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體現這一教育目標,就此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幸福;幸福生活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175-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擔著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一直以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優秀人才,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政治保障。就此而言,各種知識包括道德知識、法律知識、政治知識等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不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呢?同時,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不一樣,那么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素質和就業能力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內容,但是也算不上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標。還有一些提法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重點應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職業道德教育、德智體美綜合素質(包括人格素質、精神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職業素質、健康素質、身份素質)。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應為:適應能力、自我學習全面學習終身學習能力、分析與價值判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實踐和創新能力。也就是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全面的人才。但這個目標能夠達到嗎?所以綜合看來,這些提法有的過低,有些過高都不能夠很好地定義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那么,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追求什么目標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人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和對社會有用之才為自己的目標,而充盈完滿的人格、健康的體魄、歡愉的心靈與得到社會與他人認可的道德修養就是幸福的必要條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人的幸福奠基的過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外乎于此。所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進行相關知識、相關技能、綜合素質的培養時,應該注重把大學生幸福生活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理念、主要思路、考察標準和最終追求的目標。
一、相關概念的定義
那么,幸福是什么?幸福生活能力是什么?大學生幸福生活能力又怎么定義?綜合各學科的觀點看,幸福與人的身心素質、合理的財富觀、美好德性等都具相關性。幸福是人們追求的一種滿意的生活,是人的合理性(善的)目的自由實現時的一種主體生存狀態,是在具備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條件的基礎上主體所擁有的愉悅的心理體驗。“幸福不是生活的調劑,而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生活過程。也就是說,幸福是一種生活,是一種令人滿意的生活”。幸福生活的能力就是讓自己擁有這種愉悅的心理體驗,處于一種滿意的生活狀態。那就需要人們擁有能力讓自己具備健康的身心、具備對待財富的正確觀念、具備美好的道德。人們能夠明確幸福是什么,如何提升幸福的能力,如何創造幸福生活,就是幸福生活的能力。這些都是關于幸福、幸福生活能力的最一般的定義,大學生也是成人的一員,那么這些概念對他們仍然適合。這些能力的追求看起來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又是如此契合[1]。如果說幸福是一種生活得更好的能力或者說幸福意味著一種獲得幸福的能力,那么教育就要全方位地培養這種能力。“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2]因此,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受教育者的人生幸福為自身追求的終極價值。
那么,幸福生活的能力的培養就至關重要了,結合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二、把提高大學生幸福生活能力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1.教育要促進人的幸福,就必須對受教育者進行德性教育,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德性教育的最主要渠道之一。通過德性教育而提升和發展健康的精神和人格,提升實踐美善生活的實質能力和智慧,從而引導人追求真正的幸福。德性的教育可以把人的完整品質的發展統合起來。唯有德性的教育,能既促進人的幸福,又促進人的整體品質的提高。教育要真正促進人的幸福,就必須從培養人的優秀德性開始,也就是以培養優秀、健全人格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2.幸福離不開道德主體對幸福的感知能力。而對幸福的感知能力是需要并且可以培養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是對大學生對幸福感知能力培養的主要渠道。
