己人格的健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各方面培養學生健全、和諧的人格。
2.引導民辦高校大學生加強自我調控。通過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努力引導大學生關注自我、正確認識自我、主動調控自我,逐步構建一個維護自我心理平衡,進行良好心理調適的保健系統。首先,要對大學生加強挫折教育。當遭遇挫折時,要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挫折,不要一味抱怨,而要看到隱藏在挫折背后的對自身成長、成才的有利因素,要善于主動進行自我調節,做到“吃一塹,長一智”。其次,對大學生加強情緒管理教育,引導大學生做情緒的主人,用理智的力量去抑制情緒的沖動。
3.優化校園育人環境,以積極向上、富有時代氣息、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引領大學生通過參與各類活動加強人際互動和交往,升華情感,養成開朗、樂觀、真誠、坦率的性格,營造寬松信賴、真誠相待的人際交往氛圍,最終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
參考文獻:
[1]Rogers, C. R (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In Koch, S. (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Science. New York:McGraw-Hill.184-256.
[2]郭曉薇.大學生社交焦慮成因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0,20,(73);55.
[3]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出版社,1999.
[4]王登峰.自我和諧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4, 2,(1):19-22.
[5]Rotter. J. B. 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7.35.651 -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