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品格教育運動蓬勃發展,其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盡管我國與美國的社會制度和價值理念不同,但美國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對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關鍵詞:品格教育;愛國主義;啟示
中圖分類號:D523.3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156-02
當前美國道德教育的突出表現是品格教育運動的蓬勃發展,這一運動不僅得到了美國總統和國會的大力支持和倡導,而且也得到了廣大公司、團體、學者和市民的擁護和響應。美國的品格教育內容及其廣泛,在現實中存在著眾多各有側重的關于品格教育的觀點。
一、美國品格教育的主要觀點
在美國法律方面,已有許多州通過了有關品格教育的立法。1995年,印第安納州眾議院通過了一項有關培養合格公民的教育法令并規定了作為印第安納州公民應該具有的13種品質:1)誠實和真實;2)尊重權威;3)尊重他人的財產;4)一直努力做最好的;5)不偷竊;6)擁有在社會生活中所必需的和平與以非暴力手段解決爭端的技能;7)承擔個人對家庭和社區的責任;8)承擔個人謀求生計的責任;9)用他人希望的方式對待別人;10)尊重國旗、美國憲法和印度尼西亞州的法律;11)尊敬父母和家庭;12)尊敬自己;13)尊重他人的觀念和宗教信仰的權利。
美國的“品格關注聯盟”(Character Counts Coalition)和“品格教育伙伴組織”(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兩大組織,分別以廣泛推廣品格教育的各種模式、鼓勵品格教育并提供品格教育資源而成為品格教育的主要倡導者和思想庫。“品格關注聯盟”成立于1992年,它是在由28位專家參加的由約瑟夫松學院主辦的主題為“道德與品格教育:應當、能夠和將要做些什么?”的研討會后取得的一個成果。該組織是由那些支持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品格教育運動的人所組成的,是一個自愿者伙伴團體。在這個聯盟中,他們確認了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即可信賴性、尊重、責任、關懷、公平和公民性,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資源。另一個組織“品格教育伙伴組織”成立于1993年,它是由美國無黨派聯盟所組織的。該組織建立了國家品格學校以作為國內品格教育的示范性模式,并提出了有效品格教育的11條原則。該組織在1999年給品格教育下了一個比較簡潔的定義:品格教育就是學校、家庭和社區在幫助孩子理解、關心和實踐核心倫理價值的有意識的努力。
威斯康星大學的阿蘭·羅克伍德教授曾給品格教育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學校所倡導的、旨在與其他社會機構合作的活動,通過明顯的影響能夠產生這種行為的非相對主義的價值觀,而直接和系統地塑造年輕人的行為。密蘇里大學教育學院的博克維茨教授則用更為簡單的語言將品格教育定義為:“旨在為促進道德能力(即增強個人有效踐履道德行為的能力)的發展而采用的任何有意識的教育形式。”里弗斯( Thomas M. Rivers) 強調品格教育應該包括智力美德, 包括學術誠實、智力勇氣、責任、謙卑等。
美國存在著眾多各有側重的品格教育的概念。而這些定義都極力地強調責任、公民性等的重要性,其目的是努力促進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格。
在我國,有人認為品格教育( Moral Character Education)是指“給學生明確地、直接地教授一套價值和美德(value and virtues),以形成學生良好品格的教育形態,其目的是塑造一個具有良好美德修養的人,在方法上強調榜樣示范、明確區分正誤、閱讀文獻、說服教育等方法的運用。”[1]《語言學習:教育專有名詞指導》對品格教育的釋義:品格教育在于教給兒童基本的人類價值觀,包括誠實、善良、慷慨、勇氣、自由、平等和尊重。它的目標是把兒童養成道德上有責任感,自律的公民。解決問題、做出決定、化解矛盾是培養品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榜樣的示范作用和討論,兒童可以看到他們的決定對其他人、其他事的影響[2]。這是為我國大眾所接受的對品格教育的翻譯。
二、美國品格教育的愛國主義內容及方法
(一)美國品格教育的愛國主義內容
在印第安納州的13條教育法令中的第10條“尊重國旗、美國憲法和印度尼西亞州的法律”,品格關注聯盟確認的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中的“責任和公民性”,品格教育伙伴組織對品格教育定義中提到的“核心倫理價值”,里弗斯強調的品格教育中包括的“責任”,這些都是愛國主義的內容。從這些定義中,不難看出美國品格教育的愛國主義特點。這也符合了美國品格教育的培養合格公民或好公民、民主公民的目標。正如美國人崇尚肯尼迪的一句名言:“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些什么,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么”。
(二)美國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
美國特別注意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第一,重視歷史教育。絕大多數史學家都認為國家的現代化取決于人的現代化,而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了解自己國家歷史的基礎上。著名史學家格爾達·勒內認為,“沒有歷史,任何國家都不能享有合法的地位或喚起愛國熱忱”。美國歷來有重視歷史教育的傳統。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以美國歷史課為主,并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證,同時滲透在各學科教學中。美國學校普遍開設歷史、公民學類課程及有關專題,并十分注意教育內容的階段性特點。如小學講歷史故事,偉人軼事;中學安排多學時的歷史課,側重于歷史事實和過程;大學里每個學生要修一門歷史課,側重對歷史的理論分析。
