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逐步走上現代化軌道,作為文明社會標志的法治也要步入現代化。面對轉型期的腐敗問題,法治是最好的亮劍。用法治現代化糾正權力的異化或者說謀私行為,是最好的選擇。保障人權的意識和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權利本位思想深入人心,用權利遏制權力,用法律來保障權利的同時,制止濫權行為,也是法治以人為本思想的價值體現。現實實踐層面上,憲政制度、政治改革、司法公正等制度的完善,讓法治具有可操作性,從理想變為現實。
關鍵詞:法治現代化;權力;反腐敗
中圖分類號:D630.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062-02
一、法治現代化釋義
“法治”概念的討論已久,亞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論應該是廣為大家所接受的,在其經典論述中確立法治應該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①雖然經過時代的演變,但是對法治的核心含義還是為大家所共識的:在良法前提下,確立法律在社會調整體系中具有最高地位,任何人、任何組織都在法律之下,沒有超過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刻變化,是文明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交替進行的過程,是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競爭?,F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產力(效率)的解放”。經濟層面上是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層面上是民族國家的建立、憲政民主在世界各國的確立、生產的科學管理;社會層面上是奉行個人原則和利益機制;文化層面上是祛魅化與世俗化。
法治與現代化的結合,是伴隨著市場經濟建立,社會經濟社會變革而產生的。社會的文明進步必然要體現在法治的文明,人們的糾紛解決方式從“從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到遵循程序,訴諸法律,可以說是人類的文明,促成法律的誕生。考量中國,直到近代也并不存在純粹意義上的法治,沒有以法律至上、權利本位為精髓的“良法”,只是有形式上具有合理性的法律。它主要為官僚體制服務。但我們不能否認近代法律改革的重要意義,傳統的宗法禮教法制觀已被動搖,新興的公平、自由、權利、秩序的法治價值已深入人心,為進行法治社會建設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法治現代化對反腐敗的意義
(一)讓權力服從法律
權力最初的含義是一種支配人的力量,在政治國家領域,權力特指國家權力。我們考察權力的魅力所在,權力是政治國家中最重要的資源,背后代表著重大的政治利益。在市場經濟社會,權力往往被異化為一種社會經濟資源,讓許多人為了逐利而爭權或者濫權。法律作為文明法治社會最有權威、最有說服力的調整手段,在權力被扭曲放大的過程中是不可以袖手旁觀的。首先,法律通過合理分配權力,為權力正名。一般來說,國家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的政體和國體,這個規定本身就是在分配權力。作為民主國家,將公民意志完美外化的最佳途徑就是通過憲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權力的合憲性。“從民主和法治的實踐來看,把憲法作為一種固定形式化程序規則是一種趨勢。在這種程序規則中,權力在形式上來源于憲法,因而受憲法制約,即權力的合憲性。這種憲法實際上成了權力運行的客觀化特征?!雹谄浯?,法律為權力行使確定范圍和界限。市場經濟實際是法治經濟,資產階級為了防止權力擴張影響自身獲利已經使勁渾身解數控制權力,但是最終還是最理性、最規范化的途徑——法律。法律在配權過程中,就確定權力運行范圍,利用制衡原理,讓各個權力之間相互牽制,從而實現政治國家各個領域范圍內利益的均衡。最后,法律為權力設定嚴格的程序。一致致力于追求實質正義的中國法學,牟然回首時,卻迷惘了,用什么保證實質正義,那只能依賴程序了。遵循了嚴格的程序,
(二)讓權力讓位權利
