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電大的開放大學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新的開放大學將是一個功能齊全,特色明顯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信息與網絡技術,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開放的新型大學。因此,在開放大學建設中就必須強化功能,彰顯特色,提升創建工作質量。搞好開放大學,教學設計是核心,它關系到開放大學的培養定位與質量,要想保證教學質量,就要搞好課程體系的設計。
關鍵詞:開放大學;課程體系;設置;構想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193-02
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辦好開放大學”。 開放大學是20世紀70年代高等教育的一項創新,被視為20世紀后半期教育界的最大突破。與傳統大學最大的不同是:開放大學沒有入學門檻,寬進嚴出,并在學習時間、地點和方法上給學習者提供極大的便利。雖然我國目前還沒有開放大學,但探討和分析開放大學的內涵及模式卻很有必要。
一、開放大學提出的背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政府應當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并以此為基礎,搭建全民終身學習的“立交橋”,辦好開放大學,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以衛星、電視和互聯網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探索適應不同類型教育和人才成長的學校管理體制與辦學模式。
2010年12月15日,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發文批準北京、上海、江蘇、廣東、云南五家省級廣播電視大學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為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的試點學校。黑龍江省在2010年12月1日發布的《黑龍江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依托廣播電視大學建設現代開放大學”的任務。這也意味著我省開放大學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已經到來。
二、開放大學課程設置構想
課程體系一方面承載著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又體現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就開放與遠程教育而言,課程體系與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選擇運用遠程教學方法以及提供學習支持服務等都有著更加密切的關系。
首先,課程設置要模塊化。作為開放大學具有為社會發展服務和為個體發展服務的雙重目的。為了保證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目標要有基本的規格,相應地要有一套必修課程和教學環節來保障;為了滿足個性發展的不同要求,在保證基本規格的前提下,具體的智能結構可以不拘一格,相應地要有可供選修的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就構成基本的模塊。這就是板塊形態或板塊模式理論或簡稱模塊論。
實現課程模塊化,全部課程按其所要達到的知識、能力、素養目標,分成若干個課程組。如,分成“必修課程組”、“指定選修組”、“任意選修組”;也可分成“必修知識塊”、“指定選修塊”、“任意選修塊”;還可分成“主干課程模塊”、“定向課程模塊”和“輔修課程模塊”;也可分成“專業基礎知識塊”(包括公共課、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知識塊”(在同一專業中體現不同專業方向的課程)、“輔助技術知識塊”、“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塊”和“經濟管理科學知識塊”等。課程或知識分塊主要是根據本專業的社會需要、知識的類型以及個體的未來發展要求。有了這些模塊,構建課程體系就有了前提。
依照學科主干論,設計課程體系時應注意以下三點:
在課程時序上要遵循學科的內部邏輯,符合學生接受和掌握知識的規律性。在學科邏輯上,盡量按照從易到難、從未知到已知,以及由感性到理性,由基礎到專業的邏輯順序安排相應課程要素、組織課程結構。這里可以按一定的邏輯組建“課程群”。所謂“課程群”,是指課程體系中由具有某種性質或擔負類似功能的幾門課程組成的小集群,有了“課程群”我們就可以按照“課程體系——課程群——主干課程”遞階制約的方式,分層次來組織和優化課程體系。
正確處理好基礎課程和前沿課程的關系。盡管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新科學、新技術日新月異,但相對來說,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的發展變化并不大,因此,在構建課程體系時,一方面要使課程內容要素具有前沿性、實用性,另一方面要使課程內容要素具有基礎性、穩定性。
保持合理結構在課程體系中的相對穩定。“平臺加模塊”課程體系結構是一種具有自我調節、自我更新功能的課程體系結構。進行專業課程模塊設置,可以使這些課程在編制時跳出單門課程的框架束縛,按照功能類型、需求類型、學科類型等進行編制,從而以不同的模塊組合去滿足各種個性化的課程體系目標的需求,同時也能較好地保持課程自身的完整性和穩定性,有利于作為基本訓練和打基礎的課程如英語、計算機等實行連續性設置。
