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侵權責任法》56條的規定完善了患者的緊急救治權,但是患者知情不同意的情況下,緊急救治行為是否應該進行,還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從我國相關法律對緊急救治權的規定及理論研究,國外對緊急救治權的規定及實務處理方面進行研究,繼而提出對緊急救治權的完善。
關鍵詞:緊急救治權;緊急情況;司法審查
中圖分類號:D923.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064-02
一、我國相關法律對緊急救治權的規定及理論研究
2007年11月21日,懷孕41周的李麗云在丈夫肖志軍陪同下前往北京朝陽醫院京西分院門診,醫生發現其心肺衰竭,立即將其轉往婦產科準備手術,肖志軍拒絕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醫生反復講述李麗云的狀況和必須進行手術的理由,然而,肖志軍在手術通知單上寫道:“堅持用藥治療,堅持不做剖腹產手術,后果自負?!奔本冗^程中,醫院上報北京市衛生系統的各級領導,得到的指示為:如果家屬不簽字,不得進行手術。當晚22歲的李麗云經搶救無效死亡。這樣的悲劇發生在《侵權責任法》出臺之前,肖志軍拒簽事件的發生,對《侵權責任法》56條的進步性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國侵權責任法關于患者知情同意權和緊急救治權的規定較之前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更加完善。
《侵權責任法》規定的“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有學者認為不能取得意見包括了患方知情不同意的問題,但本人不這樣認為,因為《侵權責任法草案二》中規定的是“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同意的”,現有法律仍然不能解決知情不同意的問題,像肖志軍拒簽這樣的事件仍在發生。2010年12月3日,廣州華僑醫院急診科收治了一名產婦。醫生共同的判斷是:“產婦有明顯胎盤早剝癥狀,急需手術分娩方能保住母子平安。”當醫生向產婦和家屬說明個中利害時,雖然產婦的丈夫在明白病情危險后立即簽字同意手術,但產婦依然堅決要順產。而按醫學常規和現行法律,處于清醒狀態下的李女士在輸血及手術方面是擁有優先選擇權。未獲本人首肯,手術依然難以進行。在進行反復勸說無效后,華僑醫院醫務部副主任蔡湛宇代表醫院在手術同意書上簽了名。手術分娩如期開展,胎兒最終搶救無效,死于肺出血,4日中午,李女士的身體狀況已基本恢復正常。由此事件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緊急情況下患方簽字不同意,醫院該不該不考慮患者家屬做出的決定而實施緊急救治?健康生命權與知情權孰先孰后,緊急情況下醫生有無手術決定權?
從目前相關法律規定上看,一方面要求醫方對急危病人必須進行搶救,而另一方面又要求醫方施行手術必須取得患者或家屬簽字同意,緊急救治權和知情同意權在特殊情況下的沖突彰顯出來。丈夫拒絕在手術單上簽字,導致孕婦及體內胎兒身亡的事件中,丈夫知道妻子不進行手術就有生命危險,即使在醫務人員再三告知時間緊迫,還是堅持拒絕手術?;挤叫惺沽酥橥鈾啵艞壛吮痪o急救治的權利,錯過手術救治的時間造成患者及其胎兒的死亡。緊急搶救手術有別于擇期或者限期手術,考慮是否決定手術的時間直接影響病人的生命,所以患者緊急救治權的保護非常重要。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卓小勤認為,目前中國的相關法律框架比較完善,合理患者知情同意權才是患者最根本的權利,強制救護權的口子不能開。王趙平認為醫生在緊急情況下享有強制治療權,強制治療權的行使不是對自主決定權的否定,實際上是對患者自主決定權的補充。本人認為,我們可以從權利位階理論出發,為了最大限度上保護患者的利益了,在緊急情況下優先保護患者的緊急救治權。另外,依照民法通則緊急避險理論,風險應由受益者承擔,即醫院不承擔緊急救治行為后的風險。
二、國外對緊急救治權的規定及實務處理
