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當前大學生社會交往現狀為切入點,分析了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存在障礙的原因,從而進一步指出大學生社會交往障礙是交往異化的結果,表現在交往關系的功利化、表層化、金錢化和疏遠化,最后提出大學生消除交往異化的方法。
關鍵詞:社會交往;異化交往;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152-02
異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異化就是主體變成與自己相異己的客體,客體反過來與主體相對立,最后主體通過揚棄客體來使客體回歸自身[1]。迄今為止,人們往往把《巴黎手稿》的異化理論歸結為異化勞動,而實際上它決不僅指《第一手稿》中的異化勞動,還指《穆勒評注》中的交往異化[1]。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代,交往異化狀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作為擔當培養人才重任的大學也未能避免,如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的緊張、茫然和失措、甚至會疏遠現實等。因此分析高校大學生社會交往異化現象極其原因,探索揚棄交往異化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的交往異化理論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通過異化勞動理論表述了他的交往異化思想[2]。它包含了三層含義。
第一,“私人所有的外化就是交往的異化”。馬克思曾說:“只要人不承認自己是人,因而不按人的方式來組織世界,這種社會聯系就以異化的形式出現”。緊接著馬克思又指出這種“人”是作為“現實的、活生生的、特殊的個人”。這里的人是指私有者,即擁有私有財產的個人。盡管馬克思也曾涉及資本和雇用勞動關系下的異化勞動,但其主題無疑是私有者之間的交往異化。當人一旦變成私有者,人同人的關系就變成私有者同私有者的關系,交往將發生異化。因此,以私人所有為中介的交換就是交往的異化,交往的異化起源于私有制以及以私人所有為中介的交換。
第二,貨幣本身就是交往的異化。真正的交往是不需要中介的。然而,由于私人所有的出現和人轉變成“私有者”,交往便開始遵循交換正義原則,貨幣也逐漸取代其他形式的私人所有而一躍成為交換的中介。馬克思對貨幣的經典定義即“貨幣,是私人所有的外化,是排除了私人所有的特殊的人格本性的抽象,它不但使“人本身不再是人的中介”,而且使人格與人格之間的交往蛻變成私人所有和私人所有之間的交換,并反過來開始支配人格與人格的交往本身。貨幣的本質在于私人所有,但同時它又是排除了私人所有的特殊形態,是私人所有外化的結果,因此貨幣應該從屬于人,因此,貨幣是交往異化的典型表現。
第三,交換本身就是交往的異化。交往原來是指人格和人格之間復雜多樣的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但在市民社會中,交往卻蛻變為單純的買賣關系,蛻變為單純以物為中介的商品交換,交往變成交換就是交往的異化。交往變成了交換,首先會使勞動發生質的變化,勞動將成為“營利勞動”。其次,交往變成交換,還會使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發生根本顛倒。在交換關系中,私有者關心的只是對方手里的物品,而不是對方的人格需要。再次,交往變成交換,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生異化。
綜上可以看出,馬克思交往的異化即人與人的異化,這是交往異化的核心規定。在現代社會中,交往異化是指主體與主體的關系異化,即主體間關系的異化,人與人不是平等、相互信任的、自然的互動關系,而是蛻變為扭曲的、不平等的、不自然的主客關系。
二、高校大學生社會交往異化狀態的表現
在當代社會,主體間交往關系的異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并且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交往異化現象日益嚴重。交往異化表現為以拜物主義主導的交互關系的異化,這種交往的結構是單一的主客模式[2]。在大學校園,大學生交往異化狀態主要表現為交往關系的功利化、交往關系的表層化、交往關系的金錢化和交往關系的疏遠化等現象。
第一,交往關系的功利化。這是交往異化的典型形式之一。它是指交往雙方均把對方當做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和欲求的手段或工具,也就是忽略對方的情感、品質、尊嚴等而將對方視作客體、物、抽象的實體。在這種交往關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是一種可轉換的功能交往。當一方與另一方相交往時,首先考慮的是對方對自己的“有用”,考慮的是對方對自己存在的工具性價值。在大學校園,貧困生對于除自身以外的人,沒有價值功能可以挖掘,沒有他人可以利用的社會關系,沒有他人顯赫的地位,在校園里,是邊緣人。
第二,交往關系的表層化。交往關系的表層化是與內在化、深入化相對立的一種狀態,是指交往主體的交往一般僅停留在禮節性的應酬、虛假的客套上,交往的動力來自于對利益的追求,是不得已而為之被動型交往,是一種模式化的交往。尤其是貧困生大學生渴望社會交往,然而他們的言行無疑也被打上了“貧困”的烙印,在和別人的交往中常常會被冠以“沒品味”、“低俗”,甚至一部分同學對貧困生懷有戒備之心,唯恐“身邊就是馬家爵”。在這種狀態下,學生之間的交往變得很表面化,一般均以“點頭、微笑”而掩蓋真正的內心交流。
