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衍在《芳草天涯》中塑造了三個不同的女性形象,這三個女性形象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也代表著不同的生活群體。本文通過對這三個女性形象的分析,在分析夏衍對這些生活在不同層次的女性的態度的同時,也探尋出在特殊的戰爭年代女性的心理特點。
關鍵詞:夏衍; 《芳草天涯》; 女性形象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107-02
夏衍的《芳草天涯》是一部在四五十年代飽受爭議的劇作。在這部劇初登舞臺之后,就受到了延安部分學者的批判,認為作為文藝界領導夏衍的《芳草天涯》的演出是完全不合時宜的。1945年末《新華日報》副刊曾指出《芳草天涯》是:“‘非公式主義’的莫名其妙的讓人糊涂而不讓人清醒的東西。”①《芳草天涯》沒有與當時的政治相結合,婚姻戀愛在人生中的意義被夸大了,而解決戀愛婚姻問題的思想也是錯誤的,這樣的批判觀點一直持續到1959年何其芳評《芳草天涯》的文章。但是一個真正的現實主義劇作家的作品總是與自身所處的社會背景有密切聯系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性格也是體現一個階層人民的悲歡離合的。不管作品中所敘述的是轟轟烈烈的大事還是平凡瑣碎的小事,都是與時代息息相關反映一時代思想的。所以,現在看來,夏衍的這部劇作是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的,尤其是在劇中對于女性命運和抉擇的描寫,引發了人們深深的思考,同時其中也蘊含著女性解放的思想。
首先看這部劇的名字——《芳草天涯》,給人的第一直覺這是一部與女性命運有關的劇本:“芳草”本身是女性的代名詞,“天涯”又好像讓人看到了女性在生活中的四處奔波和漂泊,是女性如何選擇生活,如何選擇命運的象征。果然,通讀完整個劇本,發現整個劇本就是講三個女性命運的故事。
夏衍在《芳草天涯》中為我們刻畫了三個不同的女性——孟太太、孟小云、石詠芬??梢哉f這三個女性代表了三個女性的群體,這三個女性的群體的人生觀、世界觀、愛情觀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這三個女性的群體又有著相同點:她們都是善良的,富有愛心的,堅強的,同時也是受著男權社會壓制的女性。作者在作品中對她們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支持與贊揚。
孟小云是先進女性群體的代表。她活潑聰明,鮮麗而又充滿著智性。她的每次出場都會使人感覺到周圍的空氣有了靈動,再死氣沉沉的環境也有了活潑的生命跡象。難怪知識分子尚志恢第一次見她便“不禁地站起身來” 。②孟小云有著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她不拘泥于世俗對于女性的傳統要求,認為自己可以有男性朋友,可以跟異性進行正常的交往。她敢于追求自己喜歡或自己認為對的東西:追求自己的專業學科,追求自己的理想,選擇自己的道路……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孟小云是一個有思想的新女性,并且她有著時代的使命感,知道以天下為己任。在戰亂年代,她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關系逃到安全的地方去,但是她沒有,她參加了服務隊,給難民們分送茶水食物,完全不顧自己的安危去幫助大多數需要幫助的人。無論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孟小云總是保持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并且她也深深的思考著生活中的問題,尤其是當她發現自己愛尚志恢的時候,她也痛苦著,也在艱難的抉擇著。她說:“我很怕。我怕每一個男孩子,我怕每一個女人……一個人為什么要這樣苦啊?什么事情都得壓在心里,誰也不能坦白,不敢坦白,一個女孩子的苦處,誰也不會懂的,被人愛,被人捧,一切全是被動的,可是有一天,鬼使神差,主動的對一個人發生了感情,那就是罪惡,就是對另一個的傷害……”但是,最終,孟小云還是理智的,她放棄了對尚志恢的愛情,沒有破壞別人的家庭,這是一種自我意志的體現。她愛尚志恢,這是她敢于破除社會的保守性,勇敢的對自己愛情追逐的自我精神,但是在這自我精神之外,她還帶有更多的道德意識,就是這種道德意識讓她控制住了自己,對于尚志恢僅僅是停留在了精神愛戀的層面,最后,她還是努力的將尚志恢夫婦送到了安全的地方,并給予了深深的祝福。有評論認為:“這種尊重別人的愛情或幸福,不惜犧牲自己的觀點本身到底教育了人什么呢?其實最后不過是宣傳個人的愛情或者幸福很神圣很重要而已。”①但是我們這種自我犧牲精神也正是新時期女性覺醒的標志,她們知道在生活中,愛情不是一切,她們更愿意為自己所愛的事業來奉獻自己。同時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于孟小云是有贊同感的,孟小云身上這種現代女性的勇敢精神和犧牲精神也是作者所認同和贊揚的。
