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生是國家和社會組織活動的基本內容和根本目的。民生問題是民生領域中的突出矛盾,是社會價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諧的表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一直關注民生和重視民生,為改善民生和解決民生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性的民生思想,積累了豐富的解決民生問題的實踐經驗,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來闡述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對解決民生問題的探索。
關鍵詞:民生;中國共產黨;探索
中圖分類號:D61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048-02
民生問題是世界各國治理國家的根本問題,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基本問題。民生問題的解決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基點,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石。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致力于領導社會主義改造、建設和改革開放,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民生。這是黨的宗旨使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改革和加快民生建設,不僅是黨的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更是廣大人民群眾對新形勢下民生的期盼。
一、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民生問題的探索
毛澤東來自人民群眾,對人民群眾充滿了無限的熱愛和信賴,并把一生獻給了熱愛他的人民。他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求制定和實行政策策略是必須考慮到群眾的物質利益、意見和要求。在毛澤東看來,社會主義經濟是為人民服務的經濟,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只能是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民生觀的基本內容。確立為人民服務的民生理念解決民生問題,首先要有正確的民生理念。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形成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并把它確立為黨的根本宗旨。
二、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對民生問題的探索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民生思想。他們在領導中國人民致力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高度重視民生,大力改善民生,為解決民生問題進行了不懈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可以說,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是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年代,也是我國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的三十多年。
第一,鄧小平確立共同富裕的民生理念
鄧小平認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火貧窮,“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鄧小平對共同富裕的民生理念,有過許多深刻的論述。他有時把共同富裕當做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來堅持,他說:“在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一是共同富裕”。又說:“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他有時把共同富裕當做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來看待,他說:“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在社會主義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廣大人民群眾成為社會的主人、生產資料的主人。這種社會制度的本質反映在社會財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通過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達到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富裕。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這里沒有剝削階級,沒有剝削制度,國民總收入完全用之整個社會,相當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給人民。他有時把共同富裕看做社會主義的目的,他說:“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進一步把“共同富裕”提升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可見,無論是“根本原則”、“優越性”、“目的”還是“本質”,都是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共同富裕”是鄧小平民生觀的基本理念。
第二,鄧小平提出兩個層次的民生目標
鄧小平所面對的是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極為繁重的緊迫的發展任務,解決民生問題是這些任務的“重中之重”。只有解決民生問題,才能夠不斷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只有解決民生問題,才能夠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消火貧窮;只有解決民生問題,才能夠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只有解決民生問題,才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中國巋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敏銳地把握當今時代的大趨勢,站在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一再指出,中國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就是要依靠自己的發展。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逐步解決民生問題,這是鄧小平民生思想的重要目標,也是制定各項民生具體目標的著眼點和立足點。鄧小平把解決民生問題同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統一起來,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不僅如此,鄧小平還對每一步的戰略目標都進行了量化,“溫飽”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00美元,“小康”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富裕”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000美元。所以,鄧小平制定的“三步走”戰略的每一步發展目標都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緊密相連。鄧小平提出的“溫飽”一“小康”一“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民生戰略,是在總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充分思考如何解決中國的民生問題基礎上提出的。“三步走”的目標,分別要解決的是人民的溫飽問題、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問題、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問題,體現了“臺階式”逐步解決民生問題的特點。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綜合國力大大增強,與此同時,我國的民生也獲得了顯著的改善。
第三,江澤民提出了“執政為民”理念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執政為民”理念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為解決民生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他指出:“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他認為不僅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而且還要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人民切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期中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發展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的出發點,也是其最終目的。并且要求“所有黨員領導干部,都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就是“三個代表”,高度重視民生問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第四,在“三個代表”思想指導下,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入了世界經濟貿易組織,經濟蓬勃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好了準備
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解決了下崗職工再就業,在農村實施了社會樣啦保險等等,繼續改革和加快民生建設,不僅是黨的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更是廣大人民群眾對新形勢下民生的期盼
第五,胡錦濤總書記確立“以人為本”的民生理念及提出“五有”民生目標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中“人”主要是指人民群眾,“本”是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強調,“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得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且胡錦濤總書記還提出“五有”民生目標,要求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依、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全民“五有”民生目標的提出,為老百姓描繪了一幅安居樂業、共享發展成果的美好圖景。
改善民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也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社會理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是解決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顧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改善民生問題,特別是解決困難群眾的民生問題,是推進社會公平正義,進而實現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縱觀中外發展史,民不聊生必將產生動亂;重視民生則促進社會發展,保持社會和諧。因此,只有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切實關注全體人民的民生問題,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狀況,才能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發展成果,進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
總之,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中國共產黨人,雖然處于不同的時代條件,面臨的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也不盡相同,但他們都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民生,在理論上對如何解決民生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在實踐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保障和改善民生。總結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解決民生問題的探索,從中得出帶有規律性的基本結論,可以為我們今后更好地解決民生問題提供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5]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澤東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鄧小平文選: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