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雷雨》是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評論家杜勃羅留波夫曾高度評價《大雷雨》主人公卡捷琳娜這一形象的思想藝術價值,稱她是“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
關鍵詞:《大雷雨》;卡捷琳娜;悲劇命運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103-02
《大雷雨》的作者是俄羅斯著名的作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發表于1860年,是一部非常感人又耐人尋味的戲劇作品。
《大雷雨》講述了一段愛情悲劇,美麗的女主人公卡捷琳娜嫁給了平庸無能的卡巴諾夫,卡捷琳娜在出嫁前本是個快樂幸福的女孩,可是結婚以后,她便過著一種地獄般的生活!她的幸福被毀滅了。她的婆婆卡巴諾娃整日罵人嘮叨,讓她家人的身心飽受摧殘。另一個主人公鮑里斯生活在叔叔家里,他的叔叔季科伊同樣是一個摧殘人的魔鬼,鮑里斯的生活同樣艱難困惑!然而兩個年輕主人公的心碰撞在一起,他們相愛了,可是有夫之婦在外面有了外遇是要遭到道德的譴責的,即使在丈夫卡巴諾夫出門期間卡捷琳娜的小姑瓦爾瓦拉幫著他們約會,最后卡捷琳娜還是承受不住巨大的壓力在丈夫回來后當著大家的面把私會的事情全盤托出,她的婆婆卡巴諾娃便把她關了起來。她的丈夫卡巴諾夫本是愛著妻子卡捷琳娜的,但最終也沒能幫助卡捷琳娜逃脫厄運。然而在卡捷琳娜苦苦哀求她深愛的鮑里斯帶她出走時,懦弱的鮑里斯卻沒有帶她走,而是自己一個人走掉。最后卡捷琳娜逃出了家門,跳河而死!
一、卡捷琳娜是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
19世紀中葉,在俄羅斯伏爾加河畔的一座閉塞的小城里,充滿著專橫、粗暴、愚昧和宗教迷信的空氣。人們對外界的變化一無所知,對快節奏的生活、對文明的即將到來感到一種‘世紀末”的恐慌。人與人之間到處表現出敵視、冷漠和自私,就在這樣一個“黑暗王國”里,俄國偉大的劇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把卡捷琳娜這一俄羅斯婦女的典型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她像一條清澈透明的溪水,自然中透著一股詩意,柔美中含著堅強和韌性。這樣一種天性,在這樣的“黑暗王國”里是難以存身的,她的掙扎、反抗和被吞噬的悲劇命運,揭露了當時俄國社會現實的黑暗,喚起人們對光明與自由的追求。一條充滿詩意的小溪在冷漠的荒野里悄悄流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給我們一個最明晰的印象就是卡捷琳娜獨特的個性,她有著完全屬于她自己的詩意的心理特質。她感情豐富,愛幻想,喜歡用詩的眼睛看世界,當她受了婆婆的辱罵和丈夫無端的埋怨后,她想的是:人為什么不會飛呢!為什么人不像鳥那樣飛?卡捷琳娜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感覺到清新自然,充滿詩意的人物形象。她不拘于這樣的黑暗世界的生活,她幻想著自由和快樂,她幻想像鳥兒一樣飛翔。所以她追求著個性的解放,她在追求著自由和平等,她不想就這樣生活在這個黑暗王國之中。
然而卡捷琳娜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和抗議方式受到了客觀環境和她主觀條件的局限,不可能達到爭取婦女解放、社會自由、人權平等和自覺意識的高度。但是,卡捷琳娜以死抗爭的形象深刻地反映出廣大人民群眾不甘封建的統治與壓迫,渴望自由解放的愿望。劇本反映出的婚姻自由、婦女解放和社會平等的聲音至今都是影響社會進步的一種力量,劇作家對俄國專制制度及其代表人物的一種有力抨擊也體現了作家進步的民主主義思想。
曾有一些人指責《大雷雨》的女主人公卡捷琳娜生活在一個有身份的人家,但不守規矩,企圖和情人私奔,稱之寡廉鮮恥,傷風敗俗。但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評論家杜勃羅留波夫曾高度評價卡捷琳娜這一形象的思想藝術價值,稱她是“黑暗王國里的一線光明”。杜勃羅留波夫在《黑暗王國里的一線光明》中說“在卡捷琳娜身上,我們看到了對卡巴諾娃的道德見解的反抗。”因為《大雷雨》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俄國農奴制改革前夕寫成的,故事描繪出俄國農奴制改革前夕漠視人生、窒息生機的商人和小市民的“黑暗王國”的生活圖景和人們叛逆反抗、爭取自由的社會呼聲。劇情沖突體現了當時兩股社會力量的斗爭。卡捷琳娜代表急取自由獨立的新生力量,卡巴諾娃等人代表頑固守舊勢力。沖突力量的懸殊決定了卡捷琳娜失敗的命運。
卡捷琳娜和其他生活在黑暗王國里的人不同,卡巴諾夫和鮑里斯都只是聽之任之,失去自我,任人摧殘;而卡巴諾娃和季科伊則是黑暗王國的代表,是摧殘人的魔鬼;瓦爾瓦拉自由不羈,沒有教養,然而卡捷琳娜從小所受到的教育和宗教思想使她不能夠像瓦爾瓦拉一樣。最終卡捷琳娜以死這種特殊的方式奏出對抗黑暗王國的強音。因此她的這種超凡脫俗而又清新自然并且不肯屈服的形象成為了劃破黑夜的閃電,成為了“黑暗王國里的一線光明”。杜勃羅留波夫斷言:“在《大雷雨》中甚至有一種使人神清氣爽、令人鼓舞的東西……使我們呼吸到了一種新的生命,這種生命正通過她(卡捷琳娜)的毀滅而被揭示出來。”
二、卡捷琳娜悲劇命運解析
《大雷雨》中悲劇的發生、發展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及女主人公卡捷琳娜的主觀思想和家庭教育密切相關。
