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體現,是對社會主義生態建設經驗教訓的總結,在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樹立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要堅持以人為本,把實現包括人的生態利益在內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第一要務,全面推進生態建設;堅持統籌兼顧,突出生態建設重點,不斷提升人民生態環境質量,促進人民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生態建設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0-0001-02
生態觀是人類對生態問題的總的認識或觀點。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要建設生態文明,這表明生態問題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保護生態環境,應對生態危機,必須樹立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在社會主義曲折發展中形成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基本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其基本觀點有: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馬克思說:那些“現實的、有形體的、站在穩固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他“本來就是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67。其次,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實踐中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兩個過程。恩格斯認為:“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2]384再次,人與自然的相互協調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保證。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2]519所以,人們必須摒棄“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2]520。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的理論基礎。
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態思想。其主要內容有:一是尊重自然。列寧指出:“一般說來,人的勞動是無法代替自然力的,就像普特不能代替俄尺一樣。無論在工業或農業中,人只能在認識到自然力的作用以后利用這種作用,并借助機器和工具等等以減少利用中的困難。”[3]90二是資源的循環利用。他說:“最后為了合理利用對于農業十分重要的城市污水特別是人的糞便,也要消滅城鄉對立。”[3]133三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環境造成破壞。列寧認為:“在大城市中,用恩格斯的話來說,人們都在自己的糞便臭味中喘息,所有的人,只要有可能,都要定期跑出城市,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喝一口清潔的水。”[3]133
新中國伊始,以毛澤東為核心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針對由于長期戰爭造成的嚴重生態破壞,提出“綠化祖國”的環境保護任務和目標,使生態環境保護成為生產建設中一項綜合性的日常工作。
由此看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等經典著作中,蘊含著豐富的關于生態的理論內容。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是對社會主義生態建設經驗教訓的總結
斯大林時期,制定了宏偉的再造大自然計劃。計劃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帶來了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在實施計劃中,隨著打深井提水導致地下水位的不斷下降,草原地帶的生態用水被大量擠占,導致草原防護林面積減少,新墾農田相當一部分因喪失水澆條件而大幅減產,另外一部分因產量過低被撂荒后沙化,成為這一地區春季沙塵暴的塵源。同時,植被和表土結構被破壞,導致了1960年3月和4月兩次出現大面積的黑風暴,連鄰國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等國也都塵霧迷漫。前蘇聯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不久,毛澤東宣告“向自然界開戰”,建設我們的新國家。在發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經濟工作上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工業生產的發展,是靠高積累、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的。“文革”期間,在“以糧為綱”的片面方針指導下,濫砍濫伐現象嚴重,中國森林資源遭受了嚴重的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災害頻發。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形成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注重植被保護,倡導義務植樹,制定了自然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長遠規劃,把治理污染和保護環境上升為國策。推動了自然環境保護的法制化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健康發展,最終使我國走向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世紀之交,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深刻揭示了保護環境的本質,指出“保護環境的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環境意識和環境質量如何,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4]534。這為我國生態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明確的方向。
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他明確指出了生態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建設指明方向。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理念,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建設正式拉開了序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體現
1.生態建設的主體——人民
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生態觀的深層原則。社會主義生態觀意味著:由于人處在自然與社會的共同體中,因而人對全面發展的追求,既應體現在社會交往中,也應貫徹在與自然交往的實踐中。在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要高度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生態意識在內的素質的全面提高。社會主義生態建設不只是使人具有正確處理人倫關系的良好品格,還應具有能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優秀品質。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在人與自然關系上,就是具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敢于對自然承擔責任的健全人格,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生態建設理所當然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2.生態建設的途徑——全面協調可持續
生態建設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根本途徑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生態建設提供必要的經濟基礎,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的關系,發展生態經濟;關鍵途徑是發展民主政治,為生態建設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處理好政治建設與生態建設的關系,發展秩序生態;重要途徑是推進文化建設,為生態建設提供科學的倫理支撐,發展生態文化;必要途徑是進行社會建設,為生態建設提供有效的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有效實現生態公平;直接途徑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3.生態建設的保障——健全的法律制度體系
生態建設需要科學的制度規范體系和法律規范體系,這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生態制度規范建設的成果,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也是生態建設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應當體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反映生態環境的現狀和環境建設的實際水平。法律保障是生態建設的最根本保障,是制度建設高層次的要求。隨著我國生態建設的法律體系框架的建立與健全,立法更加突出生態訴求。進一步加強與生態有關的法律建設,使生態建設逐步納入法制化軌道。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具體而生動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較之以往生態觀,更具有科學性、廣泛性、深刻性和前瞻性。
三、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樹立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
1.堅持以人為本,保護人民群眾的生態權益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靈魂與核心,她包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從生態觀的角度看科學發展觀,如果以生態破壞為代價換得的發展,盡管GDP在短期內會有很大的提高,可是人民群眾卻因為這樣的發展而失去了生存的地方或者生存環境變得更差了,發展經濟與增加財富對于人又有什么意義呢?因此,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放在首位,強調一切從人出發,以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里的利益當然包括生態權益。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更加關系到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
2.堅持第一要義,發展生態經濟
生態建設必須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發展對于改善生態環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這里的經濟既包括發達的市場經濟,也包括可持續的生態經濟。只有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3.堅持統籌兼顧,突出生態建設重點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也是生態建設必須堅持的根本方法。在統籌生態建設中,需突出以下重點:
一是統籌城鄉生態建設,重點是農村生態建設。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農業資源短缺、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脆弱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對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制約性也在加大。因此,在相當長時期內,我國生態建設的重點在農村。二是統籌區域生態建設,重點是中西部地區的生態建設。西部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我國其他地區,特別是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要建立區域生態補償制度,使不同區域民眾享有比較均等的良好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列寧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