弗洛姆認為:“幸福和生命力、情感強度、思想及生產性的提高相關聯;不幸則與這些能力和功能的衰退相關聯”。[3]羅素也曾指出:“種種不幸的根源,部分在于社會制度,部分在于個人心理”[4],個人的不幸“很大程度上由對世界的錯誤看法、錯誤倫理觀、錯誤的生活習慣所引起,結果導致了對那些可能獲得的事物的天然熱情和追求欲望的喪失”[4]。因此,幸福感知能力是需要教育和培養的,通過道德教育來喚醒學生的靈魂,讓其覺解生命的真諦,培養生活的大智慧,引導其朝向精神自由的階梯,通過道德智慧的獲得使人不斷超越現狀,不斷追求和探索新的精神自由,成為自立、自主、主宰自己命運的智慧個體和道德自我,從而把自我引向幸福。
所以說,幸福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就在于幸福與道德主體的聯系。對幸福的敏感、向往與追求乃是一種有待于發展的主體能力。一個不懂得愛的人不具備愛人的能力,一個缺乏美德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一個缺乏道德智慧的人不知道怎樣獲得幸福。對幸福的感知能力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1)對生命的感知能力。首先是珍愛生命,這是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現在社會上存在著太多學生或者走上社會的年輕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每當聽到這些讓我們這些進行教育的人內心非常的難過,這是教育的失誤,所以當孩子們還沒有走向社會的時候,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讓大家一起來感悟生命,珍愛生命。
2)對價值的感知能力。人應該怎樣活著才會更加有意義,不同的選擇所體現出來的價值是不一樣的,人的價值分為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所以既要對社會有意義,還要自我滿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讓大家明白并實踐怎樣才能最大化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對愛的感知能力。愛的能力也分為愛他人和愛自己的能力,一個人首先得懂得愛、學會愛才能去愛,一個人只有愛自己才能真正的愛他人,這些能力是我們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所要重點培養的大學生的能力之一。
4)對美的感知能力。對美的感知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愛美的人才會愛生活,愛生活的人才會去主動追求幸福的生活。
3.幸福離不開對道德主體實踐能力的培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有一種追求精神價值的超越性需要,即所謂“似本能”。對幸福的向往與追求即屬一種似本能,似本能極微弱,因而極易被忽視從而走向萎縮。人的超越性需要只是一種類似本質的潛能和可能性,假如人的生活或教育過程忽視這一方面,則人的價值需要本身就會萎縮,個體也會因此而走向心理病態[5]。由于幸福本身的精神性和社會性,沒有健康的價值需求與追求的人必定是遠離幸福的人。對幸福的需求人生而有之,但無論是幸福的感受或創造能力都是一種有待開發的潛能[5]。所以說,只有讓大學生從理論上認知幸福獲得的因素還不夠,必須通過各種途徑讓道德主體去實踐。幸福既然是人之為人的意義實現,那么誰對人生意義與本質的把握最透徹、追求最執著,誰獲得幸福的可能性及質量就越高,這種把握能力就是一種道德智慧。道德智慧教育從人的潛能出發,尊重人的生命內在吁求,重視人的道德理性與道德情感,將道德認知和道德信念、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統一起來;重視在人的真實生活情境中進行道德教育,重視從人的道德經驗、道德體驗和道德實踐出發,進而形成人的道德反省和道德判斷能力,發掘人的道德直覺、道德信念和道德覺解能力。道德教育以道德智慧為主題,也就是道德教育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生命特征,開發人的道德潛能,并進行道德的實踐,幫助人確立各種道德觀從而最終獲得幸福[5]。
4.幸福離不開道德主體對客觀現實的正確態度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全人類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和日常生活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人是社會中的人,無論如何也離不開社會,所以要想在社會現實中尋找自己的幸福,那么就要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于今天的青少年一代來說,使人產生幸福的物質、精神條件并不匱乏,但是許多人不僅無法察知自己所處的幸福情境,而且還滋生出很多煩惱,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對現實社會的正確認識的缺乏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對社會的認識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各種形式、各種途徑包括理論知識的了解、現實社會的體驗,讓同學們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全面的了解,同時結合大學這個小社會,通過一系列的實踐培養同學們適應社會的能力,等等。
真正的幸福感是主客觀辯證統一,是人性得到充分肯定、人的價值得到高度實現、真善美臻于高度融合的道德情感體驗,當代大學生將來一定要走向社會,當他們走向社會的時候就會成為整個社會的頂梁柱,他們是社會的希望。未來的社會應該是一個充滿朝氣、和諧奮進的社會,所以大學生幸福的培養、幸福生活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重要的事業。
參考文獻:
[1]江暢.幸福之路[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2]鄭文樾.烏申斯基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弗洛姆.弗洛姆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4]羅素.走向幸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郭穎.道德智慧教育與人生幸福.[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4).
[6]鄧恩遠.高職院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構想與探索[J].職教論壇,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