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主體性原則就是要承認并重視研究生的地位和作用。主體性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面臨著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功利化、主體性心理不重視和態度淡漠、研究生主體性地位弱化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各自作用認識的不清等問題。著重分析主體性的內涵、必要性、在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研究生;主體性原則;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115-02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作用對象,通過適當的途徑和方法幫助人們形成符合社會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實踐活動[1]。隨著高校擴招,研究生的結構趨于復雜化、經歷趨于多樣化,同時由于國內的經濟與社會處于轉型期,研究生的心理負擔加重,生活、學習與就業壓力的增加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挑戰。主體性原則的運用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主體性原則的內涵及其必要性
(一)主體性原則的內涵
主體性問題是近現代哲學的基本范疇,其實質上是人在對象行為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馬克思認為,主體性是指人在一定的對象活動中表現出的能動性,基本表現為人在實踐活動中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辯證歷史唯物主義之前的舊的唯物主義的缺陷就是沒有看到人的主體性及巨大的能動作用。他說:“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2]。主體性作用的發揮要遵循對象活動的規律。李德順教授認為:“主體實際上指人在自己對象活動中的權利和責任特征”[3]。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主體性原則就是在對象活動中遵循客觀事實規律,正確認識和利用主觀條件和因素,充分調動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體現權利與責任的統一[4]。具體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性原則,則是指在正確認識和遵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將研究生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主體,尊重研究生的主體性地位和作用,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權利和責任得到統一。這里的主體性原則包含有重視教育者主體性,尊重研究生的主體性,以研究生的主體性為核心三個方面[5]。
(二)堅持主體性原則的必要性
1.黨和國家的重視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調整的意見》中,針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做出了調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研究生的積極參與,也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形成良好氛圍,研究生主體意識的發掘和培養有助于研究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實踐、與教育者形成良性互動的機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2.研究生自我完善及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主體性原則是建立在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思想道德素養是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一部分,那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研究生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就需要堅持主體性原則,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主體性作用。主體性原則不僅是研究生自我完善和發展應堅持的原則,同時也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不同時期,主體性的條件和任務是不一樣的。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取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舉世矚目的成就,關鍵是人們的主體意識得到覺醒,主體性思維方式得到了改變。
二、堅持主體性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問題分析
(一)研究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功利化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地位,研究生才能在復雜紛繁的社會現象中堅持正確的人生和學術方向,發揮其能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青春才智。有學者對研究生入黨動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入黨動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占33%,“隨大流和工作便利”占24.4%[6];對入黨的原因,39%的選擇“利于就業和個人前途”,24%“為從眾”,5%的“為父母的要求”[7]。這反映了研究生信仰存在有功利化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馬克思主義主體性原則,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地位。
(二)主體心理的消極與思想態度的淡漠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外化規律,在研究生知行合一的教育過程中要重視教育者的主體性,尊重研究生的主體性,并以研究生的主體性為核心。傳統教學采用的是灌輸式的教育,主體性原則長期沒有得到重視,這反映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就是心理的消極與思想態度的淡漠。2011年4月7日鳳凰網報道北師大一位教授說的:“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雖然該名老師已強調是在討論投資與經營而不是討論道德修養,但是作為老師他卻忽略了其身體力行對學生的示范影響[8]。研究生面對嚴峻的社會就業和生活壓力時會產生心理的困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也產生了懷疑;有些同學在西方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社會思潮的影響下偏失了價值觀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消極被動地應付。
(三)研究生主體性地位弱化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師主導的灌輸式教育,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內容。在這種模式下研究生的主體性被忽視了,這種模式實質上是以教育者的主體性為核心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度注重教師對學生的知識灌輸和影響,不利于學生興趣的提高及能動性、創造性的發揮。研究生主體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宏觀目標和微觀目標的不均衡,研究生社會責任與個人責任的定位不清晰以及還沒有相應的能力來保障自身的權利和地位。
(四)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各自作用認識的不清
僅僅調動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這樣容易造成自我中心主義和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性因素。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具體分析主客體作用及其相互關系,更好地發揮主體的自我學習的能動性并與客觀作用相互聯系,共同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在對道德等社會要求的理解和認知中,教師起的是主導作用;而在將自身的認知轉化為行動的環節,研究生則是主角,教師發揮的是幫助和指導作用。而現實中,溝通和協調教育者和學生之間的機制平臺還沒有建立。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主體性原則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
研究生作為較高層次的人才,其思想狀況和道德修養對國家對民族的未來有重要的影響。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沖突的日益加劇、國內各種利益沖突矛盾的逐漸凸顯都對研究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及人生觀造成沖擊與困惑。研究生的政治信仰在這種背景下也面臨動搖的危險,多元化的文化環境消弱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對研究生的社會認知和判斷力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培養研究生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執著的社會主義信念,讓其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方法和立場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正確認識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現象,在復雜的社會現象中不迷失方向,有效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二)加強研究生的思想、心理培訓和疏導
面對學習、生活和就業方面壓力的增大,研究生的心理狀況并不樂觀。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增加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也對研究生自我發展和完善產生了阻礙。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重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構建多方面的心理疏導平臺。首先,充分發揮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的作用;其次,研究生要主動學習增強自身心理健康的相關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從身邊細微處給予關心;尤其注重導師的積極作用,研究生在校期間和導師的聯系是比較密切的,導師的示范作用和教育對研究生的影響很大:另外,研究生的課程培養計劃中可以增加一些心理學的教學內容。
(三)提高研究生的主體性地位
研究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研究生的積極主動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接受理論認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關注研究生的身體狀況、情感等因素,情感能夠使主體在接收過程中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9]。學生對教師所傳播的理論與信仰不僅與認知相關,與情感更是息息相關。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堅持主體性原則,要堅持以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為核心,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積極調動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自我適應能力,同時學校、國家及社會等各個環節要共同努力,圍繞研究生的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和氛圍。
(四)構建互動協調機制
有效的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要打破師生之間的陌生情愫及戒備心理,建立起一個高效、完備的互動交流溝通機制,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及時的反饋和有效的完善,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平等、公平、民主、和睦的氛圍和環境,達到雙向學習,共同提高的目標。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的互動機制不僅僅建立在教學環節中,研究生的生活、就業、心理和實踐等都需要有互動機制來保障各個主體以及與客體的相互關系正常運行和作用。
參考文獻:
[1]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3]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王茂澤.馬克思主義主體性原則解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28-129.
[5]葉雷,陳瀧.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原則[J].安康師專學報,2004(8):92-95.
[6]劉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對策——以一所西部地方醫學院校聯合培養單位為例[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30-32.
[7]吳鵬,左兵.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5):3-5.
[8]鳳凰網.北師大教授董藩六點聲明回應“4000萬”爭議.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4/07/5584609_
0.shtml
[9]易曉明.接受理論在德育實踐中的應用[J].教育評論,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