其次,課程體系要彈性化。體系彈性化,首先是課程要求上的彈性化。以往的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統一要求,很少照顧到不同學生不同專業方向的要求。“吃不飽”、“吃不了”和“不夠用”、“用不了”的情況同時存在。因此,同一門課程對不同的專業和不同的方向,應開出幾個品種和檔次以顯出課程要求的彈性。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專業方向的不同學生的需要。其次是課程組合中突顯個體性。為了保證培養目標的基本實現,為滿足社會發展和個體成長的多樣性的需要,不拘一格育人才,課程體系也應體現個性化的要求。如,在指定的某個知識塊中,具體選學哪門課程可由學生自定;在修滿規定學分的情況下,增加哪些課程由學生做主;在完成主修專業的同時仍有余力輔修其他專業,由學生自選。個性化的要求主要體現了學生的興趣。但僅憑學生的興趣,不一定能優化知識結構,還需要導師的選課指導。因此,建立導師制,由富有經驗的導師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學生的興趣特長,指導學生選課,構建彈性化的課程模塊,最終才能形成富有彈性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一個開放系統,它要不斷接受來自社會、學生以及學科本身的發展、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成果等各方面的作用。無論是其整體還是局部,都會與外部的因素發生作用,是一個不斷更新、改進和提高的過程。這樣,課程體系才能與外界保持平衡,才能使內部彼此協調從而達到優化的結構。結構優化必須注意找到內容的結合部、課時上的配比度和時序上的銜接點。
三、課程設置應注意的問題
要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課程體系的設置是至關重要的,面向未來,課程體系設置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注意擴展專業課程的內容
專業課程包括專業主干課和專業選修課,其內容不能只限于涉及本專業的課程。對于某個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都應體現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中,通過學習使學生能較全面地掌專業應具備的知識。在課程設置上,適當將專業課歸并和改革,減少必修課的數量,增加選修課的數量,并對其內容進行優化調整,以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擴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
(二)開展案例教學,增強實際操作能力
開放大學是從事終身教育、繼續教育的大學,因此,培養學生熟練地進行實務操作是一項衡量學生專業素質的重要標準,應作為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采取啟發式教育,多讓學生了解實際情況,多接觸實際業務,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為此應做到:對部分專業課按有關章節的內容增設章節案例,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案例分析來掌握章節的有關內容,在課程的設置中增加案例分析課程。通過案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結合起來,以加深和鞏固有關專業基礎知識及對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操作掌握,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課程設置應考慮“時令”課模塊
開放大學專業課的設置,一方面要考慮其整體性(環節、人才培養目標和有關要素的整體性),另一方面考慮其前沿性和靈活性,因此在專業課模塊設置中,除必修的專業課模塊外,還增加了“時令”課模塊。“時令”課模塊是為當前市場需求或新出現的邊緣交叉課程預留的學時空間,可以在不重新修訂培養計劃的情況下就可實行,既保證了培養計劃的相對穩定性又保證了課程體系適應市場的需要。
(四)實行模塊化課程設置要靈活,不能一刀切
實行的模塊化課程設置方式以及靈活的學分制度,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需要等因素自主選擇課程,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同時,層次化的證書體系又能夠很好地滿足不同學生對學歷和學位的不同需求。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遠程教育中同一學科專業不同教育層次的課程體系相對獨立,重疊內容較多,并且學生只有學習完某一教育層次的教學計劃中所有課程之后才能獲得相應證書或學位,如果因某些事情中斷學習則不會得到任何證書。因此,開放大學在課程設置方面應借鑒國外的具體做法,汲取他們的成功經驗,對于改善我國遠程教育各學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保證我國遠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吳鈞.我們需要怎樣的開放大學[J].教育發展研究,2010,(5).
[2]魯昕.發揮電大優勢建設以開放大學為基礎的終身教育體系[N]. 中央電大時訊,2010-02-06.
[3]齊麗莉.英國開放大學教育特色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4.
[4]張亞君.試談國家開放大學建設之方略[J].隴東學院學報,20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