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在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堅持執政黨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改革開放成功的重要前提;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生產力,是改革開放成功的不竭動力;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改革開放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經驗
中圖分類號:D2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011-02
“三十春秋彈指間,神州上下換新顏”。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自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改革開放路線以來,中國經濟以超過8%的年經濟增長率持續高速發展,經濟總量現已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外匯儲備世界第一,鋼產量世界第一,高速公路世界第一。與此同時,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已完成從落后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商業社會的轉變。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崛起,已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偉大實踐,積累了十分寶貴的歷史經驗。總結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把握改革開放的內在規律,對于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始終堅持執政黨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改革開放成功的重要前提
改革開放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推進這個工程,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當代中國,這個領導核心只能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力量。改革開放既給我們黨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也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課題、新考驗。在這場深刻變革中,中國共產黨根據黨情、社情、世情的變化,站在時代的最前列,把加強黨的領導和改善黨的領導統一起來,不斷開創事業發展的新局面,推動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圍繞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情況,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
在黨的政治建設上,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要防止“左”但也要警惕右;在黨的組織建設上,強調建立健全黨內民主制度,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改革干部任免制度,實行干部隊伍的革命化、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努力造就具有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在黨的思想建設上,強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勇于創新,在實踐中不斷豐富黨的思想理論;在黨的作風建設上,強調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清正廉潔;在黨的制度建設上,完善黨規,實現黨內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要求,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二、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生產力,是改革開放成功的不竭動力
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實踐證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每一次重大推進,都以解放思想為前提,以思想理論創新為發端,以觀念變革為先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以思想大解放促進生產力大發展的歷程。正是通過解放思想,立足于中國當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在改革開放中我們不斷沖破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的桎梏,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廣大人民擺脫了貧窮落后,依次實現溫飽、小康和中等發達的目標,使中華民族真正走上了偉大復興之路。
三十多年改革開放帶來的最深刻的變化是思想上的變化。在這場以撥亂反正、解放思想為先導的改革序曲中,黨和人民以實事求是取代了“兩個凡是”,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許多不正確觀念得到了糾正,開創性地解決了市場經濟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勇于變革、積極開拓、求真務實開始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主流。在這場深刻變革中,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以思想解放推動改革開放,實現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史無前例的深刻轉變。
1978年我們黨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新時期改革開放序幕的拉開。首先從農村開始進行改革,這一舉措是符合中國的國情的,實踐證明這是最正確的改革選擇,對于推動中國改革的整體成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村問題最為突出也最為迫切。改革之初,中國面臨著嚴重的物資短缺,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糧食短缺。要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增加糧食產量,而這就需要改變農業的集體經營方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大力推廣,調動了廣大干部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使廣大群眾看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中國經濟存在的巨大發展潛力。糧食短缺的基本解決為整體改革的推進創造了最基本條件。因為“吃飯問題”這一頭等大事的解決,為改革開放和社會的政治穩定掃清了最大的障礙。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廣大農村和10億左右的農村人口在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中國對世界的一大貢獻。至此,全面改革的進程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勢不可擋地展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毅然決然地打開了。
改革開放中,走什么路、舉什么旗始終是困擾廣大人民群眾的一個重要問題。我黨率先從思想上突破了對社會主義的傳統認識,提出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論斷,糾正了把市場經濟看成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形式的錯誤認識,強調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都是配置資源的方式,指出不論是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我們都可以利用,搞市場經濟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艱苦探索和實踐,在不斷解放思想的基礎上對市場經濟形成統一認識,黨逐漸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相結合,明確提出了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充分發揮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既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也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促進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建立全國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保證國民經濟健康運行;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等。這些制度和政策既結合了市場經濟的優勢,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也堅持了社會主義本質和基本制度,使我國經濟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改革開放成功的關鍵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一切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政方針建立在對國情的清醒和正確認識上。改革開放的歷史表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的事業就興旺發達;偏離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我們的事業就會遭到坎坷和曲折。正是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才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和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從1978年到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2165億美元增長到60094億美元,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糧食、棉花、肉類、鋼鐵、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提高到29727.6億美元,上升為世界第二;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四項基本原則關系中國各族人民命運,關系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關系國家穩定和統一意志,是中國共產黨完成歷史使命、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重要政治保證。堅持改革開放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兩者是統一的,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不是改向變色,更不是放任自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實行的是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健康的發展,在于堅持了四項基本原則。四項基本原則在改革開放中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其理論內涵在生動的、豐富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N].人民日報,2008-09-24.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