第三,交往關系的金錢化。這是指隨著物化的加強與商品經濟的發展,主體間的交往關系演變成為金錢關系。金錢成為衡量個人存在價值的唯一尺度,金錢也成為確定和他人的關系及保障個人在社會中地位的最有力的手段。大學貧富學生的交往圈子有著明顯的差別:能穿得起同等品牌的衣服、用同等品牌的化妝品、有筆記本電腦等等,就有共同語言。另外,從一些社團組織來看,也是以家境寬裕的孩子為多,“窮孩子”基本上和學生組織“絕緣”。這是因為“進入到學生組織里,必然要增加大量的交際,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第四,交往關系的疏遠化。疏遠化是于親密化對應的一種關系,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網絡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呈現出“懶散性”。人們雖然時常處于被孤獨吞蝕的狀態中,但卻“懶于交往”。但是人的精神是要有所寄托的,人的情感是需要尋找出口的,而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這種情感寄托的平臺。大學生大都懷抱一臺電腦,認為就擁有了個世界,在網絡世界中,可以擺脫社會角色、社會地位、社會階層,相貌、身份等,通過鍵盤定義自己的身份,決定自己的交往對象,這種交往也更能體現平等。
三、高校大學生交往異化難題的破解
馬克思說“在現實的世界中,個人之間的交往取決于人們的生產方式。”[3]455這就指出了交往異化的根源在于經濟領域。交往異化的揚棄從根本上就是要消除不平等的社會關系,人類發展到目前,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身的對立及交往關系對人的異己的統治,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還處于創造自己社會生活條件的過程中,而不是從這種條件出發去開始他們的社會生活”[4]108,在這種情況下,要破解貧困生交往異化的難題,就只能在異化的基礎上揚棄異化,而不能只是簡單地否定異化。馬克思提出了揚棄異化條件:消滅私有制,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第一,培養大學生主體交往意識,破解交往關系的功利化和金錢化。主體意識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主體的人對于本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觀念表現。培養大學生主體意識,就是培養大學生對自身主體在社會交往中的地位角色、自我調控能力和自我存在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大學生尤其是貧困生不能顧影自憐、也不能自我封閉、更不要有“別人不愿意和我交往,我又何苦自討沒趣”的思想,要有積極的心態,尤其是要敢于面對與自己不同的人,有意識打破交往關系的功利化,認識到社會交往是自身獲取交換信息與思想,表達情感與需要,交流經驗與技能,從而實現相互認識、理解、合作與促進的手段。就如馬克思的認為,“在理想的交往主體身上將產生一種新的需要,即真正交往的需要,這種需要不是對手段而是對目的的需要,換言之,交往本身就是目的。”[5]140
第二,優化校園交往環境,破解交往關系的表層化和疏遠化。馬克思認為,人是群體性動物,人的本質是社關系的總和。人不僅在生產活動中需要與同伴協作以彌補個人力量的不足,在精神上也需要與同伴交流。現代人懶于交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交往對象不信任,害怕自己成為別人利用的工具,害怕受到傷害。消除貧困大學生交往異化的狀態,校園交往環境的優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形態范疇中的社會交往環境主要是人文環境或精神環境,也即是要創設一種良好的交往氛圍,一種讓交往主體有安全感的、可以敞開心胸與人坦然相對的一種交往環境,使交往主體的內在交往需要具有現實的可能性。這樣的理想交往環境的構建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社會規范或原則之上,如高校學生守則、我國和諧社會提出的公平正義、民主法制、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則等。只有營造一種健康的、有序的、良性互動的交往環境,貧困大學生們才能從現今的自我封閉的狀態下大膽走出來,才能克服交往的功利化、表層化等社會交往障礙。
第三,大力發揚大學精神,要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時代弘揚的主旋律,人文精神是人類為爭取自身的生存、發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價值取向為核心,不斷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種自覺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是培育和維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一個高等學校若缺乏提升人的精神品位的理念做支持,對于國家和民族來說是可悲的。大學是追求人生至善的“圣地”,是通過精神自由交流,提升人性的“精神之都”,而不是知識商店。近年來,由于物質主義泛濫和工具理性膨脹,教育對建構個體精神的價值日益黯淡了,漠視對崇高理想的培養。只有發揚大學精神,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才能醫治貧富學生之間交往的隔閡,達到貧富學生即使不能成為朋友,也要學會寬容,彼此尊重、彼此善待的效果。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個人身心發展正處與社會化階段,認知結構還不完善。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是大學生形成健康和穩定的心理狀態、是大學生成長成才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提高貧困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揚棄異化交往對構建和諧校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韓立新.《穆勒評注》中的交往異化:馬克思的轉折點[J].現代哲學,2007,(5).
[2]連珩,付雨鑫.交往異化極其揚棄[J].科學經濟社會,2009,(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C].北京:人民出版197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