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形勢瞬息萬變,前蘇聯的解體使蘇聯人民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都因此付出沉痛代價,無不令我們惋惜感慨,但更值得我們思考和警醒的是蘇聯的失誤和紕漏何在。本文試從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方向入手,分析研究,以期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現實意義。
關鍵詞:意識;作風;管理;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D5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158-02
前蘇聯,曾經第一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泱泱大國,忽然在二十世紀末一夜之間分崩離析,這無疑是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炸響的一聲驚雷,它使正在熊熊燃燒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烈焰遭受到了自開創以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挫折和質疑。然而現在我們重翻這段厚重的歷史,反思其失誤,比照我國在社會主義實踐的方方面面,意在加強和改進我國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這也正是這段歷史留給我們的不能無視的財富。
一、“欲木之長,先固其本”——
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政教育的理論基礎地位不能動搖,并應不斷開拓創新,在實踐中務實和強化核心理論,緊跟時代脈搏。
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思想政治教育最堅實的理論基石,它是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及航標。然而值得我們警醒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并不是不顧實際情況的生搬硬套,也不是唯馬首是瞻,禁錮于教條之中,而是要不斷推陳出新,以馬克思理論為基石結合本國的實際特點,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貫,不斷在實踐發展的過程中與時俱進,不斷開創理論新戰線.否則,就會像前蘇聯一樣長期陷于左傾教條主義的圖圈之中。前蘇聯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盛行,使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彌漫著空洞、萎靡頹廢之風,使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優秀理論品質蕩然無存,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漸變成了脫離實際的空洞說教,嚴重危害了黨內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開展。因此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除了進一步牢固樹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重新恢復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自覺揭示出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不僅開創了鄧小平理論的偉大體系,而且在十三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系統的科學理論,使思想政治教育重現生機與希望。
現在對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學習領會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和創新,并以此為思政教育提供的極為豐富的理論素材的真諦,同時及時把黨在長期以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吸收過來,不斷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徹底擺脫“左”傾教條主義的消極影響,改變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黨的理論前進步伐滯后、不相協調的局面,增強時代氣息,體現當代精神,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欲國之強,先修其身”——
黨是國家和人民的先行軍,處在新時期只有加強和改進黨的自身建設,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承擔領導使命。
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核心,肩負著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及黨中央方針政策并把其灌輸給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使命。黨在其自身狀況建設的過程中,是否能保持其先進性,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代表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將直接決定思想政治教育在群眾工作中所發揮的功效及取得的成績。
黨在成立之初在其自身建設上的苛刻要求,為我們黨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質優秀、道德品質高尚的領導干部,適時有效地擔負起了我黨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使命。但是目前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沖擊,我們黨中一些意志薄弱的黨員干部經不起糖衣炮彈的誘惑,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共產主義的追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唯官主義”在黨員干部中盛行,甚至出現了有些干部子女公然叫到“我爸是李剛”,這些現象的出現無不對黨在群眾中的形象造成了極為消極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吸取前蘇共亡黨亡國的深刻教訓,教育廣大黨員干部時刻牢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樂民之所樂、憂民之所優,如此方能遏止腐敗現象的蔓延,保持黨的先進性,避免黨群分離,使我黨在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身先士足,以身作則,實現中國共產黨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三、“欲流之遠,先浚其源”——
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新領域,致力于加強思政教育理論體系的完善。
理論與實踐是兩個并蒂而生、相輔相成、互進互助的孿生子。千百年來,人們積累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及無數零星、分散的理論認識,尤其是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工人階級思想政治教育極大豐富了人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積累的豐富實踐經驗亟待升華為先進的理論知識,而各流派的思想觀念也有必要對之進行系統科學化的分析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學科建設已成為時代發展的要求。與此同時,也只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才能使我們進一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從而避免像前蘇聯因理論認識上的模糊而導致混淆思想政治教育與學術研究、文藝創作等活動界限的失誤。與此,我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曾出現過因缺乏科學的理論研究與指導而導致的與前蘇聯類似的“左傾”錯誤,造成黨內思想混亂。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徹底清算了黨內思想錯誤,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建設作了探討并加以批示。在各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體系已基本形成,有效地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偏離理論基礎,造成的指導失誤。但是因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時間太短,還存在許多不完善之處,建立體系嚴整、內容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學,仍然是擺在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及理論研究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四、“欲增其效,先變其法”——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時刻體現尊重個性,即教育的人文關懷。變革以往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認同度。
