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修志事業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在繼承方志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方志的指導思想、體例、編纂方法都得到了全面的創新,方志編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興盛。
關鍵詞:方志學;省志;市縣志;修志機構
中圖分類號:K29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084-03
方志學作為一門自成體系的專門學科,是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們長期研究總結方志編纂活動與學術思想的積累和結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修志事業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在繼承方志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方志的指導思想、體例、編纂方法都得到了全面的創新,方志編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興盛。因此,筆者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方志學作一次全面梳理總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新方志的普遍特點,也為今后筆者對《海南省志》研究打下基礎。
一、新地方志的創立階段(1950—1966年)
1950年以后,隨著新中國政治形勢的穩定和經濟狀況的恢復,新方志的編纂工作也逐漸開展起來。1956年,《新建設》雜志第5期發表文章《普修新方志的擬議》,論述方志價值及新修志書的必要性,闡述新志內容、體例,認為新志應置大事年表、疆域與建置、地質與氣象、自然災害、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政治組織、一般行政、財政、教育、文化、司法、監察、社會、民族、宗教、人物、學術、文藝、古跡、文物等方面。同年,在國務院制定的《十二年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方案》,將編修地方志列為20個重點項目之一,“要求全國各縣、市(包括少數民族地區)能夠迅速編寫出新的地方志”,并計劃十年內全國大部分縣、市編成新志。1957年3月13日,著名學者顧頡剛先生在《繼續編纂地方志》一文中提出八條建議,強調方志保存豐富的鄉土資料,“不但供國家建設和科學研究的參考,而且足以激發人民愛國愛鄉的精神”,具有很明顯的指導意義。
在我國中央政府的重視和各級專家、學者的指導與提倡下,全國的修志工作很快被發動起來。1956年3月開始,湖北省和湖南省省委在全國率先開始了省市級地方志的編纂工作,1959年底,“地方志的編纂工作已經列入各省市的工作計劃,有些地方已經完成了某些部分。湖南省志已在陸續出版,湖北、河北某些縣的簡志也已經編寫出來,其他地區也正在開展編史修志的工作。安徽、湖南、山東、廣東等省還專門出版了期刊,搜集和整理當地的歷史資料。專門研究華北(特別是河北)地方史的《北國春秋》雜志,也在最近創刊了”。據國家檔案局統計,至1960年6月,全國共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530多個縣建立了修志機構,其中完成志書初稿的有250個縣。1960年后,幾乎每年全國各地也都有不少志稿問世,如1961年山西《晉城縣志》、安徽《鳳臺縣志》,1962年山西《聞喜縣志》、黑龍江《賓縣縣志》、《木蘭縣志》、山東《鄒縣新志》、江西《九江志》,1963年江蘇《泰興縣志》,1964年內蒙古《巴林左旗地方簡志》、浙江《舟山群島、列島、分島簡志》、安徽《壽縣縣志》,1965年安徽《廬江縣志》、1966年福建《莆田縣志稿》等等。
這一時期我國各級省市(縣)地方志由于受歷史環境影響,較明顯地顯示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大量帶有濃重時代烙印的公社志、村志、廠志出現
出于歷史和革命形勢教育的需要,以及為給編寫地方志打基礎,帶有濃重時代烙印的公社志、村志、廠志等基層地方史大量出現。從1959年開始至1961年這三年之間,我國各地出現了大量的“公社志”,如貴州《長石人民公社史》(1959)、遼寧《渾河河畔,高坎人民公社史》(1959)、浙江《五洞閘人民公社史》(1959)、山東《尹集人民公社史》(1959)、北京《長橋萬里,豐臺橋梁工廠史》(1959)、江西《長岡人民公社史》(1960)、江蘇《東亭人民公社史》、安徽《固鎮人民公社史》(1960)、《沱河人民公社史》(1960)、《華陽河畔,望江縣華陽人民公社史》(1961)、上海《七一人民公社史》、《紅色堡壘,上海楊樹浦電廠廠史》(1961)。從這些公社志的名稱就能夠得出如實放映時代特征的要素,但“文革”開始后,地方志編纂全面停止,地方史的編寫也大大減少。
(二)各地的修志開展情況不平衡