中國一直以來,民主政治行進過程,權力觀念總是或多或少的影響著人民的思想解放。相對于西方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原發式的思想解放運動,中國的民主思潮來的不僅晚些而且應有的主力軍——資產階級,因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環境中發展不夠充分,所以政治上的意愿表達的也難以做到徹底的民主化。中國無產階級專政接過歷史的重任,迎來新中國的時候,卻因為歷史任務使然,不能餓著肚子空談民主,民主的進程雖然在行進但客觀說有些減緩了。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權利意識不斷沖擊著濫權現象,權利與權力激情碰撞讓我們又重新思考真正法治社會要以什么為本位來重塑法的精神,彰顯法的價值。首先,要明確權利本位其實是“義務本位”的對等概念,中國學界一直圍繞著權力與權利展開討論,其實質是想遏制國家權力,保護私權利,這也是市場經濟對法治的根本要求。其次,以權利的擴張遏制權力的腐敗。權利的不斷擴張源自于人們對自身生存狀況的不斷反思,要求完善自身生存狀況。在權利與權利碰撞時有義務作為調節。但是權力可以為社會服務也可以為私人謀利。著名的“阿克頓定律”:“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孟德斯鳩也在《論法的精神》里說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雹偈袌鼋洕?,每人都是一個經濟人,經濟越發展每人要求的自由、財產不受侵犯、人格等等權利越廣泛,而這些是不容公權力踐踏的。現代法基于對人生存和發展的意義而言,都比較一致的以權利為本位,構建法治國家。最后,控權在現代法治中得到了普遍的價值認可。現代的文明國家都將分權和制衡作為憲政的靈魂。美國確立了三權分立制,英國確立議會制,國家守法原則,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國家責任寫進憲法。中國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十五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權力制約機制。伴隨著《行政許可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系列法律出臺,規范國家權力,制約國家權力已成為共同的價值取向。
(三)讓權力回歸到職責
控權理論下,必然回歸到權力與權力的關系領域,這樣職權與職責誰為本位的問題不可回避。民主法治國家中,現代法律都較為一致的將職責作為本位設計權力制度。首先,賦予權力的意義實質就是要承擔職責。追究國家權力產生也是社會本身不能有效解決利益沖突而讓位于國家機器來管理和鎮壓,是為了更好維護社會秩序,謀求全社會的整體利益。當前市場經濟中,高收益總是伴隨著高風險。政治領域中,權力越大意味著職責越大,政治的風險越大。腐敗的權力意味著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無情侵占,必然顛覆社會秩序,從而錯失社會賦予國家機器職責的本來意義。其次,以職責為出發點,有效控制權力擴張。職責是職權存在的合理性依據,是確定職權范圍和限度的標尺,是職權存在的價值目的。在這個思想指導下,何為越權,何為濫權,社會大眾會有最基本最直接的判斷,以職責作為否定性界定,也是制約、控制權力最根本的法律武器。最后,社會轉型期,以職責構建權力機制,有利于社會管理。當前,創新社會管理是一個熱點問題,從權力設置目的來看,是社會讓國家集中履行社會需要的職責,客服人類社會利益沖突,引導社會有序發展。社會轉型期,中國的社會突發事件增多,社會管理成為新課題,立足于職責需要配置管理職權也是國家政治制度改革的一個重點問題。
三、以法治為基礎建構反腐敗機制
(一)建立現代化的憲政體制,彌補違憲審查的空白
憲法是一國的根本大法,地位毋庸置疑。在現代法治社會中,憲法又是政治國家同市民社會②所簽訂的契約。商品經濟到來的時代,市民社會對政治國家的態度可以說是“又愛又恨”。一方面市民社會發現自己必須讓位自由給國家機制,以尋求秩序,確保經濟上既得利益;一方面痛恨國家權力的邪惡本性,唯恐侵犯自身利益。憲法一方面賦予國家權力以合法外衣,一方面又明確規定私權利的不可侵犯,這讓市民社會看到了曙光,即憲法是滿足他們“又愛又恨”理性需求的最好載體。中國憲法雖然是具有現代形式的成文憲法,但是總是在價值理想和現實需要間搖擺,一些規定看似合理但是又很有保留。篇幅有限,不在舉例,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國家已經意識到要從人民在社會生活和國家政治生活中主權地位出發來完善憲法,突出對基本人權的保障,逐步開辟中國現代化的憲政之路。