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自一開始就深受前蘇聯的影響,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任務的設定上出現了整齊劃一、無視個性差異的傾向。在教育方法上也出現簡單粗糙,“走過場”之類的形式主義大行其道。特別是在“文革”期間。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及時審視自身錯誤,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模具化”的做法,使思想政治教育中刮起的形式主義惡風得到控制。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式主義的傾向仍然存在,注形不重效的理論學習、宣傳還比比皆是。形式主義的做法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就此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關鍵是要有吸引力和實效性。形式主義的宣傳教育,盡管也費了力氣,但是收不到效果,達不到目的。”①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斷克服形式主義,提高工作的時效性。
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再拘泥于舊思路,而是要大膽探求新思想,新路子。時代的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任務、內容、渠道和對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簡單局限于重復老的方式方法,不但無助于新問題的解決,而且可能適得其反,事倍功半。因而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既要繼承和發揚過去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好的傳統好的經驗,又要大膽在新的實踐中探索新的途徑、方法、手段,積累新的經驗”。為此,廣大的思想工作者進行了不懈探索,通過吸收其他各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社會學領域、心理學、行為學領域。同時通過與現代高科技手段相結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在智能時代應有的影響力和創造力。
五、“欲成森林,先育其苗”——
對青少年的思政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同樣的也是重中之重。那么就要在青少年思想理論教育工作中體現出預見性、針對性、實效性等特點,引導并實現青少年向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轉變。
其一,要正確認識學校思想理論教育在青少年工作中的重要性、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每一個執政黨地位的鞏固程度是與廣大青年學生對其所擁有的認同感和追隨度相密切聯系的。青年是整個社會組成部分中最具有可塑性的群體。江澤民同志曾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只有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二十一新世紀,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千變萬化,物質財富急劇膨脹的時代。如何在社會大轉折的背景下實現教育工作的雙重現代化任務,即讓成熟的年輕,讓年輕的更有活力,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呼聲。與此如何實現社會賦予學校倡導的價值觀與青少年學生自身的價值思想產生共鳴,并朝向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這是我們面臨的十分嚴峻的新話題。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充分地認識到青年學生的建設的力量,變革的力量,加強對青年的教育引導,實現他們對我國社會價值屬性的認同。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既不割斷歷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時代,又不超越階段,使我們的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其二,思想理論教育工作者要時刻肩負起“領路人”的責任和使命。學校是一片大海,每一個學生是一艘小船,要想從此岸邊順利地劃向成功的彼岸就需要一個牽引者,因此,每位思想理論教育工作者就扮演了“領路人”這個重要的角色,他們得深入青年學生群體中去,仔細分析研究青年學生在思想道德及生活、學習方面呈現出的復雜性、多變性和深刻性等特點,積極做以引導和解決的工作。新時代的青少年學生開放、獨立、自我,對社會主流價值思想盲目排斥,又受到西方價值感的沖擊,造成自我思想混亂。這些現象都較為普遍地存在著。因此,我們應采取追根溯源的方法和手段,剖析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找到問題的“源”,并有的放矢地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價值引導,避免前蘇聯在這方面的失誤。我們在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應變灌輸為說服,變強制為引導,積極獲取學生的理解和認同,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來增強理論教育的說服力,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現階段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去教育學生,使學生從切身的感悟中認同理論的正確和偉大;同時,要特別注重激發青年學生內在真善美的良好精神品質,啟發他們做“四有”新人,使學生在認識、學習和實踐正確思想、道德的過程中,自我接受、自我確認和自我內化。
其三,不斷加強青年學生的集體觀念,使社會化大潮中不斷涌入新鮮血液。青年學生是黨執政的群眾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加強青年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對其進行有效整合,才能成為整體性力量,不然就像一盤散沙,各自為政。除了社會法律法規的約束力外,學校應充分發揮校規與團組織的作用,實現縱橫,內外的有效多樣化聯系,使學校成為青年才俊們的匯聚地與凝聚點。總之,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學校會把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播散到新青年的心靈和精神中,相信在社會主義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必將開出最絢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王春英.歷史回眸——對前蘇聯思想政治教育失誤的當下解讀[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04).
[2]于林平.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較及辯證和理性思考——以美國、日本、前蘇聯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04).
[3]陳睦富.關于前蘇聯思想理論教育的反思[J].咸寧學院學報,2004,(04).
[4]葉書宗.蘇共思想教育工作的失策與蘇聯劇變[J].探索與爭鳴,2006: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