第二,重視滲透教育。在美國的學校中,“幾乎每一個班級都有美國國旗、總統像,學習日以唱國歌和對國旗宣誓盡忠開始,課程中也充斥著‘愛國’的內容” [3]。總之,美國學校無時無刻不滲透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美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合格公民,培養“好”公民。
第三,注重多樣的社會性愛國主義教育。美國總統、州長等的演講都包含著眾多的愛國主義內容,諸如“愛偉大的美利堅合眾國”等等。同時大眾傳媒包括電視、報紙、網絡等都在極力宣傳和培育民主、自由、人權、個人主義等美國精神,向國民灌輸“美國偉大”的思想。美國政府也通過電視、網絡等傳媒強調“‘美國偉大’和天定命運的‘使命觀’,向國民宣傳‘美國第一’、‘美國的政治制度是最先進的’、‘美國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是一個偉大、強盛、民主、自由的國家’等思想,以激發他們作為一個美國人的自豪感。”[4]
三、美國愛國主義教育對我們的啟示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指出:“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我們能從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必能促進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
第一,加強歷史教育,強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諸如,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要傳承下去。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要深深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中。
第二,營造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氛圍,加強滲透式教育。“美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無時不在,無所不在地全方位、多維度地滲透在生活之中,就像鹽滲透在每頓飯菜中一樣。”[5]“教師榜樣、學科問題、學業標準、課外活動、規則和紀律、學校和班級氛圍、服務學習、合作學習、沖突解決、道德討論、道德反省、自我評估乃至學校建筑等, 都被品格教育拿來作為具體的教育手段。”[6]足見美國愛國主義教育采取熏陶和潛隱性方式,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也要采取多種形式,除了學校進行專門系統的愛國主義教育,還應利用各種媒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形式,營造熱愛祖國的氛圍,使人們在良好的氛圍中,接受愛國思想的感染和熏陶,提高其思想境界。這些通過隱性的、間接的、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教育,能大大提高教育效果。
第三,利用各種節假日和重大歷史事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美國注重利用各種節假日和重大事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比如,美國總統就職演講時就特別注重對愛國主義的傳播,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中國應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節日,以及民間傳統節日和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紀念日等,舉行多種多樣的群眾性慶祝紀念活動,使人們在集體聚會的同時,增強對祖國、對家鄉、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陶冶道德情操。
總之,美國人有著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美國的品格教育運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深入研究和借鑒美國愛國主義教育的經驗將有利于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有利于廣大青少年良好品行的養成。
參考文獻:
[1]鄭富興.德育情境的建構——美國20世紀90年代中小學的品格教育實踐[J].比較教育研究,2001,(4).29-35.
[2]戚萬學,趙文靜.何謂有效的品格教育?——美國CEP及其教育的基本原則[J].外國教育研究,2001,(4).44-49.
[3]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5.
[4]崔志勝.美國價值觀建設及其對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啟示[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0,(2).27-32.
[5]陳洪濤.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及其經驗借鑒[J].全球教育展望,2004,(8).28-30.
[6]丁道勇.品格教育:觀點與評論[J].外國教育研究,2008,(3).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