從整體上看,湖北省、湖南省方志工作開展較早,湖北出版有《浠水縣簡志》、《咸寧縣簡志》、《孝感縣簡志》、《黃梅縣簡志》、《漢川縣簡志》以及《石首縣志》、《天門新志》等13余種。湖南省的地方志編纂情況主要體現在省志的編纂成就上,以《湖南省志》最為有名,出版了《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記述》、《湖南省志·地理志》。除此之外,山東省、廣東省、北京市、廣西省地方修志工作開展良好。但要提出的是上海市僅編有《浦東縣志》一種,而新疆則尚未開展修志活動。各地編纂的地方史志參差不齊,是另一個特點。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地方志基本反映了各地的地理、政治、歷史、經濟、文化、名聲古跡、風俗習慣、人物等方面的情況,但是,由于時代的原因,地方志過多地記載了階級斗爭,對于歷史上的一些史實和自然地理記載過于簡略,加上對地方志編修的理論研究不夠,修志隊伍沒有系統培訓,所編地方志,多較為粗糙,體例不精,文風不一。
二、新地方志的大發展階段(1979年—至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地方志的編纂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工作條件。
1979年5月1日,陜西省臨汾市李百玉就《縣志應當續訂》建議恢復被文革時期強制取消的方志編纂工作。8月,建國后對于修志十分積極的湖南省又一次作了“第一棒”,率先成立了省志編纂委員會,恢復編修《湖南省志》。次年,黑龍江的《呼瑪縣志》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修成的第一部縣志。1980年7月,中國地方史志成立大會暨首屆地方史志學術討論會召開,會議通過了《給黨中央、國務院的建議書》、《關于新省志、新市志、新縣志編纂方案的建議》等文件。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全國地方史的學術會議,對于推動新地方史志工作的普遍開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這次大會之后,新方志編修工作在全國普遍開展,1983年制定的《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年中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及設想(草案)》要求各地在1985年前完成七部志中之38卷、十部城市志、65部縣志和一部專志。其中一部省志、兩部市志、九部縣志、一部專志。迄1985年3月,“全國已有二十四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約三分之一的城市,二分之一以上的縣,先后建立了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著手編纂新地方志。我國開始出現了‘盛世修志’的可喜局面?!焙D鲜〉牡谝徊渴≈尽逗D鲜≈尽芬苍诖藭r營運而生。
為更好地推動全國的修志工作,解決修志工作的實際問題,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連續在1985年、1986年兩年里,連續召開會議,對1979年以來的修志工作進行指導和總結,對成績進行肯定,就新方志的性質,體裁、文體、出版發行,特別是提高修志隊伍的素質和加強志書的科學性,作出了全面的論述。1999年,中國大陸所有省、直轄市、自治區及其所屬市、縣都成立了修志機構,當時的國務院李鵬總理曾作出重要指示:“新編地方志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定要認真做好?!蓖?0月18日-23日,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為檢閱二十年來的修志成果,在北京舉辦“全國新編地方志成果展”,“展出的省市縣三級志書近4 000部,加上部門志、行業志及其他類志書,總計10 000余部,約70億字”。這屆修志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經基本完成,形成了一項偉大事業,造就了一批人才。取得的超越舊時修志的輝煌成就簡要總結如下:
(一)志書品種系列化、成書數量多
本次修志與上一個階段不同之處在于,本屆修志以省志、市志、縣志為主體,各地都制定了修志規劃。確保省、市、縣志的編纂進度。到2000年9月,已出版省志1 583部,占計劃2 490部的64%,省志均按分志或卷出版,少則六七十部,多則150余部,省志的篇幅較之以往已大為增多。
在出版的市縣志方面,已出版市志604部,如《威海市志》、《內江市志》、《景德鎮市志略》、《柳州市志》等等,占計劃944部的64%;已出版縣志2 100部,如《奉賢縣志》、《休寧縣志》、《武進縣志》、《蕭山縣志》等等,占計劃2 447部的86%。這些出版的市縣方志為向主體志書提供資料,或向社會各界提供讀物,在編纂主體志書的同時,編纂了數量更為龐大的部門志、專業志、鄉鎮志、街道志、廠礦志、學校志、山水志,如《渦陽縣城關鎮志》、《黃山志》、《河南黃河志》、《復旦大學志》、《武鋼志》、《中國戲曲志》等等,甚至出現了拖拉機廠志之類的專業性志書。據統計,僅上海已出版鄉鎮、街道志111部,區縣專業志和部門志156部,江蘇累計出版鄉鎮志520部、專業志1089部,浙江出版鎮志68、村志46部、山水志十部、專業志1 000余部。
