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二者在理論基礎、基本立場、基本原則、思想方法、理論品質和基本主題上具有一致性;在歷史背景、歷史使命、理論的邏輯支點及主要創立者的價值取向上有所不同,因此,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毛澤東思想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前提和基礎,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毛澤東思想;關系
中圖分類號:A849/8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005-02
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二者關系一直是國內外學者們研究的課題,至今為止大致形成了三種觀點:1)鄧小平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具體實施,兩者沒有區別;2)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否定背離;3)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發展。第一種觀點只看到二者的聯系,否認區別;第二種觀點只看到區別,否認聯系。這兩大理論體系,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產生的,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毛澤東思想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前提和基礎,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一、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的聯系
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因此二者在理論基礎、基本立場、基本原則、思想方法、理論品質和基本主題上具有一致性。
(一)理論基礎的一致性
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上產生的。兩大理論體系的創立都是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就講到:“我們黨的干部已經更多地學會了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1]。1941年,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他也曾提到:“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1]鄧小平理論,則是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準確判斷時代主題的變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二)基本立場的一致性
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思考和解決問題,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目標和利益原則。為人民服務、“進京趕考”、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等理論,充分體現出了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立場。鄧小平也強調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含義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4]
(三)基本原則的一致性
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都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中共八大的開幕詞中,毛澤東強調“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密切地聯系起來,這是我們黨的一貫的思想原則”[2],“承認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該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這是一個基本原則。”[3]鄧小平“多次重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4]。
(四)思想方法的一致性
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都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毛澤東說得很明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2]。鄧小平也強調:“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4]。“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4]。“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4]。
(五)理論品質的一致性
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都堅持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寶貴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指導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理論。任何具體的道路和方法都是根據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情況而變化的,事物是具體的,價值是具體的,真理也是具體的,一切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移。列寧說:“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5]。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的每一次創新都是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
(六)基本主題的一致性
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的基本主題都是為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理想——實現共產主義而斗爭的。同時,毛澤東和鄧小平對于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認識是一致的,都認為社會主義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經之路,而建設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就是為了以先進生產關系取代落后的生產關系,最終是想共產主義。鄧小平也強調:“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是個好制度,必須堅持。我們馬克思主義者過去鬧革命,就是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奮斗。現在我們搞經濟改革,仍然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年輕一代尤其要懂得這一點。”[4]
二、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的區別
由于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社會歷史條件不同,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在形成的歷史背景、歷史使命、理論邏輯支點以及理論主要創立者的價值取向方面都有所不同。
(一)歷史背景不同
毛澤東思想主要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是在不斷與敵人以及與黨內的各種錯誤思潮作斗爭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鄧小評理論主要形成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
(二)歷史使命不同
毛澤東思想的具體歷史使命是指導黨和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并進行初步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鄧小平理論的具體歷史使命是指導黨和人民在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下、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四個現代化,為實現共產主義準備物質基礎。
(三)邏輯支點不同
這兩大理論的主要創立者都注重發展生產力,但是對發展生產力的途徑的認識有區別。毛澤東注重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毛澤東思想的核心理論是注重生產關系,認為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1958年發起的“大躍進”運動,主要就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生產關系,使國民經濟“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鄧小平注重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鄧小平理論的核心思想是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現狀,超前或落后的生產關系都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產生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以及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因此,毛澤東思想體現了通過推翻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鄧小平理論體現了通過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等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立適應生產力水平和要求的生產關系。
(四)價值取向不同
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的價值取向不同,這是由特定的歷史背景決定的。毛澤東思想主要形成于革命時期,階級斗爭是它的主要手段。因此它的價值取向是由“發展經濟”向“階級斗爭與發展經濟交替”、“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的。鄧小平理論形成與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因此它的價值取向是以發展經濟為中心,變“以階級斗爭為中心”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三、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鄧小平理論不是毛澤東思想的組成部分,更不是對毛澤東思想的否定背離,他們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毛澤東思想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基礎,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一)毛澤東思想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前提和基礎
毛澤東思想主要解決了如何在中國進行革命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問題,但是,毛澤東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也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一系列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也得到了一些教訓,但是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都給后來的社會主義建設開創了先河,使鄧小平等新中國第二代領導人在領導改革和建設時有了借鑒之處。
(二)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鄧小平理論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堅持和繼承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鄧小平理論繼承了毛澤東思想中部分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鄧小平說:“社會主義革命搞得好,轉入社會主義建設以后,毛澤東也有好文章、好思想”[4];“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就是恢復毛澤東同志的那些正確的東西嘛,就是準確地、完整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嘛。基本上還是那些”[4]。同時,這也是一種揚棄,對于毛澤東晚年的錯誤,鄧小平大膽提出反對“兩個凡是”,把毛澤東晚年的錯誤與毛澤東思想區分開來,用鄧小平的話說是“回到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軌跡上來”[4]。“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4]
在當代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毛澤東思想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基礎,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堅持鄧小平理論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鄧小平文選: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