“孫志剛事件”和《收容遣送辦法》的撤銷促使大家對中國違憲審查制度進行熱烈討論。中國的違憲審查從模式上說,是由立法機關進行審查;從審查方式上說,是事先審查和事后審查兼而有之。中國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解釋憲法并監督憲法的實施,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立法法》中也有相應的更加具體的規定,這就明確了違憲審查的主體。但缺陷也很明顯:一是很不完善,比如沒有規定審查的期限和審查后可能產生的法律責任;二是在實踐中,本來非常重要的事后審查權未被真正行使過。所以但就違憲審查制而言,中國法治還要有一段路要走。
(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支持正當權力合法化
我國正處于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時期,舊的體制打破了,新的體制又不完善,腐敗問題的易發多發。注重預防,就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堅持以深化改革統領預防腐敗的各項工作,在完善市場機制,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的同時,加強政治領域的改革,規范黨和政府行為。黨領導經濟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動立法,營造良好的環境。政府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運行特點,主要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經濟活動。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集中精力抓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在政治領域,重點是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形成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并通過法律將這些權力確定下來。
權力服從法律最終目的是為了到達法律和權力的同一,從而給予權力合法化支持。合法權力是從正面樹立權力運行規則,掌權者、行權者才有依法行使權力、依法管理控制權力的法定依據,才有工作中的高壓線。國家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機關組織法時要充分考慮以下幾點:一是根據職責賦予必要的職權,任何超越法定職權的行為都是不合理的。二是慎重授權,本著盡量不授權的原則,在不得不授權的情況下,要依據職責需要適度授權,并且授權機關要適度監督。三是從權力侵略或者擴張的本性來講,凡是法律規定才可以行使,否則定為濫權行為。這點原則可以說是不容商榷的。從而嚴格國家權力運行范圍,嚴防權力越界運行。在這里,從合法權力的角度,凸顯法律控權的社會效益,增加濫權的成本,讓有權之人三思后行,遏制違法行權行為。
(三)確立司法權威,促進司法現代化
人們對司法的敬畏是伴隨著民主進程而逐步累加的,所以司法在社會的權威地位確立也是社會法治文明的標志。司法權威是指司法機關、法官、司法過程、司法裁判結果都得到廣泛尊重和執行的權威。從概念構成上看就知道這個歷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個系統復雜的社會工程。司法權威由于其文化價值與社會正義價值觀具有一致性,符合全社會對司法正義的期盼,雖然任重道遠,但廣大的社會成員都愿意致力于建設高度認同、信任度高的權威的司法制度。首先,司法權威意味著司法機構及人員具有社會權威性。這樣,從客觀上對司法機構的廉政建設以及法官、檢察官等司法工作人員的清廉要求提出新課題,這是今天反腐敗的重點工作之一。作為居中裁判的機構或人員,如果有污點,給社會造成的惡劣影響甚于行政違法行為,因為司法裁判往往是當事人作出的最后一個選擇,而且成本很大,也是社會正義防線的最后一環,如果失守,政府形象可以說一敗涂地。其次,司法權威意味著公正裁判得到公正執行,解決執行難問題。既然是公正的裁判,當事人從心理上容易接受,但現實中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自覺服從公正裁決的,制度上的建設不可缺少,將公正性要求與司法機關建設結合是司法執行權威的必由之路。最后,司法權威也要全社會成員對法律普遍遵守。公民的法律意識不斷覺醒,司法觀念逐步成熟,更加合理規范的運用法律武器保護合法權益等等,總之,民眾的參與是司法權威的基礎工程。
結束語
伴隨法治現代化的演進過程,立足于社會轉型期的現實,反腐敗的形勢嚴峻化,法律是文明社會根治腐敗的有力武器之一,依法嚴懲腐敗是法治社會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