以孟太太為代表的這個女性群體可以說是傳統的女性群體。首先是她的名字:孟太太,就透露著傳統的氣息——沒有自己的名字,僅以丈夫太太的身份出現。她看不慣現代女性孟小云的種種做法。對于自己侄女跟朋友的來信采取諷刺的態度,她自己也說:“太太們上了一點年紀,對年青人的——特別是對年青男女關系,總是看不順眼……”她還以固有的傳統眼光去看現代的男女關系,對于年青人的聚會、唱歌采取嘲笑和不解的態度:“那一晚,她唱了一支‘丈夫去當兵’,真好,可是我說呀,云小姐唱這個歌,聽起來,總有點不很好受……不是嗎?云小姐還沒有配親,怎么好意思唱什么‘丈夫’呀‘老婆’呀的話呀?”這是一個在男權固有文化環境下生活久了的太太形象。這個太太能夠很好地持家,也正是因為家庭將她的思想禁錮住了,使她永遠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泵咸褪沁@樣一個生活在傳統封建社會中的典型,雖然她受過教育,但是社會生活環境使她逐漸的落后。但是孟太太是一個善良熱心腸的女人,她熱情地招待有困難的尚志恢一家,為了幫助緩和尚志恢和石詠芬的關系,還主動提出給石詠芬過生日,雖然她愛嘮叨、愛抱怨,但是她的抱怨總讓人覺得很親切,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在混亂的逃難局勢中,她主動幫助產婦生產,也能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雖然她思想上有著種種的不足,但是,這些不足可以說是她受過的教育和那個社會造成的,這些不足也不能掩蓋像她一樣傳統女性中的優點。
石詠芬是一個矛盾的女性。可以說在現代社會,這種矛盾的女性很多。首先,她接受過新式教育,可以被稱為一個新女性。在早年她也曾活躍過,參加過運動,她與從國外留學歸來的尚志恢是因為相互的愛,相互的吸引而結婚的。她也曾有著新的進步的思想。但是她的新思想就像是流星一樣一閃而過。進入婚姻家庭的石詠芬慢慢地與社會脫軌了,慢慢地與新女性背道而馳了?;趥鹘y思想意識的決定,她內心更多的是服從了傳統觀念對女性性別的定位,她失去了獨立個體的身份自覺地將自己當做了丈夫的附庸,心甘情愿地接受著男女不平等的現實。當尚志恢與這樣的她距離越來越遠時,她更多的是對于家庭、對于婚姻、對于丈夫的抱怨,也正是她的不停地抱怨和與尚志恢的爭吵導致了尚志恢的離家出走,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尚志恢與孟小云的愛情。石詠芬的種種落后的表現與孟小云的新女性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石詠芬被困在了婚姻家庭的圍城中,天天關心的僅僅是油鹽醬醋茶,并且她也認為生活中無非就是要關心油鹽醬醋茶。她認為:“人家客人來了,有什么不周到了,看不順眼,嘴里不說,心里還不是在罵,瞧,這家的太太,什么規矩也沒有?!薄啊扇思抑v起來,還不是我的晦氣,瞧,這家的太太,什么事情都不做,連個家都管的亂七八糟。”……這些抱怨無一不是傳統封建婦女的想法:結婚了就應該在家里做個賢妻良母,應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持家上,給家里掙錢是男人的事,家里生活的不如意也是因為男人沒本事……這些傳統的“從夫”觀念讓石詠芬從一個有著新思想的善良的女性變成了一個喋喋不休的怨婦。當她知道尚志恢想離開自己時,又說:“你要我走?離開你。對么?我偏不,哼,沒有這么便宜!”這是一種典型的以夫為天的想法,丈夫是自己的一切,雖然抱怨,可還是不能離開丈夫。但是,我們應當深思,是什么造成了石詠芬這樣的女性呢?可以說石詠芬是悲劇的,在石詠芬身上我們看到了魯迅《傷勢》中子君的影子。同樣的,子君也是個由先進女性蛻變成“庸婦”的女性,但是這種“庸”更多的是由那個男權社會造成的??梢赃@樣說,結婚前男人們看重了女性的進步思想,他們認為結婚后女性們應當繼續先進,可是女性結婚后就進入了家庭,在社會中發展的機會越來越少,甚至被剝奪,自然,女性就落后了,男性不理解,不知道為什么曾經的那個先進的女人會變成這樣,于是,逐漸的,誤會、沖突就這樣產生了,子君是這樣,石詠芬也是這樣。進入婚姻后的她們一旦與社會分離了,傳統女性的思想就明顯地暴露了。以夫為天,以家為一切的思想頑固地占據在她們的腦海中,使她們從先進一下子就退回到了落后。但是這些變化卻得不到男性的理解,最終造成了子君與石詠芬悲劇的是這個男權的社會。雖然石詠芬后來在孟小云的鼓勵下振作了起來,看似重新走向了社會,但是,一旦在社會中受挫,不難想象,她怨婦的本質依然會明顯的暴露。這里也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命題:單靠男性們改變女性思想來達到女性解放、社會解放,可行么?所以,石詠芬也好,子君也好,都是時代的悲劇。
夏衍說自己是帶著淚來敘述“人生的這些愚蠢和悲愁的?!蓖瑯?,我們讀者也是帶著淚在審視劇本中的女性。雖然這三類女性在夏衍的這個劇本中都被刻畫的那么生動傳神。進步的也好落后也罷,這些女性就形成了一幅群芳爭艷的場景。這些女性的命運最終都走向了光明,走向了美好,這是左翼作家夏衍的一貫手法,但是這些女性的命運依然會引人思考: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女性應該做什么?女性應該如何去改變自己的地位和命運?這些命題都深深地埋在了劇本的表面下。
參考文獻:
[1]中國現代文學館編,劉亞鐵選編.夏衍文集[M].北京:華夏出版社.
[2]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3]陳堅.論《芳草天涯》[J].中國現代文學叢刊,1982,(11).
[4]陸蕓.透視現實情愛的悲愁———論夏衍多幕劇《芳草天涯》.戲文, 2001,(1).
[5]王鳳仙.論夏衍《芳草天涯》中的女性敘事[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