在美國、英國、德國都有類似“肖志軍案”案件發生,1992年英國上訴法院審理的患者拒絕輸血案?;颊呤且幻延?4周身孕的孕婦,因交通事故受傷被送進醫院,由于患者的母親是一名基督徒,患者不同意醫生為她輸血。由于當時情況非常危急,醫生還是沒有顧及患者的反對為其進行了輸血治療。最終法院認定醫生輸血搶救的行為是合法的。原因在于由于當時的身體狀況和受其母親的不當影響,患者已不能作出一個正規意義上的決定。英國上訴法院唐納德遜(Donaldson)法官是這樣評論該案的,如果需要采取治療措施,而患者沒有作出選擇或者不適合作出選擇,例如在緊急情況下,從業者為了患者的最大利益,根據其臨床診斷采取的治療措施是合法的。
美國俄亥俄州《征得同意的治療》規定患者的緊急救治權問題,“如果聯系不上監護人或配偶,或者監護人或配偶拒絕做出決定,緊急手術仍然可以進行,但需要主管醫療官員的書面同意,并經過法院的同意,如果來不及獲得法院的同意,醫療主管官員可以決定,事后五天內向法院補報材料?!边@樣的條款非常明確地給了醫院權利和責任進行緊急手術,即使在拒絕簽字的情況下,他們也有這樣的權利和責任。美國的法律給了他們這樣的權利,在需要緊急手術的情況下,不需要家屬的決定權,他們就有權和責任實施手術。美國的法律將人的生命健康放到更高的位置,生命健康權是一切權利之本,應該獲得法律的支持和保護,危急病癥的特殊性便成了阻卻醫療行為“違法性”的法定事由。
德國采取病患之最大利益原則,醫生實施急救有法律依據。德國《基本法》第2條規定,人人有生存權。德國刑法規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險或困境發生時需要救助,根據行為人當時的情況急救有可能。尤其對自己無重大危險且又不違背其他重要義務而不進行急救的,處一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醫生不能為了遵守規定而放棄良知,因為一些法規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有可能存在漏洞。在德國,如果因為遵守某些法律規定而導致了不必要的人員傷亡,那么這條法律肯定會引起大討論而加以修改。德國司法實踐認為,如果患者監護人做出做出的決定不符合患者本人的最佳利益,醫務人員可以忽略其做出的不同意決定,請求法院強令其同意治療。
三、對我國緊急救治權問題的完善
我國緊急救治權的行使還存在一些障礙,為了更好地保護患者的益利益,應該對緊急救治權問題進行完善。通過醫生干預權的合理行使,構建司法審查制度,醫療機構負責人或授權的負責人決策權的有效行使,完善“緊急救治”醫療救濟制度等方式進行。
1.醫生干預權的合理行使
醫生使用干預權是否合乎道德關鍵在于使用干預權來否定患者自主權利是否正確和必要。一般情況下,醫療行為應考慮符合多種原則的要求,而當諸原則之間發生根本沖突時,應首先考慮主要原則。在生命價值原則、有利無傷原則和患者自主原則這些涉及患者個人健康利益的原則中,生命價值原則是第一位的有利無傷原則次之;而在個人自主原則和社會公益原則之間,社會公益原則是首先要確保的,因為他代表了更廣大社會人群的健康利益,這是主要原則。因此保證和維護主要原則的情況下,否定個人自主原則中的知情同意原則,使用醫生干預權有其倫理依據。
2.構建司法審查制度
肖志軍拒簽事件關鍵的問題是由于制度的原因醫院沒有去搶救。顯然,程序導致了公民的基本生命權利被忽視,剝奪了其獲得救治的基本人權。公眾對于這種法律規定的患者知情同意權代理行使的程序所造成的結果是無法接受的。在處理類似問題時許多英美法法系國家通過司法審查制度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構建審查司法機制,在窮盡所有的救濟手段后,由法院最終對患者最佳利益做出衡量,并對決定能力進行最后的認定。這樣,不僅能使醫生專致醫療,而且還可以切實保障患者權益,穩定醫患關系。有些學者認為司法審查耗時過長會延緩醫療搶救時機。但在特殊情況,我們應當區別對待,對于類似的緊急事件應當課以司法審查機關提高效率的義務同時盡可能地簡化審查的程序。由此,法院的裁決的終局性,以司法審查作為最后救濟,可以避免矛盾,也更為公正、易被接受。
參考文獻:
[1]王麗娜.他人代為手術簽字與患者知情同意權的法律沖突與協調[J].經濟與法,2010,(1).
[2]顧加棟,米永剛.侵權責任法與知情同意立法的日臻完善[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