除上述省市縣三級志書之外,各地還編了許多準地方志性質的地方年鑒,如《河北年鑒》、《北京年鑒》、《上海年鑒》、《杭州年鑒》等等。過去沒有修過志書的地區,特別是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這次也都修了志書,方志編纂更加普遍。
(二)新觀點、新材料、新方法得到充分運用
本次修志在指導思想上,運用唯物史觀對各地的歷史與現狀進行了較客觀的記述,重點記載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地所取得的建設成就,突出人民群眾的歷史功績,糾正了舊志不重視經濟和科技的缺點,對經濟、科技內容予以較多的關注,充分反映人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如《奉賢縣志》32卷,“各門各類力求全面記述,各行各業盡量統合古今,重點放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的60多年、特別是解放后的30多年中”?!叭胫救宋锪D豐富多彩,注重反映革命先烈、能工巧匠、工商實業者等人士的活動”。對舊志中歧視、輕視、污蔑少數民族的弊端,新志本著“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各族人民共同發展繁榮”、“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原則,既客觀反映漢族人民在歷史上的作用,又全面記述少數民族開發邊疆、建設和保衛邊疆的功績。如《海南省志·民族志》中指出,“凡具有少數民族特點、特色之處的,力求詳盡地記述,多則多述,少則少述,不拘一格”。
方志的資料性是方志的重要特征之一,盡管全國各地在新修志書中資料的翔實程度上差異較大,但都比較注意新材料,尤其是1949年后資料的利用。如《海南省志·宗教志》在編寫過程中資料搜集不容易。所謂“凡有寺廟、有宗教領袖的地方都去采訪,宗教志的資料很大部分是走訪收集來的”,此言不虛。
志書的科學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編纂方法的科學性。新志比舊志更加注重運用相關學科的方法,如《海南省志》各卷別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編纂而成,其中《民族志》配有如彩色照片,《政府志》采用史書編年體撰寫而成的大事記,《自然地理志》自然概貌載地質、地貌、山脈、水系、氣候,運用了地質學、地理學、氣象學方法,《方言志》方言依現代語言學體系而作,記方言分區、語言系統、方言詞匯、語法特點,《人口志》以人口學方法在人口數、構成、密度、素質,另外運用統計表以統計學方法繪制的各種數據圖表的志書基本上每分卷都有使用。在體例上,新志突破了舊志的框框,綜合運用了圖、表、志、記、傳、錄、略等題材,豐富了志書的表現手法。在篇目設置上,有分編、章、節、目,第一層次的門類設置多樣,如《海南省志》分有建置、土地、人口、自然地理、方言、宗教、民族、民政、外事、政府、審判、檢察、公安、軍事、西南中沙群島、工業、農業、交通郵電等等諸多門類,門類的排列,或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人物,或先經濟后政治,或先環境,后人類、社會。至于門類的名稱,則視客觀存在和產業結構、學科分工而定,與舊志不可統一而語。
三、專業性修志機構的出現
雖然新中國建立后的新志書編纂工作也存在許多瑕疵,如,對民國的資料挖掘利用不夠、重文獻資料輕實地調查、重經濟輕人文、地級市志對所屬縣反應不夠等等,但瑕不掩瑜,新修方志較之以往已經有了跨越式的進步,除上面已經有所論述的之外,還有一點需特別指出,舊時的方志編纂都是由地方官主修,聘請文人,學子編纂的,解放后因政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修志體制也截然不同,專業性的修志機構出現。
1958年,地方志小組《關于新修方志的幾點意見》提出:“修志的組織,應在各省、市、縣黨委和人民委員會的領導之下,進行工作。”確定了地方黨委、政府領導,修志機構具體實施的修志體制。除多數地方成立編志委員會,支持修志工作外,因各地情況不一,修志機構的組成差異較大,有些地區有該地檔案館負責、有些地區有文教局負責、有些地區由該地區著名院校歷史系師生和有關市縣組成編寫小組等等,除此之外,新方志的編修仍然是眾手修志,各地的修志機構人數從十余人到數十人不等,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加之全社會對于此次修志都廣泛參與,人員構成更加復雜,為確保志書的質量,各地都非常重視只是編纂的規范化工作,上至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下至各縣,都制定了相應的工作條例。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指定的《新編地方志工作暫行規定》、《關于地方志編纂工作的規定》是從宏觀上對方志的指導思想、編纂原則、體例、內容、編纂方法、組織領導、出版等問題進行規定。各?。ㄖ陛犑?、自治區)的各種規定,則是遵循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的有關規定,根據本地實際而制定的實施細則,這樣,既能保證各地志書編纂有章可循,又能各具地方特色。專業性的修志機構出現,都使得新方志的編纂無論從科學性、專業性還是從規范性上,都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