盡管幼時的家庭生活和教育使卡捷琳娜在性格上具有鮮明的追求幸福、向往自由、敢于抗爭的一面,就如同“波瀾壯闊的河流一樣,它依照自然本質要求似的流著”,但卡捷琳娜同樣信仰東正教,在她性格的深層也同時染上愚昧的宗教情緒和宗法制偏見。
卡捷琳娜在同鮑里斯的愛情上,從一開始就沒有走出宗教和傳統的圈子。她雖然決心要與這奴隸的、自欺欺人的生活進行一番抗爭,然而她同鮑里斯的幽會、抗爭的暫時勝利、暫時得到愛情的幸福,并未使她真正感到幸福和安寧,并未使她能徹底擺脫宗教和傳統觀念的羈絆,并未增強最終走向自我解放的信心和勇氣。她反而仍然感到這罪孽是十惡不赦的,永遠也沒法求得寬恕!要知道,它會向一塊石頭似的壓在心上。卡捷琳娜既想追求自由、幸福,卻又認為這是一種“罪過”。這種矛盾的思想總是纏繞折磨著她,她始終未能解脫。當她丈夫回來后,壓在她靈魂上的石頭似乎變得越來越重。在“大雷雨”中,她感到了宗教的恐懼,懼怕上帝的懲罰,再也忍受不了這種矛盾的折磨和心靈上的壓力,終于當眾坦白了自己的“罪過”。可見,卡捷琳娜靈魂深處這種麻醉人、毒害人的宗教情緒和宗教法制偏見在某種程度上妨礙了她反抗性格的發展,使她對黑暗惡勢力的抗爭始終具有本能的、不自覺的性質,也在促成她投河自殺上增加了必然的砝碼。
當時的東正教不允許出嫁的女人有背叛丈夫的行為,否則就會受到譴責,并且受到上帝的懲罰。雖然卡捷琳娜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在她的家庭教育中宗教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受到良好教育的卡捷琳娜還是沒有擺脫宗教的束縛。
在俄羅斯的文學寶庫中,卡捷琳娜的名字和塔吉亞娜、安娜一樣熠熠閃光,是俄羅斯婦女形象系列中的杰出代表。19世紀初期,普希金在他著名的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里塑造了一個美麗動人的女主人公形象塔吉亞娜,她勇敢追求自己所愛的人——葉甫蓋尼·奧涅金,并大膽表白,被拒絕之后,她仍然獨立堅強。當她成為有夫之婦以后,再見昔日自己所愛的人,也毅然決然地遵從道德而拒絕了他。女主人公塔吉雅娜是普希金塑造的一個最為動人的形象,具有俄國人民的精神豐富、純潔和堅忍克制等特點。她代表著“道德”的象征,是作者理想的結晶。
19世紀后期,列夫托爾斯泰在他著名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里塑造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她公然與整個上流社會對抗,勇敢地遵從自己的意愿和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然而最后卻還是擺脫不掉有罪妻子的意識,她的靈魂一直受到折磨,她選擇了死亡。她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
塔吉亞娜是個有思想的女性,她勇敢的對自己所愛的人表白,并且遵從道德,在成為有夫之婦后沒有接受昔日愛人的表白。卡捷琳娜則是個受封建思想熏陶的人,雖然她也曾勇敢的和自己心愛的人約會,但最終她愛的人卻沒能帶她走,沒能給她幸福。最終她受到內心的譴責,主動承認了約會的事實,并且傷心絕望,跳河而死。而安娜,她敢于與封建的社會對抗,她逃離了家庭,與自己心愛的人幸福的生活,她的愛人渥倫斯基也勇敢地帶她私奔,他們去國外享受天倫之樂。但是最后安娜還是沒有戰勝世俗的偏見,最終選擇了死亡。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劇本《大雷雨》內容豐富,意義深刻,并且教給我們很多東西。尤其從女主人公卡捷琳娜身上我們學到要有反抗精神,不屈不撓,要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與自由而努力奮斗,要敢于與黑暗的惡勢力作斗爭,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不應該放棄,不能低頭,更加不能夠認輸。卡捷琳娜的小姑瓦爾瓦拉任性無理,沒有教養,通過瓦爾瓦拉讓我們知道應當尊重長輩,講文明懂禮貌,要有教養,但是在有教養的同時一定不能夠軟弱,要有思想,敢于斗爭。看到鮑里斯和卡巴諾夫的懦弱無能,聽之任之,我們從中也受到啟發,我們應當有主見,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夠對錯誤和惡勢力聽之任之,并且要堅強,不可以懦弱,只要是對的,什么情況下都應該堅持己見。人不是機器,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不可以任人擺布,任人操控,要過自己獨立的生活。而卡巴諾娃和季科伊則是以大欺小,通過他們也使我們明白人人平等,長輩應當受到尊重,但是并不能以長輩的身份壓制小輩,摧殘別人,這也讓我們知道要講道德,不可以用世俗的偏見去約束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自由的美好生活的權利。
參考文獻:
[1]任光宣,張建華,余一中.俄羅斯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鄭永旺.《大雷雨》中卡捷琳娜之死的審美意義分析[J].學習與探索,2011,(3).
[3]鄭體武.俄羅斯文學簡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4]姜菲.“試論《大雷雨》中卡捷琳娜悲劇的成因”[J].燕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4).
[5]王毓,趙海燕.文學劇作《大雷雨》人物形象評析[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